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园”与“画”

“园”与“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03:05:43
“园”与“画”
时间:2023-08-07 03:05:43     小编:

摘要:中国传统园林又称为文人园,在其设计和建造中多借用文人画的理论。传统园林与文人画皆出自士大夫文人之手,他们拥有共同的审美思想和艺术情趣。

结合传统文人画造就文人园林艺术,园林艺术又不同于绘画分析,探寻“园”与“画”之意境差异分析之奥秘。

关键词:文人画;文人园林;意境

文人画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它有别于民间工匠和专业画家的作品,其要求作品有“士气”、“书卷气”,强调作品的“象外之旨”,追求作品“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的“意境”。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

唐宋以来,不少诗人、画家都参与到了园林的设计和营造,这就使得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一般的自然风景,而是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文人创作园林进而产生了“文人园林”,故中国园林又称“文人园”,诗的意境是文人的共同追求。在古典园林艺术中,“诗情画意”是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文人画多以桃园仙境和山林江湖为主题,而山水林泉在宋代以后成为文人画家普遍采取的主题。如此可见,文人画与文人园林有着共同的意境主题,即为林泉隐逸。但是园林毕竟不同于绘画,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

一、意境主题相同

纵观从画史,文人画的主要题材是山水与梅兰竹菊四君子,值得深味的是这类文人画抒情的题材,恰恰也是文人园林表达个性的重要载体材料。

首先,仙境成为文人画主题之一。如明代仇英在《桃园仙境图》、《桃园草堂图》中描绘出大青绿山水的仙境。其作品色彩清艳、笔力刚健,工细之中带有雄伟崇高的山林气势,展现出远离世俗、虚幻飘渺的人间仙境。在仇英的画中,大多都有隐于山林的逸士潇散其间,表现文人休闲生活的主题,诸如读书、弹琴、赏泉、论画等,整个山水都围绕着人物来营造意境,人物在他的画中是整体画面的中心。

人们常把园林比作仙境,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在太仓建造m山园,“m山”是传说中的仙山,园林之中有关仙境的题名也受到佛教的影响,如“小林”、“西归津”和“隔凡”等。《红楼梦》所言:“宸游增悦豫,仙境别红尘”而林黛玉的匾额还题作“世外桃源”。

由此可见,中国本土的道教依神话构筑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神仙乐园,集人间最为美好的事物于园林之中。《抱朴子・对俗》其中描绘仙境中的神仙生活:“登虚蹑景,云舆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室,行则逍遥太清,掩耳而闻千里,闭目而见将来。”仙境美丽祥和,仙人长生不死,生活和谐安乐,集古人的美好愿望于一体。园林不仅是可以享福的地方,他的自然风光更是协调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地方,是古人延年益寿理想的居所。基于此,古人常根据想象仙境来塑造园林,园林被视为人间仙境的居所。

二、隐逸意境

林泉隐逸又是古代山水画的另一主题。如东庄图、止园图、雪景图、郊园十二景图等。纵观历代文人园记、园名和匾额对联可发现隐逸是文人园林意境表达的主题。文人园林大多以隐逸为主题,其内涵是中国文人寄托情怀和哲理的理想审美境界。它以写意的手段,融诗情画意于园林之中,表现出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从而使有限的园林空间。

沈周的《东庄图》场景为:东城、菜哇、果林、竹田、曲池等,尤为突显的是耕息轩里有一位文人遨游在大自然之中读书沉思,这也许便是文人所追求的意境所在。

文人士大夫普遍有退隐的欲求,一时不能致仕,需要借助艺术形象抒发隐逸情怀,用山水画、山水园林和山水诗来简介满足林泉之志,这是园林隐逸主题的心理基础。隐逸被视为高尚的行为,君子需要隐逸以求道,小人用隐逸来粉饰和牟利。白居易提出“中隐”模式,文人园林成为士大夫的“中隐”理想场所,为士大夫指出一条使用的人生道路。

园林隐逸的实质是享受人生,在不得志的时候游山玩水,享受林泉之乐,也在享受院中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内容。文人更为看中园林生活中风雅的精神享受,园林的氛围令人心情松弛、心神安宁,尤其是以艺交友的园林活动又让人卓有成就,找到新的精神寄托,所以园林可以达到“另居之者忘忧,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之境。

三、园画意境之差异

文人久居于尘世,希望通过把山水画的意象看作是远离尘俗的的精神归属地。文人绘画中表现出一种超脱自然的意境,文人笔下是被艺术加工的理想世界,描绘出世俗的田园生活,在文人笔下也成为向往的世外桃源。

基于园林的生活实用性,园林比文人画的意境要丰富许多。计成《园冶》中描绘理想中的园林意象,其中一些句子不乏隐逸意味浓厚,但文中关于生活乐趣的描写又使得园林出尘的意境回到现实。如:“围墙编棘,窦留山犬迎人;曲径绕篱,苔破家童扫叶。秋老蜂房未割;西成鹤S先支”。从中可见,这等景色在文人画之中是极为少见,具有生活的园林意境比文人画的类型更为丰富。

园林具有相关于人生经历的历史场所性。园林是园主人生活的场所,是人事更替、世事沧桑的环境,其场所都见证了其中说不尽的陈年往事。对于园林主人而言,园林其中任何一物都可以引起对逝去经历的追忆。对于游客来说,园林的意境和历史之中的文人趣事不乏产生交集。正是因为园林本身具有睹物思人的特质,园林意境就区别于诗画意境的场所性。

古典园林经常是发生历史事件的场所,所以园林的意境具有场所性。即便诗画有题材用典故的手法来营造意境,但这种历史感仅仅只是单一不变的典故。然而,园林的历史场所随着历史的变更而不断积淀,其历史的存在便见证园林之中的故事。

园林意境丰富,还因为园林是多感官体验的艺术。一座园林的美不是一篇游记、一篇诗文、一幅园林图所能全部记载表达的,是需要环境的多种感官体验。宗炳认为“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于一图矣”,其实夸大了绘画的作用,绘画没传达出的物象,以及触、听、嗅、味觉等体验虽然可运用想象补充,但是对于没有多少山水经历的人,所看到的只是一幅山水画而已。所以园林艺术远比绘画意境生动感人。

园林是众美荟萃的综合艺术。园林集工艺美、绘画美、诗词美、音乐美、自然美于一体,共同营造出美轮美奂的意境,因此园林意境贿多元艺术的丰富性。例如音乐美,园林中既有自然的水流、鸟兽、风声等天籁,也有人工演奏、浅吟低唱的人籁。人工和自然的音乐节奏萦绕在园林一年四季的美景之中,使视觉的美感更加气韵生动。又如工艺美,园中的工艺美术用品、家具门窗和建筑造型,或错金镂彩、或古朴雅致,它们与人工山水一起组成了园林的艺术形象,丰富着园林的意境。

如此可见,正是中国独特的文人思想赋予了中国传统园林独特的风格,然而,这种文人画与文人画随着依存的时代失落而日趋式微。对于现代园林设计而言,

“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现代园林如何引用文人思想的精髓,如何吸引大批文人的参与,又是如何提高造园者的自身文化素养。在中国文化崛起的同时,文人画与文人园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必将从新绽放光彩。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李士葵.《园冶》园林美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

[4]徐亚萍.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J].现代园林,2006.11.

[5]宗白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