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病在心,愈在夏

病在心,愈在夏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21 01:04:28
病在心,愈在夏
时间:2022-11-21 01:04:28     小编:郭学谦

早在2000多年前,古代医家在医典《内经》中就有心病“冬重夏轻”的规律性总结:“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这一规律性总结反映了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有不少病症,如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病等也具有在冬季病情加重的现象。这些心血管病症也属于“冬病”,同样可通过“夏治”而减轻冬季加重。

“心病”冬病夏治原则

1.夏养心火 中医学理认为,人的五脏与五行相配。心属火,其脏气为阳中之阳;而夏季炎热,在四季中阳气最盛,有益于心之脏气恢复,故心脏病变在夏季转轻。而冬天在四季中阳气最弱,阴寒较盛,易伤及心阳使疾病加重。因此,心脏病患者应在夏季的治疗中应充分利用季节优势,注重补益心阳,使心阳得到充分恢复。

2.夏补心气 夏天炎热,汗孔开泄,每每汗出较多。中医学认为“汗为心之液”,心脏病患者汗出较多则伤心气,如大汗则会致“气随液脱”,甚则“大汗亡阳”;而另一方面,心脏病患者大多因心气虚而动则出汗,汗多则更损心气。因此,在夏天补益心气对大部分心脏病人来说是都十分重要。

3.木生火,肝生心 中医学认为五脏配五行,而且相生相克。心属火,肝属木,木生火,肝与心是母子相生关系,调养肝脏有益于心的脏气恢复和充养。因此,心脏病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夏天用些枸杞、麦冬、枣仁、菊花、决明子等养肝、柔肝、清肝的药茶或药粥,对心脏也是很有益的。

“心病“冬病夏治攻略

1. 冬失于补,夏养三伏

中医学提倡“冬补三九,夏养三伏”。由于心血管疾病冬季转重,使不少患者失去“冬补三九”的机会。而夏天大部分心血管病患者病情稳定,必须抓紧“夏养三伏”。可通过中药辨证治疗,使机体气血阴阳恢复平衡。如心衰患者大多心气心阳虚衰,在夏季给予益气温阳药物治疗常常可事半功倍,使冬季的心衰加重明显减轻;冠心病、高血压者通过夏天中药调理,养心柔肝,则可改善“心主血脉”功能,减轻冬天心绞痛发作和血压增高。

2. 夏服人参,冬进膏子

张伯臾教授生前对心血管病人善后调理中主张“夏服人参,冬进膏子”。人参对补心气最有效,尤其动则汗出的心脏病人更应在夏天服用人参。只要患者饮食基本正常,舌苔正常(薄而干净),均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一般以生晒参(即白参)为宜,根据人参等次和个人情况,每天3-9克,切片,隔水蒸服,早晚各一次(空腹为佳)。如舌红、苔少、口干或便结者可选西洋参,也可酌情生晒参和西洋参一起蒸服;如舌淡胖、畏寒肢冷、便溏,则宜红参。当然,感冒、腹泻或有其他急性病症时则宜暂停服。

3. 夜卧早起,每日微汗,忌食冰冷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古人有“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的说法,主张充分把握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机采集外界阳气、补益人身之阳,这对心脏病人尤为重要。夏季在户外活动中吸收自然界阳气精华,更有益心脏阳气恢复。此外,也可舒展筋骨以从心身两方面疏放阳气。

接受阳光,每日微汗:虽然夏季炎热,但心脏病人不必过分躲避阳光,而应适度并有规律地接受阳光。适量活动,使汗孔开泄,微微汗出,心气、心阳则随汗液遍布全身,既扩张周围血管,减轻心脏负担,又可促体内有害物质排出。但要避免正午前后烈日,以早上太阳初升和傍晚前的阳光为宜;也要避免活动过量、汗出过多。

饮食清淡,忌食冰冷:夏季人体水分丧失较多,血液浓缩也可增加心血管负担,需适量补充水分,可酌饮清热解暑饮品(菊花、绿茶等),但补充盐份要慎重(尤其是高血压和心衰病人)。饮食要避免荤菜过多,肥甘厚味易生痰浊,使血脉失于通畅而致心血管急性事件发生。此外,切忌贪食冷饮或冰西瓜等,尤其是冠心患者,因食道紧挨心脏,冰冷食物可致心脏表面血管(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绞痛发作,甚至发生心肌梗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