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内蒙古红色文化及其德育价值探析

内蒙古红色文化及其德育价值探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23:29:09
内蒙古红色文化及其德育价值探析
时间:2023-08-05 23:29:09     小编:

摘 要:内蒙古红色文化是以内蒙古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的遗址纪念地、标志物、革命文献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人物、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有其深刻的内涵。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实现内蒙古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内蒙古;红色文化;内涵;德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189-03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群众性革命运动的文化产物,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时代传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现实成果。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基石,有利于培养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红色文化也是进行理想信念导向、道德情操陶冶的重要手段,在人格锻造、美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内蒙古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开辟革命工作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是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长期以来,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蒙汉各族人民展开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的红色革命,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同内蒙古辉煌的历史文化、鲜明的民族文化和飞速发展的现代文化一样,红色文化也是内蒙古文化的天然构成,它以内蒙古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的遗址纪念地、标志物、革命文献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人物、革命精神作为基本内容。研究和弘扬内蒙古红色文化,不仅仅是对文化本身的丰富和传承,更重要的是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扬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提升红色文化在内蒙古地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实现内蒙古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内蒙古红色文化的形成及其内涵

内蒙古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地区人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历经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共计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

1.内蒙古红色文化的形成。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积极扩大革命队伍、培养革命力量,1923年,一批蒙汉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李大钊的带领下,中共北方区委党组织对北京蒙藏学校的蒙古族青年进行党的培养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介绍十月革命和蒙古革命经验,引领他们走上革命道路。1925年,乌兰夫、李裕智等数十名蒙古族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内蒙古地区的革命骨干。同时,中共又在热河、察哈尔、绥远、包头成立党组委员会,为内蒙古地区革命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大革命时期,京绥铁路工人运动直接促进了内蒙古人民的觉醒和内蒙古革命运动的发展;在随后爆发的归绥学生运动中,“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成为此次内蒙古群众反帝爱国斗争的主要内容;1926年,蒙古族革命领袖锡尼喇嘛领导下的乌审旗牧民革命运动取得了这一时期内蒙古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最大胜利,在人民政权控制下的乌审旗成为当时中国地图上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片红色土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者在内蒙古地区的控制更甚的严峻形势,中共选派蒙古族党员乌兰夫、佛鼎、朋斯克、特木尔巴根、德勒格尔等人深入内蒙古地区开展民族群众工作,恢复党组织、培养后备干部。其中,佛鼎、乌兰夫、奎壁组成的中共西蒙工委在绥远地区建立党支部30多个、约500人,并逐步从归绥、包头扩大到伊盟准格尔旗、河套五原和察哈尔各旗。1936年,中共乌审旗工委和鄂托克旗工委先后成立,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建立的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取得初步成果,为日后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民族武装斗争创造了先行条件。

抗日战争时期,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勇敢地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在整个抗日救亡运动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1932年,驻守在呼伦贝尔境内铁路沿线的“东部民众救国军”与日军展开激战长达3个月之久,最终寡不敌众而失败;1933年,由各族农牧民群众组织起来的“抗日救国军”在哲理木盟奈曼旗一带与日军展开周旋;热河沦陷后,吉鸿昌、冯玉祥在张家口发起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内蒙古各地蒙汉青年纷纷加入其中;1936年,百灵庙蒙政会保安队官兵发动抗日军事暴动,后发展成为以中共党员为核心的蒙古族最大的抗日武装;1937年,高岗出任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书记,并在归绥成立绥远民众抗日救亡会,形成了空前高涨的抗日救亡高潮。“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中国共产党带领蒙汉各族人民群众仅用3个多月的时间,就开辟了由绥西、绥中、绥南三块游击区组成的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有力地牵制和粉碎了日军南攻陕甘宁、西进大西北的阴谋;在内蒙古东部地区,东北抗日联军三进呼伦贝尔,带领蒙汉各族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浴血奋战,为全国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开展内蒙古自治运动,建立人民民主政权。1945年11月,在晋察冀中央局的直接领导下,在张家口成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后派出大批干部深入一线组建人民自卫武装,并先后在察哈尔、锡林郭勒盟建立民主政权,开展自治运动。之后,国民党企图发动内战,单方面撕毁国共停战协议,向共产党解放区实行大规模军事行动。绥蒙军区为了保护解放区成果,采取了积极的自卫防御措施,进行了激烈的反“吞食”斗争,及时阻止了敌军包围各解放区侧翼战场的企图。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为实现内蒙古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这片辽阔富饶的大地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2.内蒙古红色文化的内涵。内蒙古红色文化作为内蒙古地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指向。具体地讲,内蒙古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内蒙古地区出现和形成的革命人物、遗址纪念地、文物文献、文学作品等,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思想、革命传统、革命历程、革命精神等。前者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红色文化具体表现;后者是红色文化的主体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所在,二者共同构成了内蒙古红色文化的有机整体。 内蒙古地区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革命遗址。如在原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上建立起来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遗迹,武川县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展馆,五一会址、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内蒙古自治政府办公旧址,以及巴彦淖尔市的垦区暴动指挥部旧址、中滩革命老区遗址等。其次,纪念场所。如位于乌兰浩特市的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呼和浩特市的乌兰夫纪念馆、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包头市的王若飞纪念馆、百灵庙抗日纪念碑,呼伦贝尔市的苏炳文广场等。此外,还包括大量的革命文物文献,如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党证、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印章等,其中,最富有特色的是大量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革命刊物,如《内蒙国民旬刊》《内蒙画报》《蒙古农民》《内蒙古周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大会特刊》等。

内蒙古地区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主要包括:第一,制度文化。在革命战争时期,内蒙古地区形成了自己的红色制度。1925年10月,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简称内人党)在张家口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制定了党纲党章,确立了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并发表了《告全体民众宣言书》。“宣言”中简明深刻地分析了内蒙古乃至全中国的局势,言简意明地指出了内蒙古革命的性质与任务,充分阐释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宗旨、纲领和方针政策。抗战胜利后,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成立大会上通过了联合会的《会章》《大会宣言》《大会公报》,标志着内蒙古“已经开始获得了解放,并且正在向着全内蒙古地区自治的方向迈进。”第二,革命精神。在大革命早期,以乌兰夫、奎璧、赵诚为代表的蒙古族青年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蒙藏学校第一个党支部,创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有敢为人先、勇往直前的开创精神;大革命失败后,吉雅泰等同志转移到包头老一团隐蔽下来,后在王若飞同志的指示下,注意发动群众,争取官兵中的先进分子入党,为土地革命积蓄力量,有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在艰苦卓绝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中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像贾力更、高凤英一样的蒙古族烈士,有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抗日胜利后,哈丰阿等东蒙运动领导人率先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开展自治运动,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这些更是体现了内蒙古人民独立自主、不等不靠的创新精神。第三,红色艺术。内蒙古地区的红色艺术多集中在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舞蹈上,如《独贵龙》《反日歌》《嘎达梅林》等,此外还包括红色故事、红色人物传记等等。

二、内蒙古红色文化在当代德育中的价值体现

如上所述,内蒙古红色文化产生于特定的革命时期,但同时又具有超越特定历史阶段的价值传承和精神内涵,这其中不仅折射出革命先辈们崇高的爱国情感和坚韧的革命意志,更是弘扬了对理想信念以及高尚的道德人格的追求,这恰恰回应了当代社会的精神要求。

首先,内蒙古红色文化的理想信念导向价值。理想信念是人的灵魂支柱,也是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基础,是人在面对现实问题进行抉择和行动的精神依据,也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逻辑起点。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生活态度也逐渐转向由消费带来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导致很多人的理想信念呈现出物质化和庸俗化的特点,甚至出现缺失和错位,人的精神异化很容易引起各种社会弊病的发生。而对理想与信念的坚守恰是内蒙古红色文化的精髓所在,这种坚守不因艰难险阻而改变,不因时势变化而动摇。在内蒙古的革命历史中,革命先辈们都放弃了对物质的迷恋和生活的享受而选择了对革命理想的追求,通过对他们人生精神的反思,我们不难从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身上发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红色文化所具有的导向价值对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内蒙古红色文化的思想道德教化价值。先进文化是道德进步的直接推动力,红色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重要支撑。内蒙古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观,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各族群众在革命实践斗争中形成、升华了的道德观,是以民族团结、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观,革命先辈们将个人的价值追求同国家、民族的需要结合起来,表现出了热爱民族、家乡的道德,大义凛然的道德,爱憎分明的道德,不求回报的道德。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这些道德准则是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形态的鲜明体现,对于教化、引导今天的人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次,内蒙古红色文化的健康情感养成价值。情感在人的行为处事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不仅是人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拥有健康的情感,才能促使人们不断地追求真理、认识真理、实践真理,并按真理的要求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而健康情感的养成离不开先进文化的陶冶和教育。在内蒙古革命史、英雄事迹中所展现出来的革命情感比比皆是,这其中有浓郁的亲情、坚贞的爱情、浓浓的战友情、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更重要的是各民族群众之间互帮互助、团结一致的友爱之情。内蒙古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丰厚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革命情感,传承着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美好情怀,使受教育者情感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

第四,内蒙古红色文化的榜样力量激励价值。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能像榜样这样温和而又深刻地打动人心。”[1]深入挖掘内蒙古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通过人们熟悉的人、事、物塑造榜样的形象,这不仅可以让历史事件更鲜活、更具有时代意义,更会让受教育者倍感亲切、真实,更容易引起共鸣,从而达到吸引人、感化人、教育人的目的。

红色文化具有内容丰富、直观生动、感染力强、受众面广等特点,与当代德育相结合既符合德育的目的、任务,也可以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二者的结合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创新。如何最大化地发挥内蒙古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需要我们首先对红色资源进行充分的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并根据内蒙古地区的需要和特点,构建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德育体系。应着力突出内蒙古红色文化中的民族特色。例如,鄂尔多斯市一带民族革命武装的独贵龙运动形式,内蒙古第一个马列主义刊物――《蒙古农民》等,深入挖掘其中内涵,发挥它的教育和感染力,打造蒙古民族文化的主题形象。同时,大力发展内蒙古红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红色旅游,将红色旅游与民族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增强旅游体验,提高红色吸引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链,将红色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广播影视、网络媒体等行业当中,提升红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4.

[2]内蒙古党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地区史大事记:第一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3]王小康.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5).

[4]马静,刘玉标.浅议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5).

[5]苏东霞,文玉忠.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思考[J].理论学习,2011(7).

[6]闫明.浅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红色文化的推动作用[J].研究争鸣,2012(12).

[7]管仕廷.“红色文化热”的原因探析[J].唯实,2012(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