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把德育课堂营造成充盈美的天地

把德育课堂营造成充盈美的天地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3 01:35:14
把德育课堂营造成充盈美的天地
时间:2023-01-03 01:35:14     小编:

把德育课堂营造成充盈美的天地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美是当下彰显时代精神最亮眼的热词之一。教师谈论“美”,最核心的就是建设“美的课堂”,这是贯彻实践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需要,是学校深化素质教育,营造师生关系和谐,培养学生具有道德美、情操美、人格美的内在要求。本文拟就德育课程如何建设美的课堂,如何提升教学性品质进行阐述。

一、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立美育人性品质的内涵

所谓“立美育人”,是指“按照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规律来塑造新人”。檀传宝教授认为:“德育应该成为‘立美德育’。谓‘立美德育’就是要让德育过程也成为立美也成为审美的过程,就是要让美的法则成为德育活动的准则。以德育对象之德美创造为目标,立德育形式之美及师表之美是‘立美德育’的主要内容。”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立美育人,旨在强调按照美的规律,采用美的元素,改善、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注重彰显自己的人格美,善于借助和营造教学资源美、教学环境美、教学手段美,以影响、陶冶、美化学生心灵,促使他们成为“德美”的人。

二、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为什么要注重立美育人

美的事物,美的元素,皆能吸引眼球,浸润心灵,引发审美体验,是儿童最乐意接受的。德育课程教学不可以没有美。注重“拿美来浸润心灵”(柏拉图语),较之其他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美与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不善,既无德,也不美;反之,行善养德,人的行为则美。别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的亲姐妹”,康德则认为:“美是道德的象征”。叶圣陶先生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晶莹的宝石岂但给你一点赞美的兴趣,并将扩展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在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

美不仅与善融通,而且美与 真亦相依相存。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指出:“美是真理的闪光”。陶行知先生强调,“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表里如一,心灵敞亮,才能称得上具有“德美”之人。

人的美德往往在审美活动中形成。当学生感受到道德生活的美时,才能激发强烈的道德情感,响应道德召唤,把自己融入道德美的怀抱中。当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才会热爱大自然;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美,才会自觉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德育课程“不只是对人的部分能力的‘培训’,更是对人之为人的‘培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崇高的理想,笃信真理,就必须以“美”辅之。如果学生离开了“美”的滋润,所谓求“善”、求“真”只能是句空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注重提升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立美育人性品质,是落实《纲要》精神的需要,是由课程本身的价值追求所决定的。

三、注重打造德育教学的精致美

着眼于和服务于立美育人,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要讲求精致美。所谓“精”,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乃“完善,最好”之意;“致”即细致。“精致”与“庞杂”、“粗糙”是绝然对立的。教学的精致美,旨在象征教学的目标与手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与各个环节都很完美。教学的精致美包括如下要素:

1. 洞悉学情精准。教学精致美的首要标尺,不是教师教得如何精彩,而是学生学得精彩,以及教师提供服务的精彩。据此,唯有精准地洞悉学情,教师才能把握教学起点,激活、调动并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唯有精准把握学情,教师才能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有效的、最佳的“脚手架”,引领学生实现知识和德性的建构,使之最优地达成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精当。“精当”,即“精确恰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教学的精致美,表现在教学目标的精当,有三层含义:其一,针对性强。教学目标的设定,既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又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两者的完美统一。其二,教学目标不空泛,不偏失。教学所设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相互依托,融为一体,具体表现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素以及过程与方法目标要素都寄寓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中。其三,课时教学目标,体现了与同一单元相关课题教学目标的相互联系,相互衔接以及所应承担的任务,体现了教学价值追求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3. 教学内容精粹。“精粹”,就是“精炼纯粹”。教学内容的精粹,与教学内容的庞杂、“拖泥带水”相对立,与教学内容的“单薄”、“肤浅”迥然不同。讲求教学的精致美,必须对教学内容加工、重组,使之具有“精粹”的特征。首先,教材是教学的文本资源,教师要深入钻研、挖掘,以提取文本中的精华;其次,要围绕教学目标的最佳实现,善于将教材文本内容与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整合,藉此提升教学内容的价值蕴涵,使教学内容更契合学生的经验,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最后,注重教学内容的活化,善于将静态的知识,转变为“有血有肉”的具有生命态的知识。具体可通过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通,知识与生活世界中相关事件的联结等办法使知识的呈现得以“活化”。如此,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就会彰显生命的光彩,跳动生命的音符。这是追求教学内容精粹不可或缺的一招。

4. 教学过程精到。“精到”,是指“精细周到”(《现代汉语词典》)。教学的精致美,表现在教学过程的精到上,主要有四大看点:其一,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保持一定的张力。教学过程既严谨有序,一层一层推进,同时教师又善于捕捉课堂中的偶发因素以及师生、生生在对话交流、思想碰撞中“冒”出来的属于预设外的问题,从而演绎精彩的生成。其二,教学过程追求的应当是学生的发展,学生不应该成为适应外在目的而被训练的对象,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经历一段生命的历程,完成自我实现的人。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自我实现服务,学生的学要迸发出自主的力量。无论采用何种学习方式,学生都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学习的内驱力,真正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人。其三,教学过程除了外在的形态外,其内隐部分则是学生的“思维意识流”。课堂如果没有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思维的推进,没有学生思想火花的迸发,教学过程就会显得“苍白”、“肤浅”。其四,追求高效性。一节课只有40分钟,教学过程应尽量杜绝不必要的时间耗损,最大化地赢得教学实效。无论利用什么课程资源,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要简

明精要,生动有趣,引思传神。要做到不设计一个没有必要设置的情境,不创设没有实际价值而徒有表面热闹的教学环节,不提出一个没有意义的提问。教学过程的精致,包括对课首导入——课中展开——推向高潮——巩固延伸等各个教学环节的优化,从而在课堂上营造出一道道亮丽的教学风景线。就拿具有审美价值的导入来说,它如同一场话剧拉开序幕,能使学生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好似一部交响乐的前奏,先声夺人,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请看“春姐姐的脚步”的精彩导入——“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的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今天学习‘春姐姐来了’一课,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她的踪影,好吗?”如此精彩的导入,立马吸引了童心,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到德育课程所要营造的探究情境和氛围之中。讲求教学过程的“精到”,最根本的就是启动、激活、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包括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以及多种思维方式的相互协同,从而催生学生精彩观念的产生,这是追求教学过程“精到”的核心所在。

5. 教学技术精妙。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这是彰显教学精致美的必备要素。教学技术运用的精妙,体现在教师善于借助视频、白板、多媒体对有关的知识点,对一个大系统中各相关因素的关联,对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进行形象化、动态化地演绎、展示,对受时空所限不可及的特大宏观世界或特小微观世界,进行放大、缩微、分解、聚焦、透视,或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或化大为小、化小为大,或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从而使认识对象瞬间进入学生的视线,变得活灵活现,真真切切。如此,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洞察力、思维直觉力和心灵感悟力,这就是教学技术精妙所带来的教学效应。

[案例] 教学《祖先的发明和创造》,教师制作了数字化的学习材料——主要是利用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的剪辑录像,并匹配了恢宏磅礴、扣人心弦的立体声音响——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去追寻、感受、领略祖先留下的文明瑰宝吧!看,那长达70米的画卷,从纸的制作、落笔着色、装裱成轴,充分凸显了发明纸的意义;那魔幻般的活字印刷板在印刷,方块字在起伏、流动、变化;此时表演方阵中托起硕大的‘和’字,充分彰显了汉字的精、气、神,不愧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最优美的文字;那巨大的船桨,演绎出的海上丝绸之路,波涛汹涌;少女捧着指南针,正在为风浪中的中华勇士指明航向;那鸟巢内外夜空中燃放的五彩斑斓的烟火,是火药的升腾和绽放。”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将四大文明,化抽象为具体,化远为近,化静为动,穿越几千年时空,呈现到学生面前。在优化的信息学习环境中,学生受到了情感化的知识启迪,浓郁的人文情感的熏陶,浓浓生命情怀的感悟。正是情感的润泽、感化,以情激情,使学生的心灵中也燃烧起奔腾的激情。他们感悟到:“四大发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奇迹,是对世界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作为中华儿女要为祖先、为祖国而骄傲!”

这节课的成功,就在于创构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时空,学生置身其中,点燃了生命激情,陶冶了心灵,升华了爱国主义情感,营造出了一种如诗如歌的教学境界。

6. 动态评价精巧。教师的动态评价,一方面是指针对学生学习某一内容,完成某一任务时的注意状态、思维取向、学习方法、学习表现所进行的评判;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当下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和后续学习的优化而进行的策略性指导。教学评价的精巧,通常被理解为“一种对情境的特殊敏感性,并知道在其中如何表现。”动态评价没有固化的操作模式:可以是直言奉告,判断是非;可以是干预、质疑,并引发学生的思维转向;可以是一个提醒、一次亲昵的“耳语”;可以是曲径通幽的点拨和锦上添花的赞美。还有“微笑”、“点头”、“拍肩”、“鼓掌”或“摇摇头”、“皱皱眉”以及富有特定意义的“手语”,也是具有灵动意义的评价方式。动态评价的灵动性,表现了教师对不同气质、不同性格、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关切、呵护和帮助。灵动性是动态评价艺术的精髓所在。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了解我的身体》一课时,安排了一个活动环节:“请同学们自己量量身高、体重,看谁是全班最高、最重的同学?”这句话刚说完,有几个学生便大喊起来:“刘冲,刘冲!他是我们班最胖的”(刘冲不好意思低下了头,一动不动,趴在桌上)当课堂上出现这种不友善、不和谐的噪音,教师立即用“暂停”手势干预,并镇定自若地说:“我不同意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有谁知道我的理由吗?”小华说:“我觉得喊声有点不礼貌,会伤害刘冲同学。”“同学之间应相互尊重,发言时不能拿别人的痛处开玩笑”,这是小英的意见。“说得好!我是班主任,是二(一)班的一员,我先来秤体重(边说边秤),65公斤,结果出来了,我是班上最重的成员。”(同学们大笑)此时各个小组按照教师的手势,一个个有序地量身高、秤体重、做记录,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刘冲同学也抬起了头,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富有灵动性的评价彰显了三大效应:一是让同学懂得了发言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二是调适和维护了课堂上的绿色生态;三是对那些生理、心理上有缺陷的弱势学生送去了阳光般的关爱。

动态评价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分离。动态评价的“精巧”,表现在教师善于把评价变成对学生学习的呼应,变成对学生学习的帮助,变成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变成为学生学习提供新的动力源。

7. 教学成果精美。教学的精致美,表现其教学成果具有赏心悦目的特征。金银玉器等物质产品,因为其精美,令人爱不释手。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

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精神产品,其精美性表现在营造了美的境界,展示了美的教学风采,演绎了美的教学情韵。当你有幸作为观察者进入到这样的课堂,就会情不自禁地感慨:“太美了!看这样的课,真是一种享受。”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精美还表现在独一无二。因为教学内容有着具体的规定性,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教学时空的境遇有别,再加上教师临场发挥等因素的作用,每一节具有审美价值的课,都表现出了独特性,几乎不可复制、不可“克隆”、不可“拷贝”!

8. 教学效益精彩。教学的精致美,聚焦在教学效益上:一是学生学得精彩。主要表现是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动心,学得动情,学得有法,学得快乐。二是基于学生成长意义上的精彩。学生在学习中动脑与动手相匹配,感性与理性相沟通,认知与情意相结合,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增长,德性与智慧的提升。置身于这样的课堂,你一定能感受到学生生命的拔节生长,一定能洞察到学生实现自我超越留下的精彩足印。三是师与生,相依相伴,相互激励,共同成长。教师在课堂生活中,为了学生的发展,释放了激情,贡献了知识、智慧和心血,而结为“共同体”的学生则学得精彩,实现了最佳发展。正是在师生这种良性互动中,教师彰显了生命的光彩,体验到了自己劳动的意义,感受到了职业生活的甜美和幸福。

综上所述,教学精致美表现为洞悉学情精准,教学目标精当,教学内容精粹,教学过程精到,教学技术精妙,学习评价精巧,教学成果精美和教学效益精彩。教师匠心独运,善于打造教学的精致美,德育课堂就会变成美的天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