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谈《人民日报》国庆社论中的权势关系研究

试谈《人民日报》国庆社论中的权势关系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8-03 01:55:58
试谈《人民日报》国庆社论中的权势关系研究
时间:2022-08-03 01:55:58     小编:

关键词:国庆社论 情态动词 权势关系

一、引言 中国 www.lwlm.COM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自从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在每年的10月1日(1950年、1951年、1971年、1975年、1979年、1980年和1986年除外),都发表一篇国庆社论,总结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部署当年或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提出指导性方针。

二、情态与“必须”

情态,就是说话人对句子表达的命题的真值或事件的现实性状态所表现的主观态度(彭利贞,200

7)。情态语义是与整个句子有关的高层次语义,表达情态语义的手段有多种,可以体现为不同的句式、句型,也可以体现为某些特殊的词语,如情态动词、情态副词等。我们把使用了“必须”“应该”“要”等情态词语的句子称为情态句。系统功能语法认为,情态是人际功能的主要表现方法之一。人际功能是指在话语情境中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说话人对其所说或所写内容的态度(李战子,200

1)。说话者通话使用情态词语体现出自己与受话者之间的权势关系。

从语义来划分,情态词语可以分为动力情态、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三大类。动力情态表达句子主语的能力或意愿。道义情态表达说话人对事件实施的态度。认识情态表达说话人对事件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判断。“必须”属于道义情态,表达说话者对命题的可能性或必然性施加一定的影响,包括许可、义务和承诺等类型。

在54篇国庆社论中,“必须”通常出现在事理句和使令句中。事理句是说话者对于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观点表述,没有具体的受话对象。例如:

(1)进一步理解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学说和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必须采取的措施,增强战备观念,警惕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爆发,特别是社会帝国主义的突然袭击。(1973《认真学习继续前进》)

另一种用法出现在使令句中,表示说话者要求受话者做或不做某事、带有祈使语气,分为命令、请求、禁止和劝阻等类型。使令句中的“必须”反映了说话者与说话者之间的权势关系,例如:

(2)所有的国家机关和军队以及一切工作人员,都必须尽力服从国家建设的需要,尽力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认真实现毛主席在一九五○年六月所指示的我国财政经济根本好转的条件之一,即“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1953《为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远大目标而奋斗》)

(3)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必须锐意创新,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必须坚定信念,振奋精神,艰苦创业。(2000《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以上两个使令句都是说话者发出指示,要求受话者执行,但是又有所不同。前者的受话对象具体明确而且级别高、范围广,如“所有的国家机关和军队以及一切工作人员”,是上级对下级发出命令,语气强硬,可以明显感觉到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不平等的权势关系;而后者的受话对象就泛化模糊,如“我们”,不仅包括说话者自身,也包括领导干部或人民大众等受话者,突显了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平等关系。

三、国庆社论中“必须”的统计分析

图1是54篇国庆社论中情态词语“必须”的出现次数:

通过上文的分析得知,情态词语“必须”出现在事理句和使令句中。其中使令句直接反映了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权势关系。其使用结果如表1:

表1:“必须”两种用法的出现次数 事理 1 1 4 0 0 0 7 2 0 0 0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2 1973 使令 1 11 0 2 1 1 0 2 1 0 1 事理 1 0 1 0 2 0 0 2 0 2 2

使令 2 0 0 4 0 1 0 0 1 1 0 事理 2 3 2 3 0 1 0 0 0 2 0

使令 0 0 1 0 0 0 0 0 1 0 0 事理 0 0 1 0 0 0 0 0 0 0 54

使令 5 0 0 0 0 0 0 0 0 0 65

“必须”两种用法的出现次数

四、使令句中“必须”的受话对象分析 中国论文 联盟 www.LWLM.CoM

使令句表示说话者要求受话者怎么样或做什么,一般都有明确的受话对象和行为要求。情态词语“必须”所在的使令句表达的态度非常强硬,带有命令的口气,直接反映了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权势关系。54篇国庆社论中的65例使令句中,使令对象主要有我们、党员领导干部、人民群众和机构团体这几类。统计结果显示,“我们”42例,“党员领导干部”11例,“人民群众”4例,“机构团体”8例,其中“我们”占了绝大多数。由于“党员领导干部、人民群众和机构团体”这几类使令对象比较明确,而“我们”比较模糊、泛化,所以本文重点分析出现“我们”的使令句。 1955年的国庆社论《第六届国庆节和我们的任务》中,使用了10次“必须”:

我们必须从各方面加紧努力。

今后我们必须更好地安排设计和施工的进度,更具体地定出节约的制度和指标……

必须继续加强对职工群众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我们必须有计划地以这些杰出人物的事迹来教育广大职工,组织广大职工学习他们的榜样……

……还必须不断地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经验……我们必须继续加紧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经验……使自己在制定计划、组织执行和监督检查执行情况、随时纠正偏向和改正缺点等各方面,都能作得更好。

在农业方面,我们必须加紧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加紧发展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我们必须满足广大农民的这个要求。

同时,我们还必须大力组织开荒,扩大耕地面积,并在各地积极发展小型的农田水利……

我们仍然必须不断地加强现代化国防的建设,并且从国内肃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

以上10个含“必须”的使令句的使令对象都是“我们”,“我们”的行为包括“安排进度”“加强职工群众思想教育”“组织职工学习”“加紧改造”“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组织开荒”“加强国防建设”“肃清反革命分子”。从这些行为看,它的执行对象只包括工业、农业、军队等特定领域的领导干部,不包括人民大众。说话者把自己和领导干部当做一个整体,把人民大众排除在外,这就拉开了与人民大众之间的权势距离。

1967年的国庆社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中,使用了1次“必须”:

我们必须大树特树毛主席、毛泽东思想、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绝对权威,坚决维护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的领导。

这里的使令对象“我们”指的是无产阶级革命派,即拥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组织、领导和群众,不仅包括领导干部,还包括人民大众及说话者。社论把人民大众看作是“文革”的主力军,放在突出位置。可以说,“文革”这个特殊时期主要体现了个人权威,而党政机构与人民大众之间的权势关系有所减弱。

1978年的国庆社论《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使用了4次“必须”:

在这场革命中,我们还必须战胜国内外阶级敌人的种种反抗和破坏。

我们还必须注意运动发展的不平衡,对于那些至今还捂着盖子,没有很好清查,是非不清,林彪、“四人帮”阴魂不散的地方,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揭开阶级斗争的盖子。

我们……无论城市和农村,都要切实地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对这些问题,党中央已经三令五申,但还有些人仍然置若罔闻,甚至多方阻挠,这种状况必须立即改变。

1978年,“四人帮”已经被粉碎,中央提出了解放思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生产的口号。国庆社论中的“我们”包括党政干部及人民大众。由于“文革”刚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所以要求党政干部带领人民大众批判“四人帮”的错误路线,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时期人民大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党政机构与人民大众之间的权势关系进一步减弱。

2000年社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共使用了5次“必须”: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必须锐意创新,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必须坚定信念,振奋精神,艰苦创业……

我们必须进一步维护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局面,为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我们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永远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

前四个受话对象“我们”的范围泛化,包括人民大众及党员干部,也包括说话者自己,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关系平等。后一个“我们”特别指出是广大共产党员,说话人对他们提出要求,要求共产党员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可见,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我们”代表全体中国人民。以后的国庆社论中大多使用泛化的“我们”或省略主语,说话者、党政机构以及人民大众成为关系平等的统一体。

五、结合社会环境探析变化原因

1949建国以来,《人民日报》社论以其独特的话语力量,在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指导性话语。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人民日报》国庆社论中情态词语的使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必须”较为典型。从统计数据来看,“必须”的出现次数明显减少,“必须”句从使令用法向事理用法转变;从主要受话对象来看,“我们”的范围从党政干部向人民大众转变。

这种受话对象的转变显然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建国初期,党中央将政策、意见等通过《人民日报》社论传播到各级党政机关,然后组织党政干部学习,再将社论的内容传播到普通群众,指导人民大众的思想行动。这个时期传播的主要对象是党政干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社论传播中的大众成分也不断增加。人民大众逐渐成为传播的主要对象。

使令句中的“必须”表示说话者认为受话者具有实施某种行为的义务,是命令性的。“必须”的出现次数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权势关系的减弱。“我们”的范围从只包括党政干部到包括人民大众,这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党政机构与人民大众的对立,淡化了不平等的权势关系。总体而言,《人民日报》国庆社论中,说话者、党政机构以及人民大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不平等逐渐向平等转变。

参考文献:

[1]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周庆.此间文章最耐看——《人民日报》节庆报道览要[J].中国

记者,1999,

(9).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鲁晓琨.现代汉语基本助动词语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4.

[5]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7]黄莹.我国政治话语体裁中人际意义的变迁[J].广东外语外贸大

学学报,2006,

(2).

[8]徐莉.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研究[D].山西大学文

学院,2007.

[9]夏爽.从情态动词看《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人际意义[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09.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