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清朝科举落榜生的出路

清朝科举落榜生的出路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00:49:05
清朝科举落榜生的出路
时间:2023-08-06 00:49:05     小编:

科举考试,应试者如过江之鲫,然而中榜者寥寥。以光绪九年应会试考生16000多人来看,只“赐陈冕等三百八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其录取率约为1.9%,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98%的科举考生都成落榜生。

那么,清代如此众多的落榜生除了继续攻读再考外,还有哪些出路呢?

第一种是“半工半读”,这是清代科举落第者所通行的方式。一边工作养家糊口,一边继续攻读,以待下届再考。譬如清朝官至左副都御史的吴大,早年经历乡试、会试两级考试落第之后,都有一段边教书边准备考试的时光。34岁那年才中榜,继而成为大臣、著名金石考古家。

第四种出路是所谓的“大挑”。“大挑”是清政府给会试落榜生设计的一个出路,是清代的创新。“清制,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后得赴大挑,亦入仕之一途也。”米脂人高照煦以同治癸酉举人应光绪庚辰大挑,被任为教职,后历官宜川训导、榆林教授。他在《闲谈笔记》中记载:“国朝定制,会试三次后,特设大挑一科。不试文艺,专看相貌。”

有意思的是,晚清还有个名臣叫阎敬铭的,会试落第后曾经想弄个教职干干算了,于是去应试“大挑”。令人沮丧的是,他才上场就被“涮”下来了,原因是他“状貌短小,二目一高一低,恂恂如乡老”。具有喜剧效果的是,“大挑”落选者阎敬铭此后发愤“补习”,竟然高中进士。与曾国藩齐名的胡林翼曾向朝廷夸赞他“阎敬铭气貌不扬,而心雄万夫。”并说他是国家少有的贤才,如做法官将会“弄律有准”,如做理财官则“必无欺伪”,典型的一专多能。历史上的阎敬铭的确为官清廉耿介,有“救时宰相”之称。清代的“大挑”看似给了落榜考生一个希望,但是以貌取人,实在是有失偏颇。

此外,有些落榜生对于科举失望改而从事商业。譬如咸丰八年(1858年),16岁的郑观应童子试未中,即弃学从商,后成为有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