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原生态延安精神形成原因的思考

关于原生态延安精神形成原因的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30 00:20:31
关于原生态延安精神形成原因的思考
时间:2023-06-30 00:20:31     小编:

[摘 要]延安时代,在党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尤其至今仍放光芒的延安精神。今天我们对延安精神的学习不免会对其进行追根溯源,即离不开对原生态延安精神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是原生态延安精神形成的历史渊源,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严峻形势是其形成的现实条件,而延安正是孕育原生态延安精神的肥沃土壤。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原生态延安精神;形成

莫里斯・迈思纳曾说过,延安时代留下了“一部分是制度方面的遗产,另一部分是神圣的革命价值观念方面的遗产”,[1](p.65)这里的精神遗产主要指我们所说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在延安时期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总体概念和体系,它是后来人们反过来对延安时代那种精神的认识和概括,所以笔者将延安时代的精神遗产称为原生态的延安精神。它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抗大精神、延安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县的精神、南区合作社的精神、延安“五老”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精兵简政精神,劳模精神等,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的思想理论、意志品德、精神风貌和阶级气质。这些原生态的延安精神形成就在于其独特的历史和现实条件。

一、原生态延安精神形成的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2](p.623)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追求自由、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创新、锐意改革的革命精神,探索实践和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民为邦本”的为民精神、勤劳节俭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宽容博大和互爱互助的精神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它们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精神之源。这些宝贵的民族精神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和丰厚的文化土壤,构成了原生态延安精神得以生存和成长的深厚根基和文化渊源。原生态的延安精神虽然以民族精神为自己产生的基础,但是,它决不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机械式搬照抄和单照地复制粘贴,而是在积极吸取和继承传统文化优秀成份的同时,结合现实和时代的要求,对其进行了深刻而广泛的创新和升华,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3](p.121)

马克思主义的成熟和其在中国的传播为原生态延安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共产主义的信仰,是我们党的革命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共产党人不懈奋斗追求的精神支柱。从共产党成立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十多年艰难曲折的斗争,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在此期间也形成了一些优秀的革命传统精神,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这些宝贵的精神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军民在艰苦奋斗、英勇杀敌的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原生态的延安精神是对前者的继续发展,它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继承了这些精神的精髓,又结合了延安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并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升华。

因此,原生态延安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共产党人是靠共产主义理想的激励和感召,才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永不衰竭的力量源泉。例如,在大生产运动中,战士们“劳动高于一切”[4]、“务重于生命”[5]的口号,正是源于他们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不移和无限敬仰。

二、原生态延安精神形成的现实条件

自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把中国的国门打开以来,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大国一步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亚病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造成了“天涯何处是神舟”的惨状和中国社会积贫积弱的情境,如同苍蝇一般的列强也吸干了中国人民身上的血。中国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下,毫无政治权利,甚至连生存的权力也没有了,毫无尊严地苟延残喘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2](p.623)。“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直至抗日战争,都是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2](p.632)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奔赴于反帝反封建的第一线,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了他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变化,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本转变了对华作战方略,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有限的军事进攻为辅,对广大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军事“扫荡”;国民党在五届五中全会上制订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政策,不断挑起国共摩擦,制造了“皖南事变”,停发了八路军军饷,对边区进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再加上边区大量脱产人口的增加和自然灾害频发,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极端困难的时期。

为了克服困难,巩固解放区,坚持持久抗战,党中央制订了“十大政策”,实施了:加强对敌斗争;建立“三三制”政权;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实行精兵简政;开展拥军爱民和拥军优抗的群众运动;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开展生产运动;整顿党的作风等。其中,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是推动整个工作继续前进,战胜日寇和国民党进攻的中心环节,是巩固解放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精神基础和物质基础。“这两个环子,如果不在适当的时机抓住它们,我们就无法抓住整个的革命链条,而我们的斗争也就不能继续前进。”[6](p.1107-1108)原生态的延安精神也就很难有所依附。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带头参加大生产运动,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形成了以延安县精神、南区合作社精神、南泥湾精神等为代表的原生态的延安精神。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全党还开展了整风运动,实现了全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统一,形成了坚定的政治方向和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所以,有人认为,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是原生态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党中央确定的这两大边区建设的中心任务,广大干部群众一边整风,一边参加大生产运动,既清算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又战胜了困难和封锁,保证了抗日经费的供给,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因而,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对延安精神的形成起到了客观的促进作用。

三、延安是原生态延安精神形成的沃土

延安位于黄河的中游,坐落于黄土高原的腹部,东有九曲黄河,北有万里长城,南有黄帝陵。在这片古老而神奇、宏厚而质朴的土地上生存着一群人。他们身上流淌着奔流向前的黄河母亲河的血液,凝聚着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怀揣着炎黄子孙酷爱自由、反抗侵略的追求。然而,这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寒冷干燥,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因而对农作物生长和农业产量具有很强的制约性。

党中央安家于延安是延安精神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国民党的贪污腐化、消极抗日,民心大失,大批的有志青年奔赴延安,各地难民也蜂拥延安,再加上革命力量的发展,延安的人口多了很多。一方面大量脱产人口的不断增加会加深边区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供给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也增加了边区的劳动力,如大批的军队和党的工作人员可以投入生产运动,从而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这就是原生态的延安精神。所以,当年的延安,既是中华民族精英荟萃的宝地,又是中共中央领导全民族抗战的指导中心,也是新民主主义的示范区,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各项政策率先在里试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到其他抗日根据地,这就使延安精神的产生具备了得天独厚的社会基础与政治保障。

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革命斗争的历史渊源和中国社会的国情、边区身处封锁包围的客观现实,在中国陕北丰厚而贫瘠的黄土地上交汇,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精神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烽火中得到锤炼,形成原生态的延安精神。由此可见,延安精神是继承与发展的,它既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传统,还继承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延安精神是开放的,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神、品德和作风的结晶。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