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形成机制分析

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形成机制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7 01:58:15
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形成机制分析
时间:2023-01-27 01:58:15     小编:

摘要:面对变革的时代,高等教育都在进行调整,寻求特色发展。我国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仅需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层次、类型和学科结构.也需要不同层次类型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通过探讨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概念、特点、特色及优势竞争力形成的影响因素、形成机制等,提出对我国建设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思考。

关键词:特色研究型大学;形成机制;学科特色

一、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概念辨析

近几年.国内学者对特色型大学的讨论逐渐升温。国内十几所具有深厚行业背景的特色型高校召集论坛,探讨特色型大学的特征、学科建设和发展建设等系列问题,形成了相应的高校联盟,并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特色型大学的概念也是随着探讨如何更好地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而提出的。

国外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多以综合性大学为主,而且通常在文、理、医、法、商多个学科具有优势,这主要是因为其现代大学建设的背景与中国现代大学建设的背景不同。尽管如此,在国外众多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仍然可以看到其中一些大学与中国学科特色研究型大学相似的地方。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就建立并保持了与国家和大企业之间十分密切的关系,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同时并举的模式。它在武器研究以及后来的航天设备的研制方面享有盛名。长期以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一直从事尖端科学和重要的国家安全问题研究,成为其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斯坦福大学与硅谷之间的渊源也众所周知。20世纪20年代,斯坦福大学还只是一所“乡村大学”,它的崛起则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主要得益于硅谷的微电子工业的发展。硅谷作为美国先进人才和精尖端技术的聚集地。成为当时美国经济的助推器,斯坦福大学作为产业孵化器,电子学科群的发展对于硅谷的发展推动功不可没。20世纪80年代以来,斯坦福大学在权威的《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最佳大学排行榜上一直排名前列,被誉为美国西部“哈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典范。

国外没有明确定义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概念,但许多大学在建设与发展的模式上却实践着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之路。所谓特色研究型大学,是指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需求,针对行业特点,为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研究型大学。国内有学者研究指出,“特色型大学是与市场、产业、行业和岗位群密切联系的大学,依据普通高校本科院校办学的基本规律,围绕学科建设,针对行业、岗位与技能需要设置专业,以培养专业性高级人才”。

特色研究型大学这一概念极具中国特色。综合国内学者对特色研究型大学概念的界定以及大学发展的实践探索可以看出:特色研究型大学是指学科建设有一个或若干传统优势学科,行业背景突出,在社会上具有广泛认可度的研究型大学。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形成发展与社会需求、产业、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办学中围绕优势学科,针对行业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培养专业性高级人才。

特色研究型大学基本具备以下几个鲜明特点:第一,具有突出的优势学科以及较为集中的学科分布,通过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带动相关学科的互动发展,形成辐射面较宽的学科群:第二,大学的发展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有较深的行业背景,面向服务的行业相对突出和集中;第三,大学规模适中,教学水平较高,开展的科学研究多以应用性研究为主。

二、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竞争力影响因素

在以学科建设为特色的大学中,学科成为其形成特色、持续发展和和形成优势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大学学科特色及优势竞争力的形成,与大学自有资源、社会需求、特色学科群、学校发展战略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

1.大学自有资源

大学自有资源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特色形成的基本核心要素,具体包含大学的人才资源、物资资源、资金资源等。人才资源主要包括大学的师资队伍、管理人员、学生和校友。教师是大学的核心资源。作为知识传播、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传承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学术、教学能力、管理水平的好坏对知识的传承、创新及转化影响巨大,直接影响大学的整体发展。学生产生的各种创新火花和新奇观点能够有助于教师扩宽研究视角,开阔思路,在相互研究探讨中实现教学相长。大学中开展科研活动的各层次研究生则直接参与创造有价值的知识以及推进应用技术的实践。此外,大学不断累积的校友在特色研究型大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毕业的校友在某一行业中的就业数达到一定水平,能够得到行业企业的广泛认可,间接形成和推进了社会对大学特色学科的认同。与此同时,校友还可以为大学科研提供资金来源,帮助大学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为联系大学和市场的重要桥梁。

物质资源主要是大学的办学用地、基础设施、教学及科研设备等。物质资源为大学开展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支持与服务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资金为大学形成良性发展提供基本稳定的资金支持。大学需要聘请高水平的教师,购置开展教学、科研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这些都需要稳定的资金资源作为支持。具备充裕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实现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2.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形成特色及优势竞争力的第二个关键要素。大学的社会需求来自政府、行业、所在区域和社会公众。政府需要特色研究型大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动力:行业需要来自于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应用技术和人才资源;大学所在区域和社会公众需要特色研究型大学提供广泛的智力资源和支持服务。大学与社会需求在互动中相得益彰,大学学科特色及优势竞争力的逐步形成。

社会需求体现的具体要求、规模和需求的拉动模式影响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政府需求对大学学科形成起着先导性的作用。政府对某一产业及领域的战略性规划将直接影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特色及优势竞争力的形成。如果本国需求具有超前性。那么为之服务的大学也相应的走在了世界其他同类大学的前列。因此,在本国需求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知识体系,成为该学科占领国际前沿领域的一大竞争优势。政府和社会发展对某一学科的需求规模大,有利于提高该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绝对优势。此外,社会的需求偏好非常重要。社会需求丰富多样,技术创新也会层出不穷,各有千秋;相反,如果社会需求单一薄弱,科技创新也会缺乏原动力而后劲不足。 3.特色学科群 所谓学科群,是指若干学科点的集合,以形成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多学科有机综合体。其发展脉络是学科点一学科系一学科群。“两门以上的学科有机地组合起来,若干学科间产生了依赖、促进、移植等互动行为,这种多学科的集合称之为学科群。” 一所大学的特色学科群是由特色学科、支持性学科和相关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围绕某一共同领域而有机结合的学科群体。特色学科群在特色研究型大学内部不断集聚凝练,最终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产生学科群效应,符合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的需求。特色学科群内的各学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协同共生的科学逻辑结构关系。合理的学科结构就像有机生命体一样,主学科的发展可以为相关学科提供动力和支撑。学科群内各学科之间如果形成链式连锁反应,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反馈,学科逻辑链上的各个学科都能得到促进。学科之间呈现多学科、跨学科交叉的链网状关系。学科网络链的形成可以丰富学科的生长点,增强学科之间的共生效应。为推进实现学科群的共生效应,学科群内必须有一至两个特色学科作为龙头学科,发挥凝聚和辐射作用,提升学科群的整合力、凝聚力、协同力和互动力,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学科群内的支持性学科则对特色学科起到充分的支撑作用。

4.大学的办学理念及发展战略

大学所秉承根本原则和指导方略对于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非常重要。其办学理念应该由一系列围绕特色学科建设的办学理念构成,这些理念均服务于增强大学特色学科的竞争力。在大学可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大学必须围绕自身的办学理念,确立发展重点,把握特色学科建设的主线,统筹处理好大学组织内外的资源,逐步凸显特色学科,建设品牌学科。

以上这四个因素是高水平大学特色形成的内部要素,也是决定性因素。除此之外,产业发展机遇和政府作为两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对大学的特色形成及竞争优势也有很大影响。产业发展机遇包括行业需求的重大变化、科学研究的意外发现、支持资金等。产业发展机遇的重要性在于它的变化和偶然性,新的发展机遇可能打断已有产业的发展进程,使原来具备学科竞争优势不再凸显:原先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大学如能顺应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变化,利用新机会便有可能形成特色,获得发展机遇。政府作为外部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拨款、制定教育政策等方式直接影响大学发展:通过确定市场供给标准、制定市场规则等对大学产生间接影响。此外,政府本身也是大学科研和教育资源的需求者。并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大学的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

三、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的特色形成机制

大学、政府、产业之间的创新三螺旋关系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亨利・埃兹科维兹提出,是研究学科特色型大学竞争力形成因素与来源的最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在大学、政府、行业组成的三螺旋关系结构中,大学被看做是技术的源泉,对政府和行业产生影响:政府通过利用可以看得见的“手”,对大学和行业提出要求、促进合作;行业可以利用市场机制,与大学和政府形成契约,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合作。借鉴三螺旋关系模型,我们可以分析得出:高水平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形成是多科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学科特色及竞争优势在具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大学的办学理念、学术传统、社会需求、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引导、所在地区的区域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因素之间也相互作用、影响,形成对学科特色研究型大学的综合影响。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整合,可以分为四大方面:国家战略、大学传统、产业互动、区域需求。这四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相互作用,推动和促进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特色及优势竞争力的形成(见图2)。

第一,国家战略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对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特色形成具有先导和助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大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走向。大学与国家政府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空前增强了政府与大学的联系,政府对大学在人才培养、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另一方面,大学对国家政府的依赖也逐步加深,政府为大学提供有效的经费投入,国家战略对大学的发展提供指导。随着大学自身功能的日益强大,使得大学具备了为政府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政府对大学的依赖逐步加深。政府对大学在人才培养、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而当代大学功能的强大恰恰使得大学有能力满足政府的这些需求。

第二,大学的学术传统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特色形成的根本和核心要素。一所大学的学术传统形成是一段渐进的历史过程,是大学领导者、管理者、教学科研人员在大学办学理念指导下逐步的建构过程,学术传统的影响在办学过程中萌芽、内化并最终确立。学术大师对大学学术传统的形成、传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中有影响力的领军式大师通过对学科知识的不断探索和个人魅力的影响推动着大学学术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大学与产业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大学在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过程中发展,并逐步形成优势学科和竞争力。知识的基本结构、生产方式和传承、创新模式的变化最终体现在知识与社会经济体系的交融和互动中。社会的经济运行系统在发展中不断更新,其组织模式和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在当今的时代体现得更为突出。大学是知识生产、传承和创新系统中的主体,企业及相关产业则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过程是进行社会进步和技术革新必不可少的要素。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不断变化的创新模式要求大学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二者间的合作与互动成为一种必需,它们的互动方式和互动程度也直接影响到创新的绩效。产业的革新进步离不开大学人才资源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同时产业行业的发展也有效促进了大学优势学科及竞争力的形成。大学与产业的“关系”可以分为合作研究和提供服务两大类。“合作研究主要是大学与企业就该学科、产业涉及的基础课题、应用技术共同制定研究规划,建立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各项研究工作等;提供服务主要指按产业的需要,根据签订的合同提供定制的研究服务、技术开发和学术咨询等。”因此,大学对社会需求的适应,与产业的互动,对区域经济的契合是高水平大学特色形成的现实推动力。

在大学与政府、行业企业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建设高水平的特色研究型大学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提出要加强分类指导,加大支持力度,创设良好的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环境。在建设我国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大学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逐步构建、完善适应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的大学学科特色体系。高水平学科特色研究型大学以学科特色立校,以特色求发展。因此,适应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的学科特色体系建设,是高水平学科特色大学的重要任务。调整学科布局、完善学科组织、凝练学科方向、组建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基地、营造学科环境、加强专业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形成特色学科群效应,进而为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服务。二是立足产学研合作,为行业企业提供知识、技术服务和人力支持。现代大学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高水平学科特色研究型大学在做好知识生产、传承的基础上,更应当凸显其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依托特色学科,与相关产业园区、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创新合作模式,按照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行业产业领军和领导人才,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技术开发、知识和人才支撑等。三是重视行业产业战略发展规划,构建服务于行业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与相关行业产业紧密联系的新机制。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支特色力量,高水平学科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需要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应当研究重视相关行业产业的战略发展规划,构建服务行业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在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中,积极承担相关重点学科的建设,以研究行业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战略性需求和技术难关,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