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从明代台阁体看政治对书法的冲击

从明代台阁体看政治对书法的冲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4 01:39:01
从明代台阁体看政治对书法的冲击
时间:2023-03-04 01:39:01     小编:

[摘 要]台阁体书法是明代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以字体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为特点。从明代台阁体看,政治对书法的冲击作用巨大,台阁体书法是明朝专制统治的产物,科举制度是台阁体书法形成的催化剂,统治者的好恶是台阁体书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台阁体;政治;书法

一、台阁体书法的形成

“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而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相互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文化艺术从属于、服务于政治,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铁的明证,明代台阁体书法的形成也不例外。

首先,科举制度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催化剂。

中国古代从唐朝以后,科举制度就作为一项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影响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在书法上,唐代文字书写在科举考试中占十分重要的一环。无论是贡举还是铨选,书法都列为重要科目或作为任用的先决条件。到明代,这种现象更加突出。中书舍人一职,在明代始设置于洪武七年(1374),原称直省舍人,秩从八品,隶属中书省。洪武九年改中书舍人,升为正七品。建文年间,曾革去中书舍人一职,改为侍书,到永乐时再度恢复,并加设中书科一属。中书舍人的选拔在当时有两种渠道,一是从举人、进士中选拔,以后还可以升迁;二是由士人中直接选拔善书者,在史料中往往可见“以能书荐起”或“以善楷书选入翰林供奉”一类的提法,正可谓地地道道的“以书取仕”。善书、能书成了进入仕途的捷径。这大大刺激了书法的发展,很多文人开始狂热的学习书法,这就大大促进了台阁体书法的形成。

其次,统治者的好恶对书风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历代帝王对书法的喜好,在很大程度上也对书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古代采用中央集权制,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利。帝王对书法的审美标准,影响了朝中大臣的书法风格。而帝王和重臣又是科举取士的主考官,“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们对书法风格的审美标准,自然成了想取得功名的士子所必须遵循的标准。士子为了求取功名,必需努力使自己的书法符合帝王大臣的口味,只有符合才有进入仕途的条件,致使书法具有很大的功利色彩,成为一种可以获得官职的工具。

明代皇帝大多酷爱书法,到明成祖朱棣时期达到高峰,朱棣曾下诏求四方能书之士,“专隶中书科,授中书舍人,储翰林、给俸禄,使尽其能,用储内阁,办文书”,并命黄淮领导特别选出的二十八人专学“二王”书法,并出示秘府所藏真迹作范本。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中书舍人的设立使善书即可获得官位,于是士子争相以擅书邀幸。当时书家们大多缺少个性,其作品亦少变化,追求皇帝和士大夫们所欣赏的趣味,新意不多。在这种风气下,沈度、沈粲兄弟因擅工整婉丽的楷书而受皇帝之宠。一时之间,朝中出现了追随二沈的现象,出现了一种迎合帝王口味,规整化一的书法风貌。

二、台阁体书法的代表人物

明初书坛台阁体书法的代表是沈度、沈粲和解缙等书家。他们都重视书法的法度,即使在“意多于法”的行、草书中,也力求表现应规入矩的规范。同时,他们都重视书法的外在美态,这种美是规矩中的静态美,是对一笔、一字、―篇精心营求出来的美。

沈度(1357-1434)是明初最有代表性的台阁书家,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沈度的小楷在结体和用笔上明显受赵孟和宋克小楷书风沾溉,或把字形拉长,成纵势,或取扁方,有横撑之态,点画精严、停匀、干净、圆熟,,开“台阁体”之风。沈度书法因多用于书皇家制诰,在翰林院中供职者及内阁官僚、科举文人也多效其楷,以获帝王之悦,开入仕之门。

沈度弟沈粲(1379-1453),字民望,号简庵。成祖时,自翰林待诏迁中书舍人,又擢为侍读,官至大理寺少卿。沈粲书法“度以婉丽胜,粲以遒逸胜”[1],善楷、草,尤以草书影响最大。其草书取法宋克书风,多有姿态。清代王文治曾有论书诗云:“沈家兄弟直词垣,簪笔俱承不次恩。端雅正宜书制诰,至今馆阁有专门。”

解缙(1369――1415),字大绅,号春雨,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进士,主持编修《永乐大典》,宫廷书家,小楷是看家本领。早在洪武中,朱元璋即因其善书而十分宠爱,据《列朝诗集》载:“缙为庶吉士,高皇帝(朱元璋)极爱之,每侍书至亲为持砚。”王世贞所称“婉丽端雅”“骨格少逊”,已大体上勾画出解缙为适应宫廷需要所写的小楷面貌。但解缙他一生多做狂草,因此,在解缙身上,似乎典型的显示了当时书家的两面性。一面是应制,写工细的台阁体小楷,另一面则是大幅的狂草书,满纸缠绕画圈,用笔“圆滑纯熟”,重形式而轻内质。

三、台阁体书法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上来看,它刺激了文人学习书法的热情,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台阁体的出现,可以被理解为是一次复古尚“法”现象,不过尚法的质量比唐代低得多。但是在书法进入士大夫阶层后,台阁体由于应用方面的功利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明代的官方书法。明代诸帝都喜欢书法,明成祖朱棣下诏求四方能书之士,专隶中书科,授中书舍人。仁宗朱高炽好摹兰亭。宣宗朱瞻基好草书。帝王爱好与提倡和科举取士对书法的要求,使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为博取功名,开始潜心研究台阁体书体。

从消极方面来看,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台阁体”是官场上应用的标准书体。标准化向来是艺术的大忌,而台阁体将艺术的外表形态僵化为一种实用的技术,自然有“土龙木偶,毫无意趣”[2]之讥了。明代台阁体的出现,使书法这种表达性情、学养的艺术,变成了字型方正、点画光洁、结体匀称、排列整齐的程式化的应制之书。形成了以“乌、方、光”为准则,千人一面、万手雷同的奇特书法现象。

综上所述,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政治的关系极为密切。文化作为统治者粉饰太平的工具,必然体现统治者的意愿。同样,无论在那个朝代,主流书法都受到统治者的影响,无论是出于政治需要,还是皇帝绝对权利的体现,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了这一时期的审美标准,使书法在每一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意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是每个朝代所不能避免的世风。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