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把握中学语文教材的几个基本环节

把握中学语文教材的几个基本环节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18 16:40:08
把握中学语文教材的几个基本环节
时间:2015-08-18 16:40:08     小编:

语文教科书式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优化和简化了的系统,是造就民族文化素质新一代,有效地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好教材。其内容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汉语知识及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系统,运用语文教材教学,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言的规范意识,并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要达到以上目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师科学地运用教材,注意把握好如下几个环节:

一、精通知识序列,明确能级训练步骤

语文教师务必从宏观到微观地深入理解语文教材,即了解整一套,熟悉每一册,通晓每一单元,钻研每一篇。从宏观角度总缆全局,彻会精髓,微观上才会注意兼顾前后,查缺补漏,举一反三,扎实地打好基础,按一定的规律突破进取。这好比绘画,宏观把握就像透视客体,定好比例,直线打轮廓,定好神态姿势;微观处理,好比工笔勾勒,铺彩描摹,只有胸有成竹,描摹才能做到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倘若忽略了整体把握,局部描绘即使很成功,也难免构形失准等现象发生。

有些教师忽视整体把握,只顾从微观上面面俱到,或得过且过,表面上把好每一个环节,其实容易在训练中容易忽略知识的连贯性,忽略对学生薄弱环节的举一反三的训练,忽略培养能力的渐进性。例如,

二、用科学理论指导教材的实际运用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主要是通过教学形成的,而教学的途径和手段主要是对教材的实际运用。对教材的运用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因为,对语文教材的运用过程是辩证思维的过程,是有规律的过程。这个规律主要表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掌握知识性的过程中和教学过程内部一些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上。这个规律牵涉广泛的理论体系,它包涵于诸多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学科中,诸如教育学、教材论、课堂教育心理、逻辑学、文学理论、美学、教育哲学、语言学及文章学等。教学中要运用相关的理论作指导,以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孔子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躬行”,即身体力行。在此基础上,孟学派在《中庸》中则指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思考和实践相统一的重要性,这一理论一直指导教师的教学。再如利用写作教材进行思维与写作训练,教师不但要懂得写作学,还要懂得思维学,并善于运用先关理论来指导训练。写作过程包括感受生活、占用材料、构思、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详略的确定,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事件的波澜、景物的特征等,无不是深思熟虑与运用写作技巧的结果。可见,写作活动的过程是运用写作技巧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不把握相关理论,训练往往限入随意性,难以获得高效。

三、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科学而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中学语文教科书内涵丰富,从表达的角度说,有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文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有现代文和文言文。各类课文各有特色,同类课文不同篇目的内容、结构、手法、语言等因素也各不相类,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特点和训练的要求,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绝不能千篇一律。记叙文具有故事性,可以讲授,引起聆听和思考,也可以虚拟情景,激发兴趣。说明文说明事物和事理,对于事物说明文,可以演示实物或图片,引以观察和分析;对于事理说明文,则可以讨论,促以思辩以明理。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还可以示范教学,诱使模仿和练习;可以引导诵读,培养语感,陶冶情操,积累知识……方法多样,不拘一格。抽象的文章要直观化,富有韵律的适于朗读的文章则不必囿于讲授。当然,也可以综合运用教法,使教学生动形象,恰到好处为妙。

就学生实际来讲,要注意个别差异,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特点,有些反应迟钝,有些思维敏捷,有些基础薄弱,有些能力较强,有些对语文学习无动于衷,有些则兴趣昂然……对于存在的种种差异,宜因材施教。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这样做了。例如,就《胡同文化》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出如下研究课题:

(一)北京胡同文化与当地文化有什么不同;(二)当地民俗调查报告;(三)文化日上,世风日下,时代的困惑和历史的反思等。底子雄厚的学生,让他们研究课题(一)分量微轻;不懂得民俗为何物的学生,让他们研究课题(二)大概较难;弟子很薄的学生,让他们研究课题(三)那就很难了。对学生的训练,既要照顾全面,又要着眼个别,不能死板。

四、让学用相成,稳步提高

语文教材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基点,以能力训练位主线,以用为最终目的。比如阅读教学,教师总不能让学生为读书而读书,得培养他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以至于能够独立阅读分析文章。语文领域广阔无际,不可能每篇课文都教,不可能什么知识都传授,必须在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尤其是自学能力,以达到叶圣陶所谓“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例如议论文教学,尽管教师对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的展开等讲得头头是道,却不让学生借鉴范文,反复进行写作训练,要学生写出有理有据、条理清楚、论证严密的论文,那是很难的。因此,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辩证地看待教材,不断完善教材建设

中学语文教材是专家们从其历史颤变中,总结经验,吸取精髓,并根据人的智力发展规律,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规律等,从浩瀚的文章海洋中精选出来的。但它不是唯一的,有位语文教师做了这样的实验:以讲授《红楼梦》为主,至于教材,由学生自学,结果他的学生们高考语文取得良好的成绩。说明诸如《红楼梦》这样的好作品都可以成为语文教材。因此语文教学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并合理开发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使教材成为固定而又有活性的媒体,使教学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另外,要一分为二地对待教材。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兴均教授曾在其《训诂学讲义》中指出,中学语文教材是存在一些疏漏的,在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和同源通用字的判定上存在混乱现象。他说“某与某同”一般是指异体字的,但中学语文试验修订本往往是古今字也用“同”,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课本注11云:“孰同熟”。按:《说文.三下.口部》:“孰,食饪也。”又《五下.食部》:“饪,大孰也。”(可见,“孰”的本意就是“熟”,事物“熟”的本字就是“孰”,由于这个字用来表示疑问代词“熟”,才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上形符“火”构成从火,孰声的后起字,故“孰”与“熟”为古今字关系。刘博士说得有根有据。这并非吃毛求疵,语文教材的确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这也是我们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的原因,教师必须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和使用它,从学术的高度探讨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