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互联网的“再中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的“再中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15:51:56
互联网的“再中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3-08-07 15:51:56     小编:

【摘 要】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被普遍认为是造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然而通过观察发现,互联网实际上还是存在中心的,其正在由过去的“去中心化”朝着“再中心化”自我型变。在信息传播上,这种“再中心化”表现在许多重要节点的存在,这使我们相信互联网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互联网的“再中心化”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利用好这种“再中心化”的趋势,或许能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关键词】互联网;再中心化;信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在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以及增强教育的时效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一柄“双刃剑”,其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特征对教育的可控性及实效性带来的挑战也为人所诟病。自从马克・波斯特在其1990年的著作《信息方式》中首次提出“去中心化”以来,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逐渐被认可和接受,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对于这样的一种“共识”,人们更多的是不假思索的接受,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论证。而且通过对当今互联网的观察发现,其在信息传播上正在由过去的“去中心化”向“再中心化”转变,如何正确认识这种“再中心化”的倾向,以及如何利用这种倾向来增强教育的可控性和实效性是值得思政教育工作者们思考的问题。

一、“去中心化”的技术根源

首先,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的设计初衷就是通过“去中心”而保证不被敌方摧毁整个信息传递系统。当时的美国为了抵御苏联的导弹威胁而设计了阿帕网,因为中央控制式网络系统存在先天不足,苏联导弹只要摧毁该网络的中心,就可以令整个网络瘫痪。这就需要一种无控制中枢的网络系统来传输信息,而这种无控制中枢的技术理念就直接导致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所以说,互联网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打上了“去中心”的烙印。

其次,互联网的基础架构TCP/IP协议使其成为高度灵活的、去中心化的媒介。阿帕网产生之初,大部分电脑之间是不兼容的,为了让这些电脑相互连接组成资源共享网络,就必须设计一个大家都共同遵循的标准,这就是TCP/IP协议。简单的说,凡是遵循TCP/IP协议的电脑都可以接入互联网,并通过路由器来传输数据包。参与联网的主机既提供资源,又承担通讯调度任务,任何单元的传输受阻都不影响其他单元的传输。这在网络分布和信息传输上具有鲜明的“去中心化”特点,就像尼葛洛庞帝所说的:“这种分散式体系结构令互联网络能像今天这样三头六臂。无论是通过法律还是炸弹,政客都没有办法控制这个网络。讯息还是传送出去了,不是经由这条路,就是走另外一条路出去。”

二、“再中心化”的外在表现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点让人产生一种误解,误以为互联网是不存在中心的。的确,在互联网这种“去中心化”的媒介下,传统的话语霸权正经受着去中心、反权威力量的颠覆。然而,通过对当今互联网的观察发现,以“去中心化”为特点的互联网实际上还是存在中心的。互联网正经历着由“去中心化”向“再中心化“的自我异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上有中心

所以,网络技术一方面奠定了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基础,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互联网存在中心的事实。

(二)传播上有节点

网络信息的传播并非是无序的,它依赖一定的中心节点而进行。大众的表达固然可以由“撒播”的非中心节点产生,但是终究要通过中心节点的放大效应,比如重点网站、重要意见领袖以及主流和权威媒体的转载和链接、评论等,才能取得话语上的聚焦与“承认”。

首先,部分重要网站对信息的传播具有放大效应。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拥有表达的权利,然而,要想形成传播效应,光表达是不够的,还需要别人能够听到你的声音。具有话语表达权不等于具有话语传播权,言说的权利不等于被听到的权利。所以,要想使信息的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就必须依赖一些重要网站,即中心节点的放大效应。这些网站人数众多,影响力大,信息得到回应的可能性更大。如果避开这些中心节点,即使你的信息在多个网站存在,也很可能被湮没、无视。

其次,控制信息选择成本的需要决定了一部分网站成为节点。人们在网上进行信息搜集时并非是无方向的,人们往往会在相应的网站上搜寻相应的信息。这也是在这个信息严重过剩的时代所作出的理性选择。毕竟人的时间和经历是有限的,在信息的选择上存在一个成本,而我们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花费尽可能少的精力去寻求尽可能有效而不仅仅是多的信息。这就使人们倾向于在一些相对固定的网站上接收信息,这也是过去一些门户网站成长起来的原因。 再次,意见领袖在信息解码中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重要的不是信息,而是解读信息。而面对海量的信息,大众由于自身的惰性或理解能力的不足,就需要寻找一个他们可以信赖的委托人以帮助他们筛选信息,研判事实,而意见领袖就扮演了这个角色。一群人自觉的追随某个意见领袖,依赖意见领袖的信息解码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互联网上分布着一个个这样的以意见领袖为中心的网络群体,这在事实上也是一种新的多元网络中心的建构。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以“去中心化”为特点的互联网依然是存在中心的。“去中心化”的确消解了过去的中心、权威,但是却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朝着“再中心化”自我异化,逐步完成了对新的多元中心的自我建构。

三、互联网的“再中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互联网的“再中心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思路。以往教育者认为网络的“去中心化”是造成信息的不可控和教育的实效性差的原因。面对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尴尬的教育现状,思政教育工作者们似乎毫无办法。然而,如上文所说,互联网正在经历着由“去中心化”向“再中心化”的型变。这种“再中心化”的趋势表明互联网是实际上还是存在中心的,只是这种中心不同于以往单一的“权威”,而是一种新型的、多元的中心。这种“中心”的出现,使我们相信互联网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利用好这些中心、这些信息传播的节点,对于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一)利用重要网站的放大效应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事实上,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在探索网络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也创办了一些红色网站、教学论坛等,但是收效不大。一方面这些网站的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访问量也非常的少。由于缺乏关注,网站上的教育信息往往被无视,产生不了影响力。而从信息传播的意义上说,要想让一种信息产生传播效应,就必须将其往重要的网站上搬。那些网站人数众多,互动频繁,充满活力,是传播信息和开展教育的绝佳场所。事实上,就平台建设而言,很多网站本身就可以被利用来成为教育平台,而没必要“另起炉灶”。比如微博作为一个媒体平台,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它来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微博上人数众多,受众广泛,信息的放大效应显著。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微博来传播我们的教育信息,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另一方面,由于微博上信息呈现的较完全性,是各类信息的传播场,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完全可以在这个受众广泛的信息传播厂中澄清、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合理发挥意见领袖的“信息解码”作用

一种信息最终得到的反馈是正还是负,“信息解码”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信息的理解、意见、评论,这些都属于对信息的解码。而由于群体的思维惰性或是对自己理解能力的不自信,人人往往将信息解读的权力交给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将信息解码后呈现给大家以便接受。这样往往导致了意见领袖能够左右人们对事件的理解,引领网络的舆论导向。所以,意见领袖们是否认同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否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对其圈子内的受众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对于意见领袖,应当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劝导和教育,在其端正自身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合理的解码,这样才能产生正效应。而且,思政工作者们也可以创立一个“中心”,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吸引受众以弘扬正能量。

互联网的“再中心化”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这种“再中心化”给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呈现了一副“信息可控”的轮廓,利用好这种“再中心化”的趋势,或许能为网络思政教育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