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邓小平的灾荒防治思想与当代启示

邓小平的灾荒防治思想与当代启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08 01:22:37
邓小平的灾荒防治思想与当代启示
时间:2023-02-08 01:22:37     小编:

[摘要]邓小平的灾荒防治思想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灾荒防治思想是其形成的文化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灾荒观是其形成的理论基石,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的灾荒防治思想是其形成的实践经验,近代以来中国严峻的灾荒形势是其形成的社会背景。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邓小平高度重视灾荒防治问题,对灾荒防治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灾荒防治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灾荒防治的根本出发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灾荒防治的首要任务;重视发展农业、加强粮食储备是灾荒防治的重要举措;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灾荒防治的有效手段;政府救济和群众自救相结合是灾荒防治的基本原则。邓小平的灾荒防治思想是他长期重视和领导灾荒防治工作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灾荒防治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事求是地总结邓小平的灾荒防治思想,对于推动今后我国的灾荒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应以人为本,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灾荒防治工作的首位;加强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为救灾工作保驾护航;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提高全社会对灾荒的忧患意识;加强党和政府在救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构建多元救灾主体共同参与模式。

[关键词]邓小平;灾荒防治思想;为人民服务;经济建设;勤俭节约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在灾荒防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灾荒防治思想。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灾荒防治思想,总结其经验教训,有利于更好地做好今后的灾荒防治工作,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前,学界对邓小平灾荒防治思想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对邓小平灾荒防治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其当代启示进行考察、概括,以期对当前和今后我国的灾荒防治工作有所启示。

一、邓小平灾荒防治思想的形成

邓小平的灾荒防治思想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灾荒防治思想是其形成的文化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灾荒观是其形成的理论基石,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的灾荒防治思想是其形成的实践经验,近代以来中国严峻的灾荒形势是其形成的社会背景。

1.邓小平灾荒防治思想形成的文化条件

纵观中国历史,灾荒防治思想源远流长。古代人认为,发展农业是防治灾荒的基础。《管子・治国》说:“夫富国多粟,生于农。兴利者,利农事也;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又说:“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1](P46)在重视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中国古人还强调要有仓储思想,《礼记・王制》写道:“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食,九年耕必有三年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1](P47)针对中国古代频发的水旱灾害,明代人宋濂认为水既能对人类造成灾害,也能利用它为人类造福。《明史・河渠志》有记载曰:“夫润下,水之性也,而欲为之防,以杀其怒,遏其冲,不亦甚难矣哉!惟能因势利导之,可蓄则储水以备旱之灾;可泄则泻水以防水潦之溢,则水患息,而于是盖有无穷之利焉。”[1](P47)除此之外,中国古人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也早有认识。管子说:“十年之计在于树木,为国者当谨山泽之守。”《宋史・太祖本纪》说:“开宝中,诏缘黄河、汴河、清河、御河州县,准旧制枣外,别课民树榆柳,为河防。”[1](P48)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人形成了兴修水利、重农贵粟、扩大积储3条积极有效的防灾救灾措施。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历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不计其数。灾荒防治思想已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政治思想,其中尽管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其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灾民的生命保障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灾荒防治思想,为邓小平灾荒防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2.邓小平灾荒防治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石

3.邓小平灾荒防治思想形成的实践经验

灾荒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直接影响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高度重视灾荒防治问题,并为之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早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针对解放区出现的灾荒,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要求各地必须大力解决,否则,将影响到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5]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的灾荒形势,毛泽东站在对人民负责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战略高度,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提出了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灾荒防治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而担任新中国政府总理的周恩来,在其执政的26年间,始终关注着中国境内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把对自然灾害的防治与救济作为人民政府执政为民的头等大事。他多次强调救治灾荒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指出“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6]。如果防灾工作做不好,就会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只有农业生产提高了,原料增加了,工业生产才有基础。[7]周恩来曾多次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许多防治灾荒的理念和方法。毛泽东、周恩来等关于防治灾荒的思想和实践,为邓小平灾荒防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践经验。 4.邓小平灾荒防治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二、邓小平灾荒防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灾荒历来是困扰中国发展稳定的一大社会问题。灾荒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命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邓小平长期的政治军事生涯里,他时刻心系群众,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灾荒防治的办法和措施。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灾荒防治的根本出发点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灾荒防治的首要任务

3.重视发展农业、加强粮食储备是灾荒防治的重要举措

5.政府救济和群众自救相结合是灾荒防治的基本原则

三、邓小平灾荒防治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邓小平的灾荒防治思想是其长期领导灾荒防治工作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灾荒防治思想。认真研究和总结邓小平的灾荒防治思想,对于推动当前和今后我国的灾荒防治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以人为本,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灾荒防治工作的首位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应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回答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根本动力,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的发展问题。[18]邓小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灾荒防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防治灾荒的第一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人为本就是要彻底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党和政府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灾荒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它不仅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的灾荒防治工作中,应该始终坚持人民生命利益至上的原则,将保障人的生存和生命安全作为灾荒防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在灾难发生时,应第一时间保护和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及时修复灾区的通车、通讯、供水、供电等“生命线”工程,及时恢复生产,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2.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夯实灾荒防治工作的物质基础

灾荒来临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灾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问题。然而,大多数时候,由于灾情严重、灾民众多,现有的物资储备难以有效满足灾民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因此,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就成为防治灾荒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历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不计其数,历代统治者都把“备荒”作为防治灾荒的重要手段之一。邓小平在前人“备荒”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积极发展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是防备和救治灾荒的首要任务。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党和政府始终把灾荒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兴建基础设施、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等措施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有效遏制了灾荒的进一步恶化,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多年的灾荒防治经验告诉我们,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丰富的物质储备是防治灾荒的基础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夯实灾荒防治工作的物质基础。

3.加强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为救灾工作保驾护航

农业是安天下、稳社会的基础产业,粮食是保民生、促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重视农业,搞好粮食生产,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的救灾经验告诉我们,粮食总量不足是灾荒的主要表现特征之一,灾荒实际上就是粮荒。毛泽东就曾说过:“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19](P84)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粮食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虽有大幅度增长,人民的温饱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但面对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粮食安全仍然是一个必须常抓不懈的重大问题。历史经验证明,重视农业生产,加强粮食储备是防治灾荒的重要举措。一旦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供给不足,就极可能会导致大范围的灾荒。正因为如此,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站在防治灾荒的战略高度看待粮食问题,切实保护耕地,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提高全社会对灾荒的忧患意识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和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强调要发扬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精神,并决定在全国开展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活动,通过教育使人们自觉做到勤俭节约,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不平衡,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旧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对灾荒的忧患意识。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开展,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因此,广大干部群众应时刻保持对灾荒的忧患意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断积累和扩大社会的物质财富,为今后的防灾救灾工作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5.加强党和政府在救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构建多元救灾主体参与模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