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海南儋州峨曼盐丁村古盐田考察记要

海南儋州峨曼盐丁村古盐田考察记要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4 00:49:28
海南儋州峨曼盐丁村古盐田考察记要
时间:2023-03-04 00:49:28     小编:

2012年夏,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题项目“中国海南洋浦海盐生产遗址调查与利用研究”课题组前往海南儋州考察了洋浦古盐田。考察期间,儋州市博物馆张林彬馆长告知,当地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峨蔓镇的盐丁村发现一处古盐田,较之于洋浦古盐田,那里的盐田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各种制盐遗迹、制盐工艺及制盐习俗都有较好的保留。这一信息引起我们的极大兴趣,遂专程前往进行了考察,这也是此行的一个意外收获。

盐丁村位于儋州市洋浦半岛北侧的一个海湾内,此地犹如北部湾在海南岛西北角撕裂的一个缺口,盐丁古盐田就在海湾深处,洋浦古盐田则位于半岛南部约15公里的另一个海湾内(图版

一、二)。

盐丁村所在地理位置较偏。我们的车经过峨曼镇,便进入到一片低矮的丘陵,沿途两侧覆盖着林木和高大的海杉。接近盐丁村,路两侧显现出零星的盐田。进入村庄范围,海滩一侧的大片盐田便映入我们的眼帘。车子沿海岸行驶至最北面的另一村口处停下来。这里的道路两侧也都是盐田,右侧海岸地势低洼,原有的一大片盐田已被废弃,有些地方已长出红树苗,一片凋敝景象。左侧大片盐田保存尚好。这里的制设施和工艺流程与洋浦盐田基本相同。从平面可分辨出一组一组的盐田,布局有些杂乱,但又颇有规律。盐田一般包括有盐地、过滤池(沙漏)、卤水池、盐井、蓄海水池、引导渠、盐槽、工棚、古盐铺等设施。这里每块盐田都包括有吸附海水制作盐泥的盐地(晒沙)。盐地中央地势略高处的下方是淋滤浓缩卤水设施,包括铺垫茅草的淋滤架和过滤池(沙漏),用来收沙过滤盐泥。架子下即存储浓缩卤水的池子。这种设施在盐地内有一或两个,数量据盐田大小而定。眼下还不到生产季节,过滤架还被泥土覆盖,旁边出露有用黑色火山玄武岩搭建的蓄卤池口(图版三)。

晒盐设施分两种.一种是在盐田周边放置砚台状的石盐槽,与洋浦盐田所见相同。另一种是将黑色火山岩雕凿成大小相同的长方形条石,再将其平铺为晒盐的浅池,面积不大,一般仅几平方米,条石之间用石灰勾缝以防渗漏(图版四)。其他设施还有存放浓缩卤水的釉陶大缸、水瓢、木耙等杂器。在盐田之间有长长的沟渠,是引入海水的公共设施,两侧用黑色的火山岩构筑(图版五)。与洋浦盐田相比,此地用条石砌筑的晒盐浅池非常普遍,石盐槽的个体也普遍大,引水沟渠规模也更大。可见其生产规模和盐产量都远甚于洋浦盐田。

盐丁村外的大片盐田内多为条石平铺的晒盐浅池。地势高处有用火山岩搭建的工棚或库房,单间或连间,面积仅几平方米,用来存放制盐工具或仓储食盐,也是盐工临时休息之处(图六)。在村口路旁的盐田边上有座石龛,其内摆放盐神雕像(图七),这也是我们此次海南之行所见到的唯一一处与祭祀盐神有关的遗存,是研究当地海盐文化的重要资料。

在村外的一个小岛上还有一大片盐田。在通向盐田的高地上建有成排的储藏食盐的库房。进入小岛要经过“盐丁之路”。这条通道用整块的黑色火山岩搭建而成,路两侧为浓密的红树林。涨潮时,此路被淹没到水下,落潮时才显露出来(图版八)。进入小岛便进入了当地这块最大的盐田(图版九)。

在“盐丁之路”的入口处我们偶然发现一块矗立的岩石,上面雕刻一幅面目狰狞的神像,石前插立白幡,并泼洒石灰水(图版一○)。对此雕像的内涵还不了解,但猜测应与制盐及盐道的设置有些关联,这个发现也为研究当地的制盐民俗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据村民介绍,当地生产的食盐通过“盐丁之路”运往海湾口的码头,再从那里向外销售。我们在北面的海湾看到一个码头,可见两道长长的堤坝笔直地插入大海,北堤的尽头海中还有一座石塔,距岸边约

三、四百米。张馆长介绍说,传说此塔建于宋代,是为来往贩盐的船只导航的(图版一一)。可见,盐丁村所产之盐不但供应岛内,也部分外销。

盐丁村的居民以捕鱼、制盐为生,后者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作占比重更大,这从“盐丁”村名便不难看出。我们在村口小学校院子里看到一座新近落成的“李氏宗祠”,两侧廊柱悬挂的盈联表明当地村民来自遥远的大西北,即今天的陕西宝鸡地区

(1)。这个民族迁徙过程倒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社会学课题。

盐丁村内的民居几乎为清一色的黑色火山岩建筑。村内还保留一批晚清至民国的古建。我们参观的一座院落大门上有匾额,书写有“外翰第”三个大字。院内正房的大梁上刻有“建于民国六年”字样。整座建筑做工相当精细,保存完整(图版一二)。此类属于官宦或富商的房屋结构和布局都显示出浓郁的地域风格。

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历史上在海南岛西北沿海的海湾内曾广布盐田

(2),并普遍采用火山岩槽晒盐的工艺。古人之所以选择在这一区域制盐,一来是这里的表土下广泛分布着火山玄武岩,地表土壤贫瘠,不宜农业。反之,海湾内的气候条件和潮汐等水文环境却很适合制盐。加之地下蕴藏丰富火山玄武岩也为当地的海盐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材料,也因此创造出了独具海南特色、且非常科学有效的海盐制作技术。

通过考察,我们对儋州地区的传统制盐业有了初步了解。特别是盐丁村古盐田的规模之大,遗存之丰富,在海南可谓无出其右者,而“盐丁村”一名也在暗示,历史上此地的盐产业很有可能是在官府控制之下、具有官营性质的产业。盐丁村古盐田的发现不仅对洋浦古盐田是有益的补充,也为海南的盐业史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考虑到盐丁村更多地保留了古盐田的原始风貌,原生态的味道更为浓郁。特别是此地环境优美、景观独特,污染程度小,诺大的古盐田与浓密的红树林、蔚蓝的大海交相辉映,加之独具风味的民居建筑、古港湾、古灯塔等历史遗迹,真可谓海南岛一处绝佳的、具有活态意义的重要文化遗产,除了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外,在旅游开发方面也颇富潜力。目前,尽管对盐田出现的年代尚不清楚,但据此地用条石平铺晒盐池较普遍这一现象看,是否稍晚于洋浦盐田,但也不排除同时的可能。考虑到盐丁村古盐田的规模,肯定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形成的,即便稍晚一些,也不失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调查中我们注意到,当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已对盐丁村古盐田造成了某些破坏。如北部海湾正在修建的公路就将一座完整的盐田切割,大量盐田被叠压毁坏(见图版五)。再有,当地政府在盐业公司的打压下已禁止村民制盐。这个措施也将严重干扰并加速衰败澹州的传统制盐业。总之,对这座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