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亲密关系研究的述评与展望

亲密关系研究的述评与展望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18 00:40:38
亲密关系研究的述评与展望
时间:2023-05-18 00:40:38     小编:

摘 要:亲密关系是典型的人际关系。随着研究者从亲密关系双方的文化、经历、个体差异等方面研究以来,亲密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将对近年国内外对亲密关系的研究进行评述,讨论和分析,希望可以为国内的本土化研究寻找新的启发和思路。

关键词:亲密关系;关系质量;衡量指标;网络亲密

一般认为亲密关系的定义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亲密关系是从个体间依赖程度来理解。存在亲密关系的双方相互依赖的程度较深,这种关系可以是婚恋关系,亲子关系,以及朋友关系。狭义的亲密关系即指亲密关系双方建立起的婚恋关系,涉及彼此的隐私区。国内大多关于亲密关系的研究是基于狭义的亲密关系的基础上的,这部分研究主要包括亲密关系质量,亲密关系满意度,亲密关系改善等。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狭义亲密关系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亲密关系的研究进行探讨和展望。

一、研究理论视角多元化

(一)依恋理论

自从亲密关系成为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对象以来,逐渐从多个理论视角对亲密关系进行探讨。其中,依恋理论在亲密关系的研究上得到广泛运用。依恋理论提出者Bowlby认为,早期亲子关系经验会形成一种“内部工作模式”,这种“内部工作模式”对他人产生预期,并决定个体的行为。心理学家Hazan和Shaver通过运用依恋理论对成人情侣的研究指出成人恋爱关系也是依恋,他们在美国心理学家Ainsworth对婴儿依恋三分法的基础上将成人情侣亲密关系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Jeffry等人研究表明,在压力情境下,安全型女性个体比回避型更主动向伴侣寻求帮助,而安全型男性个体则更乐意帮助伴侣。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依恋特质显著影响亲密关系质量。骆■将亲密关系分为两个维度和八个要素,分别是亲密关系持久性维度和亲密关系亲密性维度,其中持久性维度包括尊重,信任,互惠性以及承诺四个要素,亲密性维度包括关爱,了解,依恋,满意四个要素。并通过探讨依恋的回避和焦虑维度与亲密关系两个维度八个要素之间的相关来研究依恋特质如何影响亲密关系质量。研究表明亲密关系的持久性和恋人依恋的回避和焦虑维度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其中尊重要素与恋人依恋的回避维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信任要素与回避维度和焦虑维度之间存在负相关。这说明回避倾向会影响亲密关系双方的尊重和信任,提高恋人之间被尊重的体验可以提高亲密关系质量,建立相互信任的氛围是改善依恋中存在的回避与焦虑的基础。同时,恋人之间更多地了解可以提高双方对关系安全感的体验[1]。

(二)自我决定理论

(三)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亲密关系双方在关系发展中,会以一种理性且公平的方式计较自己在关系中的付出与回报,进而决定自己对关系的满意感得体验,做出持续维持或中断关系的决定。作为社会交换理论的分支理论,社会依存理论认为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个体的回报超过个体所做的付出,那么这段关系就是满意的,然而并不代表关系就是稳定的。

(四)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系统理论大师Bowen认为个体在原生家庭中所受到的心理创伤会对个体成年后以致一生的关系都产生影响。因此在面对亲密关系问题时,也要考虑个体在原生家庭中所受到的创伤。Karney与Bradbuty(1995)指出一旦个体在原生家庭中受到过创伤,这种经验以及相应的适应模式会被个体带入婚姻中,从而对婚姻质量产生影响。

(五)关系取向理论[4]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个体更加注重与他人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有学者提出从关系取向理论来研究成人亲密关系。Rusbult和Arriaga(2000)认为在以情感为基础的依存关系中,亲密关系包含许多社会与个体所承担的角色责任。张芳荧指出关系取向的自我拥有更多依赖他人,希望与他人建立关系,相互接受等心理需求。

二、亲密关系研究对象趋向完整化

现有亲密关系研究中,主要以大学生亲密关系研究为主。这是由于大学生取样方便,研究过程易操作以及大学生特殊的心理成长期等原因决定的。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这一阶段亲密关系的建立对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一个良好的亲密关系可以满足大学生爱和归属需要的同时,也给予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体验,同时,对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概念也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研究发现,当大学生恋爱持续时间越长,亲密关系越持久,个体越喜欢自己并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5]。李光裕等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情侣亲密关系对象呈现较高信任,但具有一定差异,如在对伴侣的包容性,忠贞性等方面均有较高评价,而在付出性等方面评价较低,并推测这可能是大学生精神富裕但物质匮乏的影响[6]。

在对大学生亲密关系研究同时,不少学者开始研究夫妻婚姻亲密关系并取得相应的成果。在这类的研究中,普遍运用家庭系统理论、依恋理论以及文化因果思维等作为理论背景。并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如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五个台湾中年夫妻家庭进行质的研究发现,影响亲密关系绝不是单纯夫妻二人的关系而已,须将社会文化的价值体系、家庭符合系统、社会变迁状况等纳入考虑,洞悉婚姻关系的错综复杂,才能完整的建构夫妻亲密关系的现象[7]。 以中年夫妻婚姻满意度的研究表明对亲密关系的研究对象开始趋向完整化。然而,不论是狭义的婚恋亲密关系还是广义的亲密关系研究,多数是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这一现象的原因也与研究者所接触的群体有关。同时,由于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程度较高,对亲密关系的认知较低、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来说有较好的表现。但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关系研究在提高了亲密关系研究质量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研究中,他们所表现出的对亲密关系的感知,行为是否能够代表其他年龄段或者教育程度的群体。笔者希望日后出现更多以其他群体为主体的研究,涵盖其他教育程度,其他年龄段,这将有助于对人类亲密关系进一步深层次的探索。

三、亲密关系研究的一些问题与展望

(一)亲密关系质量衡量指标须多元化

虽然对亲密关系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亲密关系质量还缺乏一个统一的指标。目前,被普遍认可的有满意度和承诺度两个指标。还有一些学者提出新的衡量指标,如对冲突的归因,即当出现冲突时,伴侣是如何归因的。同时,有研究者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发现,共依附特质与趋向牺牲动机对亲密关系满意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4]。牺牲的做出与否是界定成为亲密关系的重要因素。个人认为,对婚恋亲密关系质量的衡量指标需从多元化的思想角度来确定,例如牺牲因素虽小,但其显著预测着关系质量。不能单独从一个,两个层面来进行衡量,应该有多维度的思想。

(二)网络亲密关系研究相对缺乏

互联网承载的信息量大,快捷方便等特点促就了网络成为亲密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温床。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与现实中的亲密关系是不同的。于明璐(2010)[8]认为在网络中,个体与之交流的对象是个体自己理想化了的,也就是说,在网络上的交流,其实是理想的自我和理想的对象进行的交流。网络亲密关系是一种以网络为介质的新的关系呈现方式,对于网络亲密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一些诸如网络亲密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的阶段划分以及各个阶段个体卷入水平如何,网络亲密关系的生命周期以及如何转化成现实亲密关系,网络亲密关系的影响因素以及效应量等问题还需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三)注重大学生亲密关系能力提高

亲密关系影响着人的整个一生,具备良好健康的亲密关系对个体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叶晓红通过对大学生亲密关系与内隐利他行为的研究发现个体的亲密关系与内隐利他行为存在正相关,也就是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越高,越倾向于做出利他行为[10]。多重关系型的关系个体通过拥有多个亲密关系对象来拥有更多地选择权或者体验被多人爱慕的感觉,这种现象也增加了校园冲突的隐患。此外,还有若即若离型和幻想型等[11]。大学生亲密关系这几种不健康类型提醒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大学生亲密关系建立与维持教育,在健康发展方向上进行引导,同时也说明一些旨在提高大学生亲密关系能力的课程或者培训活动的开发已经迫在眉睫。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