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前门,风云700年

前门,风云700年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2:00:02
前门,风云700年
时间:2023-01-12 02:00:02     小编:

北京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而城门,是这座城市最为跃然于世的巨制之一。那一座座灵动威武的身姿,雄奇挺拔的造型,被称作人类中世纪城市建筑史上的绝唱。

作为曾是世界存世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城市防御体系,北京城由四道城池组成――宫城(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而不管哪一道城池,城门总是闪烁着最为耀眼的光芒,请读一读它们流芳百世的英名吧!

宫城城门:午门、神武门、西华门、东华门;

皇城城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内城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

外城城门:永定门、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由于天灾人祸,时代变迁,它们的实体绝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它们的名字仍然为大众所熟知。不过,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要和“前门”相比就逊色多了。

数百年来,不仅历代皇帝要年年大驾光临前门,就是北京的黎民百姓,只要腿脚利索的,谁没到过前门呢?逛前门成了人们的一种向往,一种难以替代的“乐呵”。

前门在哪儿?为什么北京城门的花名册里没有前门呢?翻遍元、明、清的史书,以及近代地图册,也同样找不到前门的踪影。

不过,当你走进胡同巷里,人们谈天说地,却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前门这个词儿。原来,前门是人们对正阳门的一种俗称,存在于口口相传之中。

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建都大都(今北京),并于至元十三年(1276),按照战国时期文献《考工记》制定的规制,完成大都城的建设,也就是今天北京城的雏形。大都城呈方形,共11个城门。南面有3座城门,正中的叫丽正门,在今天安门前长安街一线。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花费15年时间对都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将南面的城墙向南推移了将近1公里。明正统四年(1439)内城的9座城门修建完工,丽正门改名为正阳门。

正阳门是皇帝出行或祭祀的正门。按照中国传统,南向为正,为前。于是正阳门也就有了前门的俗称。

不过,明、清时期的正阳门并不单指正阳门城楼,而是由正阳门城楼、箭楼、瓮城、正阳桥和牌楼组成的庞大建筑群。今天所见的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均为孤零零的单体建筑,与当年的正阳门远非一个概念。

数百年来,人们说去前门逛逛,也并不是要到城楼上,而是泛指前门外繁闹的商业区。久而久之,前门就成一个区域的代名词了。

前门第二次“登堂入室”是1965年。元代时,丽正门外的南向大街称为丽正门大街,明、清至民国,改称正阳门大街。直到1965年,从正阳门下的月亮湾起到天坛路口,这条历经600年历史风云的大街才终于修成“正果”,更名为前门大街。这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用前门命名的地理方位名称。

其实在北京,许多人并不知道那两座兀然而立的城楼叫正阳门,前门几乎替代了皇帝御赐的本名。很显然,几百年来,在前门与正阳门称谓的对峙中,皇帝的赐名吃了败仗。

前门的历史机遇

前门是历史的宠儿,众多机遇一股脑儿涌来,想不繁荣都难。

从1276年元大都建成始,先后历经七百余年,三个封建王朝,全部定都北京,城郭也大致依旧。这对守在皇宫门口的前门来说,拥有了超长的、稳定的发展机遇期,这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1949年新中国再次定都北京,前门处于城市核心区,与天安门广场只是一路之隔。它的繁荣发展关系到一国之都的形象,这种特殊地位是其他商业区无法比拟的。 北京正阳门城楼。

清末,北京正阳门外大街街景。

前门的机遇还来自通惠河的开凿,南方漕船可以沿着大运河直达内城。按照《考工记》规定,都城的格局应是“前朝后市”,也就是说商业市场应在宫城的后面。元大都时,鼓楼一带是京城最大最繁华的市场,这也是通惠河开凿到积水潭的原因和结果。通惠河经积水潭沿今天安门东侧继续向东南流去,其河道在今东长安街以南,前门东大街以北。不少商贩将货物运至丽正门外,在那里建屋搭棚,形成了市场。没想到这个市场越做越大,越做越火,竟延续七百多年直到今天。

明朱棣篡位后,由于连年战乱,社会经济萧条。朱棣迁都北京后,首要的任务是振兴经济。他大力号召建设廊坊,以“召民居住,招商居货”,并把前门作为重点地区。如今的廊房头条、二条、三条、四条(即大栅栏)就是明永乐年间所建。朱棣还调集一批南方富商迁入前门地区。到明中期,这里已是商贾荟萃,货物云集,成为京城最繁华的商业重地,居民人口一度超过了内城。

前门的地理区位得天独厚。明清时各地来京人员主要有三条道路:一是乘船走大运河;二是沿太行山脉东麓,过卢沟桥进广安门、虎坊桥的陆路;三是从内蒙古南下,经关沟、沙河、清河进德胜门的陆路。那时人们主要走前两条通道。

前门正处于第二条通道的终点。山西、陕西、豫西、四川、湖南、广州一带的官商百姓都要走这条路,下榻于前门。

清末,北京有了火车,客货车站都设在了前门,让前门如虎添翼。此后,北京开通的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无不首先在前门设站。

大栅栏:中国商业第一街

一条长仅275米、宽10米的胡同,成为清朝京城的名片,实在令人不可思议。然而就是这条拥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商业街,书写了世所罕见的传奇。这就是中国商业第一街――大栅栏。

大栅栏早在元代就有了雏形,经过数百年繁衍,清中期步入鼎盛年华。大栅栏的地点极佳,东距正阳门只几分钟路程,达官贵人迈着四方步就可以来此一游。而西口则与进京通道虎坊桥和广安门相望,成了各地贤士商贾的必经之路。再加上大栅栏周围又有枝杈繁茂的小胡同拱卫,人气自然超旺。

一代又一代商户为这寸金之地殊死拼争;一家又一家商业巨人在这里落地生根而根深叶茂:同仁堂、瑞蚨祥、张一元、内联升、马聚源……大栅栏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它能提供吃喝玩乐。短短的街面就有四家享誉京城的戏园――庆和、庆乐、广德、三庆,另有中和戏园、同乐轩戏园与大栅栏也只是一步之遥。一代名伶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马连良都是这里的常客。京剧的“七大名班”、“三大科班”更是长年驻扎在这里。数不清的名小吃像蜂群一样聚集在大栅栏周边,小肠陈、爆肚冯、年糕钱、豆腐脑白、羊头马、茶汤李以及瑞宾楼褡裢火烧等。

北京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旧景。

大栅栏数百年长盛不衰,让金融业、餐饮业、服务业、娱乐业在这里都发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它不仅带动了前门地区的发展,也为整个北京城的经济繁荣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把其称为“中国商业第一街”应该是实至名归了。

前门火车站:搅动现代革命风云

如果有人问:“过去的正阳门火车站在哪?”恐怕很多人都会语塞。但是转而问:“前门火车站在哪?”即使80后、90后都会很清楚地告诉你,就在前门箭楼的东南斜对过。

其实,“前门火车站”是它的俗名,或者说是老百姓给起的“小名”。它的本名是“正阳门火车站”,正经八百的全称是“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这是从北京到沈阳(奉)铁路的一个站,1906年建成时是客运站,而在箭楼西南对过则是货运站,称之为正阳门西站。

别看东站建筑面积总共只有3500平方米,却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火车站,也是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

由于车站是英国人设计的,所以有着浓郁的欧式风格。大楼外立面由灰、红两色砖砌成,正中有巨大的拱顶似凌空而落;南侧则是兀然突起的长方立柱型钟楼,四面大钟屹立半空。这让人不期然想到伦敦泰晤士河边上著名的地标大笨钟。

无疑,前门火车站为前门地区的兴盛又增添了一颗重重的砝码。人们不仅能够从全国各地乘火车直驱前门的心脏地带,各种货物亦可成批量、快捷地运抵商铺。不过,令前门火车站火爆全国乃至世界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封建王朝即将分崩离析,民主革命已经风起云涌的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前门火车站成了当时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敏感的中枢神经之一。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这里亲自迎接宋庆龄进京;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首次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从这里启程。朝鲜国家领导人金日成、越南国家领导人胡志明造访中国也是从这里开始友谊之旅……前门火车站那时被称作中国的“国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