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及对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05 01:50:15
浅析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22-11-05 01:50:15     小编:

【摘 要】农村的小康问题关系到中国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以及实现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党和政府为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出台了许多重要措施,千方百计地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并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增收问题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已成为农业、农村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经济问题。文章首先分析当前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增长缓慢;原因;促进农民增收;对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只有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会还指出,中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中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党和政府为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出台了许多重要措施,千方百计地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但是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已成为农业、农村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经济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关键在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那么,当前社会什么才是真正制约农村经济建设与农民致富的瓶颈呢?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问题上应该如何帮助群众查找原因、探寻对策,并真正带领群众走向致富之路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初步探讨。

一、当前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来,各地对农民增收采取了不少措施和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当前,部分地区农民增收缓慢的形势依然严峻,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严峻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势必影响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一)宏观经济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民收入问题,国家最近几年不断出台政策为农民减负,包括去除几千年的农业税,力度不可谓不大,近年来,为了扩大内需,启动国内市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张经济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加大对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创造了条件;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林牧渔业的基本建设投资,为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毋庸讳言,从总体上看,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仍然向城市倾斜,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仍不利于农民增收。比如,近两年国家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居民收入时,对城镇居民采取的增收措施较多而对农民采取的较少。国家给公务员和国有事业单位人员增发工资、提高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三条线的支出水平等宏观调控措施,使得城镇居民的收入明显增加,而农民的收入还基本处在自然增长状态。在增加的国债的使用安排上,涉农的比重较小,涉城的比重较大。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承担的经济负担差异很大,城镇居民畸轻,农村居民畸重,农村居民人均承担的纳税额和社会负担大大高于城镇居民。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者补贴等值(PSE)仍为负值,仍有大量的农业收入继续向非农业部门转移。

(二)农民素质普遍较低

当前,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农村还有约8000万的文盲,大部分农民群众文化素质较低,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6.66年,纯农业户的从业人员中还有17%为文盲。青年农民的素质高一些,但仍然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而46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35%为文盲和半文盲。具有较低文化素质的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市场意识不强,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不能正确分析当地的资源优势,抓住市场竞争强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只是盲目跟从,盲目投资。结果往往造成农业生产布局雷同。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或地区的供给大量增加,一旦国内需求增幅不大,产品又不能大量出口时,农产品出现卖难,农民收入就会大幅降低,前些年温江蒜苔大烂市及春季彭州市的萝卜贱卖就是典型的例子。还有的村庄,乡镇、村干部千方百计从外地引来外资项目,给农民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和服务,但大家就是脑袋不开窍,不配合,致使成型的好项目无法落实。如:我县近几年有的村庄,村委多次动员群众把山岭薄地由种粮改为种茶、种风景树等高效经济植物,但是,很多群众思想不接茬。甚至还有个别村庄,项目引到家门口,但村民只顾眼前小利,忽视长远效益,不出让土地,制造种种借口阻碍项目的落实。总之,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三)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强弱与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自改革以来我国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仍以农户为单位,每一农户经营的土地非常有限,按每户三人计算,每户经营的土地在7亩左右,要在人均2.3亩土地上把农民的收入提高到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要在人均2.3亩土地上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根本做不到的。另外,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过于分散,在生产经营上仍处于“各自为阵”的状态,农户经营行为协调性很差,组织化程度极低,甚至有些地方根本没有,致使单个农户在产品市场竞争中无法左右交易价格,加之市场管理不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混乱,农户的经营行为有很大的盲目性,在市场竞争中很难形成优势,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四)农业技术推广不够

一方面,从整体上看,突出表现为农业结构调整滞后,且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分散性,不能适应市场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农业生产的创利性、效益性处于低迷状态。另一方面,从结构层次上看,农村经济结构可分为产品结构、行业结构、产业结构三个基本层次,而每一层次都存在不同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一是产品结构上,不能合理把握资源与市场的“双重决定性”,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和开发,缺乏大规模的特色产品、名优产品、拳头产品,且产品品种单

一、花色单调、档次不高,产业链条过短,新的合理高效的产品结构未形成。二是行业结构上,作为基础行业的种植业,主导行业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后继行业的林牧副渔业,外围行业的建材、化工、采掘、运输、服务业,其间的比例、规模摆布不尽科学,部分农村尤其是山区缺乏优质高产高效的基础行业,农副产品加工滞后,且生产粗糙,行业结构效益差。三是产业结构上,农业产业内部不完整,产前的良种、农药、化肥、农机等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的技术指导与生产管理,产后的农产品储藏、加工、销售及信息服务等环节不协调,产、供、销脱节,农、工、贸分离,农业利润分配不均等。

二、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对策

让农民稳定增加收入,是党的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农村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大农业政策扶持力度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国家先后出台了《农业法》等13部国家法律、《农药管理条例》等18部国务院行政法规以及96部农业部规章,出台了多项对农业补贴和扶持政策,极大地保障和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们今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行动纲领。一是下决心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真正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建立县级财政支农切块资金制度,对上级专项支农资金和本级财政专项支农资金实行切块管理,确保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每年县人大的例会审议财政预算决算报告时,要专题审议财政支持农村预算决算执行情况,使财政支持农业制度化、法制化。二是加大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病险水库治理力度和水利设施的渠系配套工程维护力度,确保安全度汛,确保形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要加大乡村道路特别是山区道路建设力度,提高全县道路通达能力。三是完善农民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民社保问题。通过实施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帮扶为辅的多元化筹资模式,建立以政府最低保障为基础,慈善、捐赠、扶贫帮困为补充的弱势群体救助保障制度。

(二)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首先,加强思想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因此,必须对农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做到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建立起新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使我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适应。其次,加强科学知识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实现农业的突破性发展,需要有突破性的科技支持。要大力加强对农民群众进行科技知识教育,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和运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科技含量,增加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再次,加强对农民在各方面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现代社会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要部分,决定着公民能否跟上时代、发展自己、享受现代文明的问题。中国农民处于教育的最低层,他们先天的教育基础薄弱,后天的环境和条件又限制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更高的文化知识和更复杂的技能适应。没有现代知识和现代意识的农民,将会失去发展自己的机会,甚至生存都会存在问题,现代的农民正迫切需要继续教育来提高自己的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从而享受现代化给其带来的各种实惠。发展农村继续教育,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又是农村城市化的需要,同时还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是适应加入WTO世贸组织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大举措。发展农民继续教育,既要解决农民的观念问题,增强农民受训意识,又要健全继续教育机制,使农民的继续教育得以保障,又要开发继续教育资源,增加继续教育投资。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提高竞争力和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进行合作的经济互助型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但是,必须看到,作为农民的自治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为其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扶持和服务。在这方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有更大责任。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也需要按照各自的职责,为它的发展提供指导、扶持和服务。但必须始终坚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政府部门不能“越位”,必须依法引导。农民是否加入合作组织,政府部门只能引导而不能强迫。同时,要把立法精神与合作社发展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坚持因地制宜。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到“三个始终坚持、三个正确把握”,即:始终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始终坚持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要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正确把握基本原则,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正确把握法律规范,创新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管理。规范的标准就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在组织结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上进行规范,充分体现“成员拥有、成员控制、成员受益”。

(四)全面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仅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而且反过来也会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开发,进一步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科技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牢固树立依靠科技求发展的思想,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实抓好。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兴农的后劲。科技兴农是一项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事业,因此,必须广开筹资渠道,逐步建立起政府投资为导向、金融贷款为后盾、农民投资为主体、引进外资和社会筹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发挥好科技投入在科技兴农工作中的支撑作用。一是要积极包装农业科技项目向上级部门争取专项资金,并做到专款专用;二是要充分利用当地农村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推行股份合作,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向农业领域,形成工商企业“返哺”效益农业的投资格局;三是地方财政要加大支农力度,增加农业科技经费比重;金融部门要不断开发适合农户需要的小额信用贷款、联合担保贷款等贷款品种;在资金的使用上要围绕科技兴农发展重点,把科技资金的投放置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实行集中投资,重点扶持。

(五)加大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当前,农村的农业结构调整应按照高产、优质、高技、生态、安全的要求,重点抓三个方面:第一,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优质化。随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再也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考虑更多的是有营养、多样化和优质化。况且,农产品总量的增加,是以牺牲农产品的品质换来的。因此,无论是哪类农产品的生产,都应该把优化品种、提高质量作为自己的调整方向,而且这应成为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第二,积极推进生产经营产业化。只有发展农业产业化,把分散的一家一户农民组纵起来整体地进入市场,在农业产业内部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或贸、工、农一体的经营方式和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化解和防范风险,使农产品的生产 成本、收入、利润、风险以适当的方式合理地分散在农民和公司之间。而且,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贸工农三大产业之间的真正联合和工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非农产业利用资金、信息、管理和技术等优势反哺农业,是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第三,积极推进生产经营规模化。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进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此,要以“三个集中”为抓手,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促进上地流动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加强对粮食高产田、蔬菜基地、农民实行承包后退包农田的规模经营、进一步扩大设施农业的生产面积,提高土地生产经营效益;引入企业经营机制,农业企业化是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变成适度规模的企业化经营,形成规模经营格局;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将资金、土地、技术、管理入股,由农户,集体和多元经济主体组成联合体,进行规模经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投资 兴办各种农业基地和种养加项目,发展一批龙头农业企业,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发展建设一大批经营规模和外向型程度较高、品牌化经营的“立体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等形式的农产品基地,推动农业经济向集约化、基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我国所进行的农村体制改革和一系列农民增收的举措,已经进入了最为关键的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作为我国“三农”问题的顽疾,得到国家各方、多年的关注,其症结也日益清晰地凸现在人们面前。我们应当从各个方面全面着手,从客观方面发现问题,也要从主观方面查找原因,并调动社会各界协同努力,力争使农民增收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2] 冯兰,沈小红,秦明春.国外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经验借鉴[J].红旗文稿,2006

(13).

[3] 赵家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绩效的制度性影响因子及其改进[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

(2).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