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甘肃省阿拉伯语教学的历史及现状

甘肃省阿拉伯语教学的历史及现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02 02:02:01
甘肃省阿拉伯语教学的历史及现状
时间:2022-11-02 02:02:01     小编:

【摘 要】甘肃省有穆斯林人口近200万人。甘肃省阿拉伯语、波斯语经堂教育始于明朝、兴于清代。经堂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既传承了中国伊斯兰文化,又提高了穆斯林群众道德文化素养,是一份积淀深厚、特色明显、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遗产。在随后新起的阿拉伯语学校、教学机构等都极大的促进了甘肃阿拉伯语的教学,甘肃已然成为了我国阿拉伯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阵地。

【关键词】阿拉伯语教学;西北地区;历史及现状

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阿拉伯语教育,成功地走出了传统经堂教育的狭小范围,使阿语教育在面向社会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伴随着阿拉伯语新式学校教育的发展,还开展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学术活动,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这些活动丰富多样,成绩可观,在许多方面都富有创新意义,包括阿拉伯语教材、字典的编译厂原文典籍的翻印、翻译和出版,文化刊物的创办发行,学术团体的组建,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展等。这期间涌现出一批伊斯兰文化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和精通阿拉伯语的教育家、翻译家。

在此期间阿拉伯语教育由传统经堂转入新式学校,甘肃省阿语教育领域取得的重大进步,也是一次历史性的转换,甘肃省阿语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从教学层次方面来看,这一转换所达到的最高水准,大体上相当于高中或中专水平,阿语教学层次的继续提升尚有很大空间。到20世纪前半叶与后半叶之交,国家层面对阿拉伯语的需求日渐增强,加之早年赴埃及攻读阿拉伯语的不少留学生也纷纷归国,为阿语教育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客观条件,既有国家的需要,也有较高水平和一定数目的师资力量,阿拉伯语教育进入到高等学府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随之出现并且兴盛的新式阿语学校的一个重要办学理念就是要培养“经汉兼通”的应用型人才,因而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许多方面,与传统经堂相比,可谓面貌一新。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穆斯林群众普遍接受了国家义务教育,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对学习伊斯兰传统文化,特别是学阿语、波斯语的热情很高,传统的经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穆斯林群众的需求。乘着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临夏地区的穆斯林贤达创办中阿学校,随着社会的进步,全省各地兴起了各种民办中阿学校,使阿语、波斯语教学从清真寺走到了学校课堂,完成了经堂教育到学校正规教学的历史性转变。

临夏中阿学校初创于年,创办初期条件极其简陋,经过一段艰难曲折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由男生部和女生部两大教学单位组成的阿拉伯语专业学校,建有各自独立的教学大楼,并有图书室、电脑室、学生食堂、卫生室,操场等教学设施。其办学宗旨是“发展民族教育,培育民族英才,振兴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临夏中阿学校学制年,实行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办学经费由校董会负责向社会募捐。早期阶段学生免费入学,后来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开始适当收取一定学杂费。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入学新生要求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中阿学校学强调中、阿文并举,开设课程有三大类。中阿学校的师资力量在办学早期很薄弱,阿语及宗教方面的课程主要由出身子清真寺的一些开明阿旬任教,学校的创办者马志信本人就是一位出自清真寺的开明阿旬,其他课程则聘请当地中学或师范学校的教师来任教。年代以来,该校早年毕业后出国留学的一些青年陆续归来任教,师资力量得到一定加强。

甘肃省的阿语学校遵循“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学校普遍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管理制度健全,教学机制科学。学校师资力量比较强,几个学校的校长都是归国留学生。同时,聘请了地方重点中学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大部分学校硬件齐全,功能完善,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新生中有汉族学生,学校一视同仁,部分汉族学生还成为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2] 周烈.新中国的阿拉伯语教学与研究[J].西亚非洲,2010

(4).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