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我国现代化“第五化”观点辨析

我国现代化“第五化”观点辨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10:25:12
我国现代化“第五化”观点辨析
时间:2023-08-06 10:25:12     小编:

〔摘要〕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后,有学者称其为“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化”。其实,二者在逻辑上不属于同一层次,不能混为一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当代现代化理论中属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不宜将其与“四个现代化”并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化”的观点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表述不符,严重落后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创新在于它实现了我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从具体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的重大提升,找到了统筹、协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标志着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关键词〕 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第五化”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四个现代化”在逻辑上不属于同一层次,不能混为一谈

仔细审视上述“四个现代化”,其中的每一个现代化反映的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都各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和发展规律,虽然彼此之间确有相应的内在联系,但无论如何,它们各自都是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也都处于社会的基础层次,或者说它们都是处在物质的层面,处在发展生产力的层面。将这样四个领域的现代化并列称为我国的“四个现代化”,符合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

但是,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四个现代化相提并论,却存在逻辑上的障碍。原因在于: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所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所谓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1 〕 (P548-549 )。显而易见,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治理制度及体制机制的高度概括,国家治理能力则是国家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制度及体制机制进行治理的能力,二者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均不在同一层次,而是居于这些基础社会领域之上的层次,所强调的是“制度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是生产关系层面和上层建筑层面的现代化 〔7 〕,在逻辑体系上属于上位概念;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强调的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在逻辑体系上属于下位概念。相应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也是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关系,绝非可以并列而言。不深入分析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将它们简单地并列,显然陷入了概念层次混淆的思维误区。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当代现代化理论中属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不宜再将其归纳为继“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化”

关于现代化,学术界曾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如认为现代化,其实质就是工业化;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急剧变动过程的总称;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对此,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研究中心的罗荣渠教授概括、归纳国内外学者的不同观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给出了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他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趋势,具体地说,就是以现代工业、科学、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 〔8 〕 (引言P3 );“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带动广泛的社会变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8 〕 (P17 )。

罗荣渠教授关于现代化的定义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虽有不少学者对其质疑,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然而,无论人们对现代化的看法如何不同,但在一个基本点上已经大体达成一致,这就是:现代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变迁,不管其具体过程怎样,它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任何一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都依赖于其他方面的变革和发展,又同时带动其他方面的变革和发展,绝不可能长时间地单兵独进。从历史发展视角看,世界现代化从工业革命开始,但是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却是此前英、法、德、美等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治统治体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的巨大发展。同时,欧洲历史上意义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则为实现人的思想解放创造了根本性条件,同时也为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教育发展创造了重要前提。相反,任何单兵独进式的现代化发展都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弊端,整体妨碍现代化的有效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曾经将经济增长视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GDP增长一度成为各国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单纯经济增长观成为一段时间内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占支配地位的理论观点,结果却是不仅在社会领域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矛盾和问题,导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片面和畸形,而且造成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严重对立,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严重泛滥。

严酷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开始反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开始对这种单纯经济增长的现代化发展观进行深刻检讨,联合国在其中则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几十年时间的深入探索,在各国学者和联合国的共同努力下,人们终于认识到,现代化发展的过程,绝非是一个单纯经济增长的过程,它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人本身之间的协调等多方面发展于一体,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滞后或者失误,都必然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甚至于给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后果。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关于现代化的基本要素构成,人们取其最大公约数,公认为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器物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其中,器物现代化是基础,社会现代化是中介,人的现代化是关键。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整体上依赖于这三个基本方面的协调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质上强调的是国家治理的制度、体制机制及其相应的治理能力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个方面发展要求,统筹和协调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因而在概念的归属上它必然属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化”的观点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表述不符,严重落后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总之,不能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定位为继“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化”。事实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由浅入深、由外及内、由具体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重大提升,它找到了整体统筹、协调我国现代化各个方面健康发展的关键。在理论上,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从仅仅关注社会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上升到整体治理的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认识的重大发展。在实践意义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紧紧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现实,以问题为导向,切中要害,对于有效推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均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形成的根源上讲,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新形势下需要什么发展,怎样发展”深入探索和思考的结果,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深入探索和总结的结果,也是对当代世界治理理论精华深入学习和借鉴的结果。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贡献了新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杜,1984.

〔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