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重塑河南形象的省委书记

重塑河南形象的省委书记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4 22:15:13
重塑河南形象的省委书记
时间:2023-08-04 22:15:13     小编:

2015年第4期,时代报告编辑部用了充分的时间去讨论特别报道。从开过编前会到策划方案获得通过,一共用了五个工作日,其中的四个都是在围绕特别报道的方向和取材进行讨论。作为植根于河南本土的媒体,讲好河南故事,是我们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从千千万万个值得点赞的人们当中选取出典型代表,设置出公众议题,实属不易。

回想起《时代报告》做过的有关河南的报道,那一幕一幕像电影镜头一样在我们脑海中回放。从“改变历史的河南人”“你所不知道的焦裕禄”“红旗渠的儿女们”到“河南省魂”“河南大爱”“河南大师”“河南大美”“河南奇迹”……我们对河南的理解在这样一组一组的报道中得以加深。每期报道中主人公的事迹都让我们深深感动,他们的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我们。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黄河水、黄土地与我中原儿女的性情血肉相连。

我们有理由、有责任让国人认识到一个发展变化中的河南,也是时候让人们真正明白河南人为重塑自己形象走过的漫漫长路。这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聚沙成塔的角力,也是历任河南省委书记的艰苦跋涉。

“河南的形象问题不抓不行了,我们这届班子,如果能把河南的形象树立起来,就是对河南人民最大的贡献。”2000年10月,陈奎元从西藏调任河南省委书记后说。

有着“平民情结”的陈奎元在就任时说,他大半生的经历在祖国边疆,来到河南,才更深刻地体味到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原人民世世代代为中华民族承担的奉献与牺牲,更加坚信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河南人民决不会落在别人后头。

也就是从那时起,河南开始了一些着眼长远的形象宣传。

2002年12月,李克强接任河南省委书记,此前,他已在河南省长任上四年。

1998年6月,在团中央工作了15年的李克强从团中央第一书记调任河南省长,开始了他治理地方的第一步。河南的问题千头万绪,但摆在他面前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提升河南落后的经济水平和社会面貌,而那时,外界“妖魔化河南人”正暗潮涌动。

形象问题后来影响到经济发展,河南高层震动。2002年被河南省定为“优化环境年”,4月11日,河南省经贸洽谈会在郑州召开,这是河南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涉外经贸盛会,与会外商达1800余名。当时有官员表示,此次洽谈会展示了河南形象。

接任河南省委书记之后,在李克强的战略棋局上,以“中原城市群”构筑经济隆起带的思路逐渐清晰,高起点打造郑州郑东新区成了他构建中原城市群的点睛之笔。

为改变河南城市给外人留下的“小气、土气、俗气”的面貌,他上任伊始便提出,郑东新区要“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在当时,有人认为这一目标是个难以实现的“童话”,李克强却坚信,只要运用好各方资源,郑东新区的建设目标完全可行。他亲自督战,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几十次到郑东新区现场解决问题。河南当地的一名官员说,李克强做事的韧劲和实干精神为郑东新区的建设插上了翅膀。

时任省纪委效能监察室主任的刘长青说:“克强同志当时要求我们关起门来自己整顿,对改善河南形象问题只做不说,让别人来感受河南的变化。”

2008年初,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河南参观四天后留下这样的评价:中原大地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坦白地说,完全出乎我的想象”。

让连战印象深刻的是,他在河南不时听到人们把一个人的名字同河南的发展变化联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李克强。而此时,李克强正在辽宁省委书记任上,他离开河南已有两年多。

当时有分析认为,人们谈到李克强,往往看到的是他的共青团系背景,强调的是他与中共最高领导人胡锦涛的渊源,却常常忽略了他的才干和实干精神,尤其是忽略了他经略河南的成绩。而“正是李克强在河南近七年的不凡表现,奠定了他作为中国下一代政治领军人物的地位。”有权威媒体如此评价。

尤为可贵的是,李克强在任上提出了中原崛起战略,并把“三化思想”即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作为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分析人士认为,李克强给河南指引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道路。

2006年,前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调任河南省委书记,这也为此后河南省委引导舆论、扭转河南形象的努力形成了新的推力。

徐光春注意到了利用外资额与地方形象之间的关系,他曾在《河南日报》撰文指出,河南外贸依存度只有6.2%,大大低于全国水平;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国的1.4%,与河南省GDP占全国6.45%的现状很不相称。

不唯此,徐光春还十分注重对河南民间感人事迹的宣传。2007年2月,他在网上看到温州的河南籍打工者李学生为救两个孩子而命丧车轮的消息,立即批示河南媒体进行报道。他也亲自到李学生家里探望。随即,河南省有关部门发掘出了张尚昀、靳伟杰、高增玉等一大批感人的高尚事迹,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大河报》《郑州晚报》等几十家媒体接连出击,掀起了一次次为河南人正名的浪潮。

热潮蔓延至省外和中央媒体,至今不衰。在今年2月27号播出的新一届“感动中国”人物中,陇海大院相亲相爱的人们走上了颁奖台。此前,医者仁心的胡佩兰、三次跳进大浪中救人的魏青刚、带着妹妹上学的洪战辉……这些普普通通的河南人一次一次以河南人的新形象感动全中国。 徐光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改善和提升河南形象就是要把一个真实的、发展中的河南展示给世人,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把河南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河南人民的优秀品质、河南广大干部的优良作风客观地反映出来。我们非常希望广大新闻媒体,对河南进行客观、全面、公正、真实的报道,让全国人民真正了解河南,让世界真正了解河南。

三年后,卢展工接棒河南省委书记。他在任上先后概括河南在京务工人员的“三平精神”“四种河南人”“八个形象”。

2012年,卢展工在与河南省在京人员代表座谈时说,普通人的事迹最能打动人、最能感染人、最便于每个人学习。也是在那一次,他第三次阐释河南人形象,并表示,这是河南人奋斗的形象,发展的形象,但归根到底,是关键在做的形象,做出河南人的精气神。

……

2015年两会期间,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的日程安排里有一项重要活动,那就是到北京“河南人之家”看看。

“大家过年都回去了没有?对河南的变化有听说吗?大家感觉有什么变化?”郭庚茂见到大家激动地问了一连串问题。

“有啊,听说过郑州航空港区,我感觉特别振奋。”杨红权抢着发言。

“噢,你知道航空港。”郭庚茂笑了,“对家乡你们最感兴趣、感到最振奋的事情都是什么?”

“我是开封的,郑汴城际铁路开通对家乡影响特别大。”孙士琦兴奋地说。

这一话题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还有人说,他觉得最自豪的是河南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居全国首位。人们说的没错,在郭庚茂的省委书记任上,郑州航空港区拔地而起,城铁以迅疾的速度连接着河南的各个区域,河南GDP稳居前五……对于河南这样一个内陆省份来说,这无异于一场山河巨变。

“原来河南人不被人尊重,现在不一样了,这几年变化非常大。”杨红权说,现在走到哪儿都理直气壮。

听到这儿,郭庚茂说:“河南人原来不被外地人认可,自己也不敢承认(自己是河南人)。现在可以说是,我们有底气说‘我是河南人’了。”

郭庚茂的这句话得到了众人点赞,现场响起的热烈掌声里含着河南老乡这些年来情绪的释放、安慰。郭庚茂还提到了习近平曾引用过的一句古诗词“九万里风鹏正举”来形容河南如今的态势,他满怀深情地对老乡们说,河南大有希望,河南出彩的时候到了,“河南发展好了,你们在外面也有底气。”

从15年前“河南的形象问题不抓不行”到如今“我们有底气说‘我是河南人’”,河南高层与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河南人一样,为重塑河南形象经历了煎熬、困顿与奋起。

2010年10月8日至9日,已是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到河南调研。多年来,他仍然密切关注着河南的发展,河南的一草一木都让他感到亲切,河南的亿万人民让他充满无比的挚爱之情。他充满希冀地说:“河南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前,河南省委、省政府正在谋划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奋力去实现中原崛起,努力使河南走在中部崛起的前列,河南是充满生机的,也是大有希望的。”

走过这样的道路,我们似乎更能明白“河南是中国的缩影”这句话的内涵。中国身处的阶段,正是审视自我,打量自我,寻求更好的改变和突破的时候,我们希望在世人面前展示一个雍容大国的姿态和自信。而河南,不正是如此吗?可喜的是,这样的变化已然发生。我们欣喜看到这样的变化,而这变化正生发于每个河南人一点一滴的努力之中。他们用自我的努力黏合着河南的模样,重塑着河南的形象。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