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海南黎族文化的影像传播

浅谈海南黎族文化的影像传播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6 00:27:51
浅谈海南黎族文化的影像传播
时间:2023-08-16 00:27:51     小编:关克平

一、黎族的民族影像志

电影因其影像特有的纪实性、真实性、客观性,能将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图景保留下来,彰显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性、本土性和独特性,因此也被称为是民族的影像志。在各个少数民族的影像志中,突出海南黎族特征的电影《白沙恨》《青槟榔之味》《黎歌》等,在影片中展现了比较独特的黎族民族特征和文化范式。

在这些展现黎族民族特征的影像志中,电影影像中呈现出了黎族居住地的独特自然景观、黎族的行为规范、黎族人民的人物性格、服饰、婚姻模式、饮食习惯、歌舞形式以及黎族语言的命名方式、地名、纹面等独特民族风情,在对各自的民族志影像阅读中,延续了黎族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态与民族历史。

二、民族影像志之一:少数民族语言与地名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而黎语作为黎族人民的共同语,千百年来一直在黎族地区得到广泛使用。据学者考证,唐宋时期人们始称海南岛土著为黎,是现在黎族的族称的开始。黎族一般分为律黎、祀黎、本地黎、美孚黎和加茂黎等5支,而黎语也以此分为五个大的方言区,主要分布在海南中南部的乐东、琼中、白沙、通什、保亭、东方、昌江、三亚、陵水等市县。解放后,我国曾在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内创办黎语学校,并以黎语中的哈方言为基础传授黎语。

在海南黎语与地名里,存在一些特殊的语言结构与地名形态。如番这一特殊意义的地名。在黎族的第二大支系祀黎的语言中,其方言使用区主要在海南保亭、琼中、白沙等地。他们的语系中表示聚落地名的有抱(或保、报等相似音)、番什毛等,在黎语中皆有村寨之意,因此在他们的村落中多以番某、什某、毛某来命名。其中以番为地名的全岛就有数十个,如保亭县的番根村、琼中县的番沟村等、乐东的番豆村与番阳村、崖县的番毛村和番园村、白沙的番伦村和番印村、澹县的番真村和番朗等地。这些独特的语言与地名形态在电影中也得到一一展现。如电影《白沙恨》中的白沙起义最早起事的地点即是番响岭。1939年,黎族部落首领王国兴不堪国民党对族人的压迫和剥削,串联了红毛、水满、毛贵、元门等地族人,最终在1943年8月26日在番响岭来进行反抗斗争。可以说,番这个特殊词汇在黎语里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名词汇,也表现了黎族特殊的民族历史与民族文化。

而伴随着新时期普通话的普及与推广,黎语作为黎族唯一语言形态的局面正在受到威胁。一方面,新一代的年轻人学习黎语的热情在不断降低,黎语地位一落千丈,而讲黎语被视为是一种落后的象征。另一方面,一些有识之士也是希望借由对黎语这一语言载体的重视来表现黎族文化的传承。如被誉为是对黎族生活的影像记录的电影《青槟榔之味》中,选择黎语对白来贯穿全片,导演韩万峰认为在电影中为什么选择少数民族母语来进行电影对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保护这些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现在,少数民族能讲母语的人愈来愈少,我希望在我的电影中能呈现他们的语言特征。一是通过电影媒介形象直接的再现,二是通过非专业演员他们自己的母语完成电影对白,将来为他们本民族留下一个完整的日常语言体系。即使将来没有人再会讲他们的母语了,我想电影至少能成为一个研究者的文本。所以,使用母语对白,除了追求电影艺术的原生态真实性外,我想还有的就是我对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族母语保护的一种自觉行为,更是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影片中通过展示男主角王清林创办黎语学习班所遭遇到的困境,他认为只要我们会说黎话、会跳黎族舞,我们就不会从地球上消失!但是他班上的孩子们纷纷转去学习英语了,王清林只能寂寥的举着为了我们不在地球上消失,请现在开始学习黎语的大幅标语而得不到人们的回应。这种对本土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重视,也代表了人们对自己的母语、自己的民族仪式、民族身份的肯定。最终,王清林对黎语的执着得到了政府的肯定与扶持,成立了黎语学习班来普及黎语,成为坚守在自我民族文化的文化卫士。可以说,黎语是维系黎族人民强大的民族心理认同的纽带,也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交流工具。

可以说,在影片《白沙恨》《青槟榔之味》的语言与地名命名中,可以看出这些黎族的民族影像志中用黎语对白和语言方式,不仅记录了传统的黎族人民生活和语言文化,也展现了黎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习俗,传递出了一种黎族人民本真的原生态民族生活和民族特性。

三、民族影像志之二:黎族服饰与歌舞

服饰作为物质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黎族的重要标志与展示手段之一。而歌舞则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一部分,也代表了黎族特有的民族风情与民族形态。可以说,黎族服饰与黎族歌舞,都是黎族人民丰富的民族文化的象征,而这些在其民族影像志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在电影《青槟榔之味》中,在优美的黎族村寨风光中,身着美丽的黎族服饰的女主角立春是影片中的一大亮点。立春在爱情受挫之后选择去民族风情园跳民族舞,当她身着美丽的筒裙跳着竹竿舞,并最终带着这样的姿态远上深圳去感受现代文化的洗礼。黎族服饰与歌舞成为连接人物命运的最重要载体。黎族五个系别的妇女服饰基本上以上衣下裙为主,由于不同系别而在下裙的长度与花纹上有所差异。不过其基本图案以她们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为主。如哈黎族妇女上衣的后背下方绣有代表祖先崇拜的人骑马纹与树形纹。而祀黎族妇女的上衣后背则绣满蛙纹、树纹以及变形蛙纹的图案,以此来代表图腾崇拜。润黎族妇女上衣后背则多为龙纹、蛙纹、人形纹与祖公纹的图形,象征了该支系氏族标志的图腾崇拜。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而服饰中的图案则传承了黎族的历史与文化。在黎族女子纺织而成的美丽的黎锦中,健壮有力的黎族勇士们狩猎、各种动物的图案都是其表现的主题。

而黎族歌舞则成为了影片《黎歌》表现的重点。这也是我国第一次以电影的形式展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黎族民歌,影片由两个片段式的故事构成:一个是黎族少女王丹梅借由黎歌最终走出黎寨的故事,另一个故事则是民族歌舞团的演员付琼山、王丹梅等人重新面临生活的新的选择。这部影片最吸引人的就是影片中充斥着的黎族民歌。首先是在影片《黎歌》的一开场,就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来自琼中黎族歌王王奸大老人的影像与歌声入境,以原汁原味的黎族民歌将观众带入一个美轮美灸的黎族文化空间。其次,在表现黎族少女王丹梅的生活时,影片处处出现的苍翠美丽的黎寨风光,诗意平静的山寨生活,以及主人公口中那悠长僚亮的黎歌。最后,在剧终的字幕阶段,导演更是别具匠心,安排了诸多黎族民歌的歌王演唱了一首首民族的歌曲,并讲述自己保存自己民族文化的决心,颇有感染力。

在《黎歌》《青槟榔之味》等黎族民族影像中,我们听到了来自海南黎族人民特有的声音,他们说着本民族的语言,唱着本民族特有的歌曲,自由地表达属于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情感,也代表着黎族人民对自己的文化身份的肯定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四、民族影像志之三:纹面与祖灵崇拜

在电影《白沙恨》《青槟榔之味》中还展现了海南黎族人民独特的纹面习俗和祖灵崇拜传统。黎族是一个有着独特的纹面、狩猎习俗的少数民族,其把文身、狩猎看作是一件非常庄严而神圣的部落仪式。如纹身的习俗一般局限于黎族女子身上,一般的黎族少女到了十三四岁就要进行文身。黎族社会普遍认为,文身使一个女人的容貌更加美丽,也使本氏族的美德发扬光大,未婚的黎族女子只有在文身后才能谈婚论嫁。而且黎族纹身也与其独特的祖先崇拜有着特殊关系。因为黎族人认为人死了灵魂不灭,万物有灵。生时灵魂附于躯体,死后灵魂独立存在,或栖附于其他物体,或往来于阴阳两界间,或游离于亡者的村恫住所近处。而其中祖先鬼是所有鬼魂中最可怕的,黎族人民认为在他们崇拜的祖先鬼魂中,祖先鬼主宰着人们的命运和幸福,部落每个成员去世之后都要先到自己的祖先鬼那里报到才能被归属于一个家族中。当子孙繁衍而众多时,祖先难以一一辨认自己的子孙,只能凭借后代们身上刺刻的带有本部落图腾图案的纹身才可辨认其为子孙。可以说黎族人民只有在文身之后才能得到祖先神灵的指引,否则缺少部落的图腾纹身就会成为孤魂野鬼飘荡在外,死后得不到祖先神灵的承认。

而对于黎族男子来说,狩猎也是崇高而神圣的工作。他们从小跟随父辈上山打猎,练习本领。黎族男子狩猎不仅可以给部落族群带来猎物,以此改善生活和提高生产,同时还可以将获取的猎物的皮毛以物换物来获取其他生活资料。黎族男子在屋里悬挂的各种猎物的骸骨,如鹿下领骨、山猪下领骨等不仅展示了猎人的勇敢和打猎的成果,同时也象征着家庭的财富和打猎的招魂物,可以祈求在下次打猎时能带来更好的运气。而《白沙恨》中,黎族同胞之所以奋起反抗,就是因为黎族女子被国民党军队欺凌、而黎族男子不仅不能随意上山打猎,还要被繁重的劳役所奴役,最终他们不堪祖先的遗训与生活遭到如此的破坏而揭竿起义,爆发反对外来压迫的英勇斗争。

通过比较电影《白沙恨》《青槟榔之味》中的片段与场景,女子纹面作为部落图腾的象征,而男子狩猎来象征猎手的英勇行为及对部落的守护,外来入侵者不得随意践踏部落间的传统文化与民族习俗。当本民族的民族习俗遭到破坏时,他们都毫不犹豫的奋起反抗,以鲜血和牺牲来重构本民族纹面、狩猎、祖先崇拜的民族记忆。

五、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海南黎族电影《白沙恨》《青槟榔之味》《黎歌》等影片的分析,在这些影片中保留的民族语言、地名命名、生活民俗、图腾崇拜、民族历史等各个方面,不仅从影像层面上丰富了海南各族人民对自身历史与文化的价值追寻,而且通过黎族服饰、黎族仪式、黎族语言、黎族记忆等为自身民族创造了一个想象的民族共同体,也通过影像的方式营造了黎族的民族影像志。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