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独特街景:浅谈香港的民俗

独特街景:浅谈香港的民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7 00:21:02
独特街景:浅谈香港的民俗
时间:2023-08-27 00:21:02     小编:陈东平

香港是国际大都市,让人惊讶的是,诸如太平清醮、打小人、许愿树、烧黄纸、吃大盆菜等,这些民俗却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独特街景,亦是港府推广旅游的一大法宝。

市民排队打小人

3月 6日,农历二月初六,24 节气中的惊蛰。这一天,尽管天空飘着毛毛细雨,但时代广场旁的湾仔鹅颈桥烟火缭绕,水泄不通。数千人趁着一年一度打小人正日子,赶到这个据说煞气够重的风水宝地,宣泄内心不满。

打小人是一种流行于香港、广东珠三角民间的巫术,始于盛唐,人们希望借此巫术仪祀来驱逐、报复所谓的小人,现在纯粹是一种民间习俗,用以舒缓压力。

打小人全年都可进行,但在惊蛰那天来打小人的特别多。根据传统说法,惊蛰日万物被春雷惊醒,害虫益虫都出来了,身边的小人在此时便开始出现,这天便要去祭白虎和打小人,透过白虎来镇压小人,为自己带来好运。此为打小人的由来。

在香港,湾仔鹅颈桥桥底已经成为打小人之集中地。据说打小人最适宜选在煞气大的三叉路口,而鹅颈桥就位于三叉状地带。

每年惊蛰生意最好,我会 24 小时开档,通常累得连饭也吃不下,而且不断地打,手腕和肩膊都觉得酸痛。

专司打小人的阿婆称。一般来说,中年女人打二奶,男士就打同事、上司,不少人没有特定对象,多数打各方小人,祈求事业顺利、儿女幸福等。不过,一位多年靠打小人为生的赵婆认为,很多时候她们充当的,更类似于心理咨询师,缓解客人心中的焦虑不安。

曾经有一位男客工作中惹上麻烦,上庭前一天来到地摊,刚坐下就嚎啕大哭。赵婆婆除了替他打小人,还耐心安慰对方。后来,这名客人解决问题后,特意买了水果来感谢。

为何在一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仍然能保留如打小人这种与科学规律相去甚远的习俗?

香港法定语文事务部招田辉认为,香港的民俗流传与其特殊的历史发展有关。香港以前是一个以渔业和农业为主的岛屿,靠天吃饭的成分比较大,当人们遭遇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时,往往寄希望于想象中的诸类神祇。而这些古老的民俗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这些民俗并没有受到当局者的破坏,反而自由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人总有一些心灵上无法开解的结,寄诸这些仪式,也是一种寻求解脱的方式。

各种民俗原样保留

除了打小人在香港传承下来,其他民间习俗亦原样保留。如烧黄纸、斩鸡头,这是一度在香港流行的一种民间发毒誓的形式。仪式开始,双方跪在神案前,面对神像,点燃香烛顶礼膜拜。然后,双方各执一张黄纸,高声吟诵誓言。接着,庙内执事取出早已准备好的菜刀、砧板和雄鸡一只,一刀斩下鸡头,让鸡血洒在写有毒誓的黄纸上,再将黄纸焚烧,方为了结。

斩鸡头是水上人家最隆重的起誓取信的仪式,任何钱债纠葛、口舌是非及冤仇曲直等事,如果双方不想到官府解决,那么,便用斩鸡头的赌咒方法来解决。1918 年曾有两个大商人打钱债官司,双方都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法庭调解多次不能化解,于是只好让他们到文武庙去斩鸡头。师爷、律师同时前去监斩。到了庙中,原告不肯先跪下发誓,被告也不肯跪下发誓,于是斩鸡头没斩成。回到法庭,法官因原告不肯先下跪发誓,说明他心虚、理亏,遂判原告有罪,被告无罪。此案当时轰动了整个香港。于是,斩鸡头便流传开来。

我们常常在港剧看到林村树挂。这是位于香港新界大埔林村的许愿树。许愿树其实是两棵大榕树。相传 50 年前,一名水上居民久病不愈,唯有向这些树旁天后庙的土地公公祈福。不久,他的病奇迹般地好了。于是,村民们都相信这些树有灵性,便在年初三拜完天后庙后再向这些树许愿。此后,渐成风俗。

两树被当地村民视为神灵。后来,人们还制作宝牒,写上愿望,并将其系上重物,向树许愿后将其抛上树干。听说,一次就挂上的是最灵的,如果抛三次挂不上,要重新祈愿再抛。

围村的盆菜是最具民俗特色的。每逢喜庆及红白喜事需宴请宾客,主人家便要制作盆菜。盆菜象征来年生活十全十美、生意赚到盆满钵满,还要家人团团圆圆。盆菜选材十分讲究,例如,花菜就是取其粤语谐音发财的美好寓意。

香港大埔头围村的村民邓兴华今年 65岁,是邓氏第 23 代传人。马年新年的第一天,大埔头围村共摆了 300桌盆菜宴席,全村村民以及回乡团聚的子女共 2000 多人一起享受了这传统的盛宴。

据邓兴华介绍,盆菜的起源有好几个版本,都与香港及华南一带相关。一种说法是文天祥被元兵追杀,逃亡至现在的深圳一带。天色已晚,众将士饥肠辘辘,当地村民同情他是忠臣,用仅存的猪肉、萝卜,加上现捕的鱼、虾做饭。因为没有足够的碗碟,只好拿木盆盛菜,将士们围盆而食。这就是日后盆菜的雏形。

圆圆的大盆内,美食一层又一层叠放,有盆满钵满、丰衣足食之意。满满一盆菜肴,足有 9 至 12 层之多。以前村民就地取材,用料多为萝卜、芋头、豆皮、猪皮及猪肉;生活富足后,村民将墨鱼、鸡肉、虾等较为昂贵的食材,也加入盆菜中。

1960 年代,一对美国夫妇来到香港元朗新田及厦村居住,近距离观察文氏及邓氏两个宗族的文化传统,从人类学角度探讨当时两个村落的社会结构、性别差异及宗教礼仪。他们分工合作,记录及研究乡村中男女的性别地位及等级观念。书中专门提到了香港民俗中的盆菜,他们认为,盆菜之所以能在新界保存下来,食物的象征意义非常明显,各种材料分别煮熟之后才放进盆内混在一起,这样做是为了达到一种效果,这效果就是平等两个字每一个围着盆菜吃饭的人都是平等的。盆菜打破了社会所有的隔阂。

港府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撰写过自己对香港习俗的看法,他认为,这里面饱含着中国人浓浓的乡情。香港新界各村落都有自己的源流,经历了很多代人的承祖接代。其间,形成了大致相同而又有差异的习俗。民俗问题学者从中可以寻出很多已被人忘记的东西来,寻出祖先们的生活轨迹,看到文化的演变。也许,这些才是香港人追求传统民俗最根本的原因。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