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评述鸦片战争中的皇帝和大臣形象

评述鸦片战争中的皇帝和大臣形象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20:48:46
评述鸦片战争中的皇帝和大臣形象
时间:2023-08-05 20:48:46     小编:高一博

摘 要:“历史诉说着悲痛”。鸦片战争,是中国人的一个刻骨铭心的伤疤。英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轰开清王朝的大门,也由此开启了中华民族百余年的屈辱历史。在这个改变中国历史轨道的大事件中,作为战争的决策者道光帝和被委以重任的大臣都难辞其咎。本文主要针对《天朝的崩溃》道光帝和大臣的形象做相关评述。

关键词:道光帝;林则徐;忠奸理论;奸臣模式;反思

1 鸦片战争中的道光帝和大臣

根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儒家理论,战争的一切决定都会出自圣裁。皇帝所做的决定往往牵动着战场上无数前线战士的命运乃至一国之命脉。如果抛开一切因素不谈,放大个人在历史中的具体作用。鸦片战争中的道光帝显然不是一个杀伐决断英明的君主。1819年,他顺利地登上皇位,但接手的却是嘉庆帝留下的烂摊子。祖辈开拓疆土导致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国力衰微。道光帝的为政之道是“守成”,守住祖宗的基业,不致于在自己的手上毁于一旦。“恪守祖制”,想用祖宗的方法来重建祖宗昔日盛世风光。在才识和谋略皆不如祖辈的前提下,他所标榜追求的守成和施政,正是中庸之道。殊不知,此时非彼时,具体问题不能具体分析,一味的照搬套路只会适得其反。或许是“天朝上国观念”的根深蒂固和个性使然,道光皇帝很少承认自己的过失,更不会承认战争前夕清朝政府已经病入膏肓。想来中华五千年文明之都,其历史悠久和物产丰富绝非是“蕞尔小国”所能比拟的,这可能是道光帝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所以,当英国舰队扬帆来袭时,天朝迷梦中的道光帝还没认清局势,只想的是鸦片贩子滋事,无足为惧。天生的大国优越感、才智平庸加上目光短浅,使得道光帝从来没有用一种远距离、宽视野的眼光去审视这场战争。尽管道光帝有着种种缺陷,但如有才智超群、高瞻远瞩的军机大臣相辅,仍不失为宽猛互济。正如三国时期的刘禅和诸葛孔明,主上资质平平,但有聪明、耿直的臣子辅佐,也可傲视群雄,三分天下而不倒。可惜从不认为自己有缺陷的道光帝,在军机大臣人选上,采用了最不“实用”的“老实听话”的标准。他所信赖的曹振镛、穆彰阿以“多磕头、少说话”为做官立场,随伺如同伴虎。每逢建言,先竭力揣摩圣意,只讨欢心而不究事理,恰似唐朝的高力士、李林甫之流。道光帝不是从生理上改变机制而谋新路,仅仅是从病理上追求调补疗效。因此一旦出现问题,总爱把责任推诿给大臣们对他的欺骗,以道德的责难掩盖机制的沉疴。对于臣子的功绩,他从来都是大加赏赐,但一旦有错,就不管功劳多大地位多高,毫不犹豫予以严惩。像琦善、林则徐等或降职、或流配边疆。在道光帝这种乖戾的管理方式之下,朝中大小官员无不谨小慎微,粉饰太平。在对战英军时,主将更迭不断。战场上频繁更换主帅,是兵家大忌。即使是因战争局势而换,仍会动摇军心。这样的决策者和臣子,由此形成的决策机制,大厦倾颓之势已成必然。陌生的敌人、全新的问题,根本就无祖制可循。“守成为上”的君主加上只会阿谀奉迎的臣属,我们从此视角窥探鸦片战争中的清廷决策,不难发现,其犯错误的几率极高,胜负的天平早已倾斜。

2 “忠奸理论”和“奸臣模式”

对于“天朝”中的大臣,作者提到了中国传统史学中的方法:“忠奸理论”和“奸臣模式”,因为具有掩护君主、掩护道统的特殊功能,因而屡屡被官僚士子们用来解释那些他们不能解释或不愿解释的历史现象。这种理论或模式,经过他们长久的宣教,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最易接受的历史分析法,并在今天仍有影响力。作者在开篇中就已经提到身负奸臣形象的琦善,被冠以“卖国贼”的皇亲贵胄。在文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证据证明了琦善根本没有卖国的动机,扣在他头上的卖国罪名也无法成立。琦善之所以被称为“卖国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跟英方的交往中,以“抚”为主,与“主剿”的道光帝格格不入。主“抚”的大臣违背了主“剿”的皇帝的旨意,贬黜只是时间问题。所谓“奸臣”,只是当时人及历史书写者为了掩盖道光皇帝以及整个制度的失败而选择的替罪羔羊,以便使自己能够心安理得接受战败的结果,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春秋大梦。殊不知,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将战争胜负系于一人,确属荒谬,但是当时的道光帝和百姓都需要这种心理安慰来说服自己面对眼前的事实。有奸臣,必有忠臣与之对应。在鸦片战争中,主张禁烟的林则徐自然而然的就被划到了忠臣的行列。在他介入鸦片问题而名声大震的25年间,他就已经在缉拿走私、修筑堤坝等方面的勤政敬业而声名远扬。在1838年他被道光帝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政绩,受到了皇帝的赞赏和百姓的敬爱,奉若神明。作者在对林则徐进行正面评价之后,便例举了他的“错误”。“林则徐不是神”。林则徐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神奇,他对西方的了解是极其有限的,甚至认为“洋人膝盖不能弯曲”。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对敌情进行了相应的判断,却错误地估计了当时情势。纵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不善陆战的他,其几近于“书生议兵式”的部署,根本无法阻挡英军的进攻。可是出于历史的巧合,英军并未直接对广东发动进攻,而只是封锁了广东沿海,但这绝不是英军惧怕林则徐的武备。可是英军的这种举动却给后人造成了假象,即使是当时的人也认为只要采取林则徐的策略就可以取胜无疑。想象和现实总是差距颇大。在鸦片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天朝大吏不仅是琦善、林则徐,还有道光帝倚重的果勇候杨芳、靖逆将军奕山、伊里布等肱骨大臣。这些一开始自信满满、意气风发的主战派,见识到英军实力之后纷纷主和,力求谈判了事,不惜违抗皇命,擅自签订条约,谎报军情,之后再粉饰太平,糊弄仍在紫禁城中焦急等待战场前方传来佳音的天子。正如作者所说:“这些天朝大吏在战争中已不忙着交战对抗英军,反而绞尽脑汁对付道光帝,只为保护头顶所谓乌纱帽。国家的命运、将士的性命,全然不顾。”历史是客观的,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史料去正确研究和分析。

3 结语

历史诉说着悲痛,战争意味着死亡。鸦片战争已经过去百余年,但是留给后人的反思却依然存在。作者在一开篇的自序就写到“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他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作为中国历史中的大事件――鸦片战争,虽然带给我们屈辱和创痛,但也让我们对历史、对自己有更多的反思。中华民族从来不是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居安思危,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正如谢晋导演的电影《鸦片战争》中第一幕台词: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他曾经屈辱的历史。”前进中的中华民族,正走在这条路上。

参 考 文 献

[1] 茅海建,著.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2] (英)蓝诗玲,著.刘悦斌译[M].新星出版社,2015.

[3] 郭金玫.浅谈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J].前沿, 2005(04).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