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历史上的第二座“黄埔军校”

历史上的第二座“黄埔军校”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18:45:57
历史上的第二座“黄埔军校”
时间:2023-08-05 18:45:57     小编:

庐山,千古名山。苏东坡曾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进入20世纪,葱茏俊秀的庐山成为中国五光十色的政治舞台,与中国现代政治的关系紧密相联。在中国近代史上,庐山披挂着浓重的政治色彩。

1926年11月26日,北伐胜利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第一次来到庐山。10天后,国民党中央首次在庐山开会,研究“整理军事政治问题”。蒋介石从此便格外钟情于庐山。从1926年至1948年(抗战时期除外),蒋介石有15个年头在庐山常住,运作国民政府中枢机器,召开有关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的会议。庐山成为国民政府“夏都”、“政治山”,南京政府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蒋介石在庐山的重大活动,首推创办暑期军官训练团。一时间,庐山成为国民党党政骨干、情报人员、财政管理等高级人员培训基地,极力培训军政人员,蒋介石甚至把这里看成第二个“黄埔军校”。

庐山军官训练团章程明文规定:本团直隶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学员资格为上校以下、少尉以上之各级军官。北路军各团每期派1名团长或团副、1名营长、4名连长、13名排长上山受训,分3期派出从团长到排长的所有军官,各师、旅中下级军官,亦得酌量派送。训练时间定于7月至9月,每期训练满2星期,限两个半月训练完毕。训练团章程及学员召集电令立即下发给北路军各部队。共计划训练各级军官7598人。

随即指派南昌行营第3厅厅长刘兴,第5军副军长刘绍先和行营运输兼总务处长林湘为正、副主任,调各方人员组成的筹备机构的5个组迅速开始运作,即:购置、运输、交通组,营地侦查建筑组,操靶场侦查建设组,设计组,文书组。刘兴自带少数人员留守南昌主持工作,派刘绍先、林湘率大队人马负责庐山筹备事宜。

庐山训练筹备事务异常繁复,主要分为两大项: 1.修建军官训练团营地; 2.调集军官训练团所需各项物资。

20世纪30年代,牯岭已成闻名世界的避暑胜地,蒋介石计划庐山训练规模庞大、严整。蒋介石为营址事,至电陈诚,令设立海会寺(隶属星子县)与牯岭两个训练营址,“文人与年岁较老不能爬山者驻牯岭。”

选址海会寺、白鹿洞一带古迹名胜地为庐山训练基地有几方面考虑: 1.距离庐山较近,蒋介石坐镇牯岭督办,就近指导。 2.地理条件之便。坡度较缓,适合建筑军事训练场所;同时具备山崖崎岖陡峭地势,山地训练的天然条件。 3.方便住宿,海会寺所有房舍被征作团部驻地(团本部设在寺内、各营设于海会寺附近),相邻的白鹿洞、龙云寺、华严寺稍作修葺安排训练团主任教官、各教官和德国军事顾问驻地(2期白鹿洞改为第2重伤医院和团部军械库)。 4.泉石青幽,松杉郁翠,公务与避暑两相兼顾。

首期军官训练,海会寺营址暂时以简易建筑临时充之。1933年7月6日开工建设, 7月16日基本完成。

在极限时间内,完成数千人的衣食住行教,工作之巨可想而知。各组人员各履其职,疯狂工作:勘查、设计、施工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调集运输部队、工兵,征用星子县民工数千人,披星戴月,快马加鞭,辟建能容纳数千人的操练场1个、大型射击场1个、4个营集合场、搭架帐篷几百顶(学员全部住帐篷)、木结构讲堂16座(每座容纳1个连学员)以及医务室、餐厅、厨房、浴室、厕所、洗脸处、马厩等等一应俱全。

安装通讯设施、射击场设施、体育器械等。蒋介石牯岭住处的无线播音机、海会寺数十架无线电台、各营连无线电收发机、有线电话组成通讯网,沟通顺畅。

开辟、修筑海会寺分别至白虎桥――白鹿洞――大排山射击场――龙云寺――华严寺――牯岭女儿城以及训练团驻地间道路网(有些道路铺设石径连接),终使天堑变通途。

确定及印刷教材,制定课表、日程表,拟具电文,发布训练团人事调令等。

星子县设立物资与人员转运处。来自南京、上海、南昌各地的包括枪支弹药、通讯器材、建筑用材、学员用品等物资囤积于星子后勤补给站,加派运输队及民工人力挑驮,源源运至海会寺。

海会寺训练团辕门,蒋介石手书“天下为公”高悬其上,庄重森严;右联“统一尽忠”,左联“团结精神”;训练广场用块石垒砌的主席台前挂“服从统帅”巨型横幅。警示庐山训练的主旨。

1935年完成大礼堂、大会场、委员长官邸、办公厅、教室、学员宿舍、仓库、运动场、游泳池等设施,国家银行、中国旅行社、各商业门点等在此设办事机构。采取边训练边建设,经过二年的大规模建设,建筑设施之完善,地理条件之优越,训练规模之宏大,勘比当年“黄埔军校”,毫不逊色。

与此同时,蒋介石责成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迅速筹备牯岭训练营地。他本人亦特别关怀,不仅亲自选址,在工程进行中,时常来此巡视,有时亲加检验,施工是否切实,意在使之成为全国唯一之名山学府。

在牯岭东谷掷笔峰下谷地、长冲河旁,国民党庐山军官训练团遗址被称为“民国时期庐山三大著名建筑”――图书馆、传习学舍、大礼堂, 1936年全部工程竣工。蒋介石手谕“庐山图书馆”、亲自题额“传习学舍”,以作学员学习、住宿、开会之所。

庐山图书馆为三大建筑之首,依山傍水,为三栋连体的两层宫殿式建筑。石头与钢筋水泥结构,高约12米。建筑正面庄严堂皇,四角高高翘起的飞檐,屋脊两端镶嵌的吻兽,屋面溢彩流光的蓝色琉璃瓦,无不喻示建筑尊贵,呈现浓郁的民族建筑风格。馆藏古文书籍是其一大特色,藏书最多时达10余万册。

传习学舍为中国名山上体量最大最高之建筑,占地8亩,高达6层,全部钢筋水泥,铁制门窗之西式之伟大建筑。内部结构似兵营。建筑主立面为庄重的纪念碑式,门头采用 “女儿墙”形制。烘托建筑的80级水泥台阶直线下到广场,以示建筑宏伟肃穆的气氛及受训学员特殊荣宠的心理。

大礼堂,石头与钢筋水泥结构,两层,宫殿式,覆琉璃瓦,下作膳厅,上为礼堂,建筑面积2554平方米,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可容纳数千人,并可放映电影。 三大建筑环拥一个广场,蒋介石取名:建国坪,道路:建国路,桥:建国桥。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宏伟庄严华美。

1937年,两期高级将领与大中学校长、训导主任之训练,影响中外的“庐山谈话会”,均在此地。建筑原貌保存,已成历史之名胜。

庐山训练在蒋介石的全面负责下严格按照《军官训练章程》、《教育计划大纲》的规定进行,其核心内容:1.思想教育。“攘外必先安内”思想, “礼仪廉耻智勇”传统思想,确立对“唯一的最高统帅”的“绝对服从”、 “绝对信仰”。以“三民主义”及其观念作为军队的指导思想,恪守纪律,勤加训练,厚以教养等治军思想和中外先进的军事理论思想。2.日常生活。军队卫生建设及部队勤务工作放在重要位置。3.教育与拉拢相结合。注重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感情,笼络人心。

蒋介石遴选部下中最优秀的军政人才,委任嫡系爱将陈诚为团长,中央陆军大学校长杨杰为总教官。步兵学校校长王俊、工兵学校校长林伯森、交通司司长王景录、中央军校教育处长李明灏、军政部军医司司长陈辉、南昌行营第4厅厅长朱怀冰分别担任战术、筑城、通讯、射击、卫生(2期增设)、政治主任教官。各教官由军事训练总监部从各级各类军事学校抽调优秀的射击、通讯、工兵、炮兵等人员担任,随同军事训练总监部总监朱培德和军事训练总监各兵兼官长于1933年7月10日抵达牯岭,11日,在牯岭饭店举行全体教官和(德国)顾问会议,蒋介石亲自出席,朱培德主持会议,内容为庐山训练的内容、目的、意义,介绍当前国共两方军事形势,分析历次围剿失败原因及战略战术等问题,蒋介石就庐山训练要旨和方法作长篇训示,指出此次训练唯一目的――“剿共”。

1933年7月18日,庐山军官训练团在海会寺营地举行首期受训学员开学典礼,开学典礼庄严隆重,举行升旗仪式,唱国旗歌、党歌后,身着戎装的中央军各级军官,肃立着聆听蒋委员长的训诫。蒋介石致辞并对全团师生提出殷切期望:开办这个训练团,关系“革命”之成功,“党国”之成败及各“个人”之生命,希望大家振奋精神,担负救国救民责任,服从命令,痛改错误,杀身成仁,复兴事业。

庐山训练期间蒋介石亲自为学员授课、训话,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学员理想信念和纪律观念。主要言论:《庐山训练之意义与革命前途》《军人唯一的宗旨为仁民爱物》《励志力行救国雪耻》《革命军人崇尚气节》《庐山军官团与黄埔军校之两大使命》《知耻诚意与决心》《革命的心法》等。

政治教学主任教官为中将朱怀冰外,另从南昌行营调来少将级教官魏席儒、傅恒伯、舒适等人,该组教官主要负责对学员的政治教育、精神教育,学习科目有《中国之命运》《国父遗嘱》《曾国藩和胡林翼治兵语录》《剿匪手本》《剿匪部队训练要旨》《阵中必读》《阵中反省》《军人四要》等。

庐山训练的军事课程,主要是由基础训练和战术训练组成。

基础训练课程主要内容:1.熟练掌握并运用行军作战中的搜索、联络、侦探、警戒、掩护、观察六项原则与确实、迅速、静肃、秘密四大要素。这是在分析自身状况及红军战术的基础上制定的,被作为基础训练的重要内容,在各科教学及团营战术演习中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2.战术上的“分散”与“集合”策略。3.受伤不退、被俘不屈、受命不辱的精神。4.服从命令。

战术训练为重点教学组,最为蒋介石、陈诚所重视。师承曾国藩、胡林翼“战术守势,战略攻势”之战术思想,作为剿共的最重要技能。

学科“特别注重山地战术”,即以山地战为主要内容的攻击演练。教学内容:1.战术方式:正面突破;包围或与正面突围交相运用;埋伏。2.战术中心原则:主动地位;冒险犯难;全力决战。3.作战技术:苦练爬山;娴熟掌握“六项原则”及“四大要素”;便装远探,轻装急进,秘密敏捷,夜行晓袭。4.使用炮兵(炮兵与步兵合作为山地战之灵魂)。

术科主要为连、营、团攻防对抗演习、行军、撤退、反伏击、遭遇战等有关作战事项,两科教学项目繁多,内容庞杂。

各组训练课程:1.射击组课程主要有步枪、轻机枪、重机枪基本射击要领及射击演习、战斗射击。2.筑城组训练重在演练构筑阵地与堡垒,步兵、工兵筑城学,架桥学,爆破学等。包括选择和构筑阵地、阵地障碍与被覆、给排水设备、碉堡及碉堡群等。3.通讯组侧重实用技术,包括部队战时通讯联络方法、各类通讯器材性能及使用(2、3期增设工兵连有线、无线电排)。4.根据山地战的要求,特别增加具有专业要求的卫生训练和辎重训练的内容。前者讲授和演练军阵卫生、战时卫生勤务、战场救护等,辎重训练着重山地物资输送和大炮等重武器的山地搬运。

为增强庐山训练的教学力量,蒋介石从南京政府外国顾问团调来“担任学术科指导之德国顾问多人(约10人)”,与中国教官一样,既担任教学工作,也直接下到营连指导训练:首席顾问阔次,担任战术教学指导,作过多次战术演讲;通讯顾问史托茨纳,负责讲授军用信犬、信鸽、闪光通讯器、信号枪、信号弹、无线电等通讯器材的使用与指导演习。

庐山训练尤其注重基本战术原则的教学与运用,每期都要进行连、营、团山地实战演习。每次演习结束时都要报告演习经过,并从实战的需要出发,作讲评。

所有教官与学员一起参加训练,早起晚睡,同受暑热、艰辛。

1933年9月18日,全体学员训练结束。发给毕业文凭,赠蒋介石照片1张,“军人魂”短剑1把,上刻“成功成仁 蒋中正赠”,以示牺牲决心。受训学员毕业回到原部队,负有再行对其部下训练之责。

“在庐山两月,对于军官之训练,经理之整饬,战斗力之充实,内容之刷新,成效卓著,出人意料”。蒋介石对庐山训练给予了极高评价。

1933年10月,蒋介石亲任“剿共”司令,指挥庐山训练军官为主体的65个师约100万人的兵力,对中央红军发动第5次“围剿”。受训军官充当战斗主力的国民党军来势凶猛,加之红军方面受制于错误路线指挥,红军第5次反“围剿”失败。随后,红军长征作战略转移。 1934年7月至9月,蒋介石继续在海会寺举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陆军军官训练团”,分3期调训全国各地校官以上的中高级军官。蒋介石自兼团长,任命陈诚为副团长。

此时国内形势发生变化, “9・18”事变,日本侵略征服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庐山训练以灌输“民族意识”为训练目标。蒋介石多次连续赴海会寺,对受训学员作精神训话,效忠、服从仍是讲话主题,同时阐述日本侵华历史,抵抗侵略的战略战术,军队的精神力量及军事技术教育等。着眼现实,对于日本侵略者的实力,实事求是地予以剖析,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国力予以忠实评估,训练中,加强了国家民族精神教育及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利益的爱国意识的内涵。

蒋介石先后发表:《抵御外辱与复兴民族》《中国魂》《御辱图存之要诀》《民族战争取胜的要诀》《大学之道》《革命军人的正气》等演讲。

本期来团演讲者:汪兆铭、黄郛、戴传贤、王世杰、林森、陈绍宽、朱家骅、王宠惠、陈立夫等。

1935年,蒋介石拟继续举办庐山训练,委任陈诚等高级幕僚,在武昌筹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庐山训练团”。规定扩大训练团范围,设党务、军训、政训、县政等8个组,分2期在海会寺训练从中央党部、训练总监部、军政部、内政部、教育部等下属单位抽调7400余名学员。后因故,改在峨眉山举办。

1935年庐山仅举办县长训练班,训练人员570人。1936年夏,按照1935年计划在庐山举办训练团,称“第一届庐山暑期训练团”。1937年5月27日,蒋介石来庐山筹划本年暑期训练事,也称“第二届庐山暑期训练团”,决定调集全国师旅长以上人员,各省、各县党部委员、专员、县长、警察局长、民政科长、教育局长、中学校长、训导员、童子军干部、新生活运动干部等到庐山训练,最远者来自青海。计划七八月在牯岭和海会寺同时举办,分3期9个训练班,每期约4500人。

蒋介石自兼团长,军政部次长陈诚任教育长。陈立夫、邵力子、潘公展等负责筹备事务。孙连仲担任军事干部训练总队长,驻海会寺,黄绍f担任政治干部训练总队长,驻牯岭,刘兴、陈又新、李觉、郭忏等担任教官。

“华北事变”的爆发,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面临亡国的危险。外敌当前,庐山训练以“复兴民族,抵御外侮”为训练目标,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中心的民族战争内容。革命事业急需人才,日夜加紧训练,训练纲要中军事组的要求是“统一军队教育,发扬国军精神,以完成整军御侮之使命”;政治组则特别注重对干部行政能力的培育,即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是蒋介石特别重视的)。本次训练,教育与地方行政干部的人数比例占一半左右。

开训前,蒋介石交待陈诚向学员备送书籍:《科学的学庸》《康齐录》《自卫新知》,讲述国家防御与灾难应对,显示出蒋介石抗战意向,传递出对抗战路径、前途的思索。

蒋介石在牯岭与海会寺视察,发表演讲,主要谈论日本侵略中国的险恶形势以及中国应取将取得御辱图存等策略,对于提振国民党党政军干部的精神意志及增强部队信心,提高国民党的战斗力及对日后抗日战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要言论有:《建国训练的要点与实际的目标》《救国教育》《建国运动》《庐山谈话会讲辞》等。

本期还邀请胡适、吴稚晖、戴季陶、汪精卫等讲课。

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变的消息在牯岭传开,战事继起,庐山训练仍照常进行,教育长陈诚始终主导训练的进行。1937年7月16日,蒋介石发起邀请全国各大学教授、各阶层与各党派领袖,竺可桢、张伯伦、蒋梦麟、胡适、马寅初、梁实秋、于右任、李烈钧、冯玉祥、戴传贤等共计158人齐集牯岭,于庐山参加“谈话会”,共商抗日救国大计;1937年7月17日,身着挂满勋章戎装的蒋介石在庐山图书馆大礼堂慷慨陈词,发表:“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报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的著名的抗战宣言。随后与部分代表专程赴海会寺,参加受训学员毕业典礼,勉励军官们奋勇杀敌,驱逐鞑虏,收复河山。8月下旬,第2期学员毕业,第3期训练停办。蒋介石出席第2期毕业典礼。

随着战事的急迫,庐山受训的中高级军官,许多人等不到毕业就奔赴前线,蒋介石亲自点将,命令李默庵、冯安邦、刘戡等军师长,率队北上抗日;每天集合时陈诚都拿一张名单,点到在场的各位军官,就当面告诉他,到哪里投入战斗。台儿庄大战中的孙连仲、汤恩伯等许多将领就是这样直接从庐山走上抗日前线。众多将领都期待首先点到自己,热血男儿报国不畏牺牲的情绪相互感染。最后,陈诚也下了山,蒋介石任命他为淞沪战线前敌指挥,受训学员立即返回原单位,投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抗日战争。

1933年开端的庐山训练鉴于蒋介石“七分政治,三分军事”之旨,不仅培训军事干部,同样重视政治干部的培养,历年继续举办,其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庐山训练从体制上均延续1933年训练的框架,但目标和内容发生重大变化。先后训练军事干部25041人。1933年,举办党政人员训练所,训练11917人;举办合作人员训练所,训练13700人;1935年,举办县长训练班,训练570人。1937年,举办党、政、军人员混合训练班,党、政、经和县长训练班,训练14000人。

抗战爆发,国民党庐山训练终止。1938年8月,日军到达海会寺,住寺内,寺僧避祸深山,1941年秋,海会寺营地被日军全部炸毁,包括家具在内的所有材料用于建设日军营房附近各军事要塞,白鹿洞战前古松遮天蔽日,日军疯狂砍伐,用作铁路及桥梁。抗战胜利后,海会寺庐山训练基地破坏殆尽,仅余道路和屋墙。1946年夏,蒋介石指定海会寺军官训练团营址,拨归“国立中正大学”为永久校址,后因内战原因,该计划未实施。

庐山训练开办国民党暑期干部训练的新模式。5期庐山暑期训练卒业之军政人员,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军事与文化之主力。所获得的效果就是凝聚民族精神。爱国救国精神,艰苦卓绝不辱使命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挫败日本侵略者企图灭亡中国的幻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 陈荣华、何友良:《庐山军官训练团》,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② 吴宗慈:《庐山续志稿》,江西省文献委员会,1947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