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职日语口语中的运用

浅谈“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职日语口语中的运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4-01-27 11:37:49
浅谈“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职日语口语中的运用
时间:2014-01-27 11:37:49     小编:

浅谈“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职日语口语中的运用

自20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以后,中日经济贸易活动日益频繁。日本已经连续十年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随着经济的合作,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多。多元文化背景开始对日语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严峻的挑战。很多用人单位在抱怨:学生虽然拥有高学历、多证书,但口语交际能力太差,无法与外商进行很好的沟通。当然进入职场屡屡碰壁的学生也很烦恼:在学校认真学习五年,每天都忙于背单词、学语法,以通过日本语能力考试一级为目的拼命学习。可是在与日商交流时却不能流利的用日语表达。笔者曾经在企业从事现场翻译工作十年,于1999年进入学校从事日语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一些学校培养的日语人才不能适应职场的原因。

一、传统外语教学中的弊端

传统的外语教学是一种应试教育,整个教学模式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老师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由教师在不断地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的“满堂灌”的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填鸭式”教学。因为很多外语考试都是以选择题为主,老师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搞题海战术,学生通过大量做题后形成条件反射,机械地记住某些日语语言知识点,也能够顺利地通过日本语能力考试N2或N1级。这种教法不强调语言在生活中的运用,而是一味的通过做题,把记住某些语言点作为教学的终极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最终只能把学生培养成做题的机器,而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工作岗位需求的日语人才。

当然随着社会对应用能力需求的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教学目的也在不断地调整。尤其在高职外语教学中,我们 已经开始意识到仅仅靠背单词、句型、做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课堂教学也逐渐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应用学习模式上。但是教师在实际的日语教学课堂中过多地把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讲解上,运用日语也只是停留于在模拟的情景中应用已掌握了的语言知识,机械重复地运用语言训练的一些最初级形式,虽然对学生技能习得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知识能力的培养。课堂模式基本以教师控制为主,语言知识停留于表面,“模仿——机械性操练——对话”的模拟表演,从形式上看是让学生运用新语言交际,实际上只是背诵课文。一旦离开课本要创设新的情景,并联系本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交际运用,学生就成了哑巴。他们不能自如地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地道的日语进行日常会话,交流信息和感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换,培养学生在新的情景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与别人交际信息的能力。笔者认为“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应该重视和推广。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

我们的学生是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的学生,相对而言整体学习能力较差,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枯燥无味的内容,在学习时带有明显的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学习效率极低。加之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自控力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把精力集中在语法讲解上,那么他们将会厌学。我们在教学巡查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讲台前抑扬顿挫地讲授着知识,黑板上写满了日语语言点,而台下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在听讲、记笔记。其余的有的趴在桌上睡觉、有的在课桌抽屉里乐此不疲地用手机玩着游戏、有的套着耳塞在听音乐。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教育工作者可能会慨叹:“现在的学生真难教,一届不如一届”。学生固然有错,但是我们也必须转变观念: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自我意愿的表达很直接,喜欢就接受,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会毫不隐讳地拒绝。笔者曾经针对上述课堂现象找学生开座谈会,他们的回答是:课堂太枯燥无味、不好玩、听不懂。总而言之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结合社会实际,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应该是其一大特色,学生对实践性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所任职的学校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商务日语111班的日语会话课上尝试运用“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效果很好,课堂气氛很活跃。

三、尝试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口语教学

1.“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含义

“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指设定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语言。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它重视的是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和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交流活动,强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学会交际,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既关注语言本身,也关注学习过程。它把课内语言学习和社会语言活动相结合,提供了一种由语法训练转向交际训练的机会。它以实现特定的学习目标为任务,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在没有失败、没有他人纠错的情况下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课堂活动的任务化是口语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手段。有了任务,学生的思维、直觉和想象就会遵循一定的方向展开,就能在很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思想。有了任务,语言的学习就能从知识的讲解和规则的理解,发展到意义的表达和能力的培养。

2.实施

以教材《旅游》一课为例浅谈“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

英国语言学家Jane dash;—教师引入为主。前任务阶段,教师先向学生介绍话题和任务,事先让学生听听日本导游给游客做介绍的一些录音导入任务,可先行给学生布置大家比较熟悉的靠近学校的一个景点,例如笔者学校所在城市南通的狼山。让学生利用休息自行参观一下,考虑如果自己是导游应该向游客如何介绍狼山。建议学生把要介绍的景点拍摄成图片,以便做PPT用。告知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就要请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导游。

(2)任务循环流程。在此阶段,学生为完成交际任务而尽其所能地运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这一阶段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学生执行任务,以结对或小组形式完成任务。包括查找相关资料、把景点图片做成PPT、查找演讲过程中需要用的单词及语法。因为这些都是学生为完成任务而主动要求掌握的单词和语法,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该课要求掌握的知识。

第二部分:计划,各组学生准备向全班同学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各组学生将以口头形式,辅以PPT向全班介绍狼山。由于要向全班同学公开汇报,所以学生力求表达准确,这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

第三部分:报告,各组进行报告。由汇报任务的一组学生在讲台上充当导游这一角色,其余学生和日籍外教坐在台下充当游客。“游客”可以根据PPT里所播放的旅游景点场面随意向导游提问,“逼迫”导游临场发挥。鼓励学生不要考虑所谓的句型、语法,而是以能够与“游客”积极互动为目的顺利完成讲解任务。训练学生在不以语法、句型正确为前提的情况下进行自由会话。一组进行完毕再轮换另外几组。

(3)语言聚焦——语言点阶段。

第一部分:分析,学生分析、评比各组任务完成情况,并可记下一些陌生的重要短语、单词及句型。

第二部分:操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教师点评每组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首先给每组学生肯定性的评价,并把每组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出现的新词、比较新颖的一些内容、优美的句子列举出来,供所有学生学习。然后对每组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的有关职业礼仪、礼节、讲解过程中用词不当、明显语法错误一一列举出来。供所有学生借鉴。

第三部分:在完成任务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入《旅游》一课的讲解,这时,学生可以在欣赏课文中地道日语的同时,总结自己在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

四、“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优点

“任务型”教学模式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使整个语言教学活动具有真实场景,要求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掌握实用的、有意义的语言。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会感到一种挑战性,这样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务型”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学模式颠倒过来,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活动开始学习,待任务完成后,教师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上,这样学生会很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任务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怎样利用日语作为交流的媒介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学生在用日语交流时摆脱禁锢大脑中的语法,养成良好的日语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点来完成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日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的日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次尝试,在整个进程中比较繁琐的是第一步,即任务的导入。因为是第一次尝试,所以笔者在学生准备任务中也是全程陪同的。虽然准备工作比较繁琐,但能感受到学生的兴奋和对知识的渴求,那是一种主动索取知识的表现,与以往被动接受的效果迥然不同。在后来汇报任务的课堂上,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堂效率很高。

总之,外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整体过程,其质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教师用心揣摩、细心研究、反复实验、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