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适应新常态 从容新应对

适应新常态 从容新应对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09 01:19:58
适应新常态 从容新应对
时间:2022-11-09 01:19:58     小编:

从客观、辩证、本质的观点分析:经济新常态,是进步,不是退步;是提高,不是降低;是主动,不是被动;是积极,不是消极。在当下,“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正确认识和从容应对新常态,保持定力、创新动力、增大活力、加强智力,正是度过“三期叠加”阵痛阶段最应秉持的一种态度。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多次重申新常态这一新概念以来,它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新词、热词、高频词。作为粮食工作者,也必须从宏观的视野出发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尽快适应新常态。

何谓“新常态”?顾名思义,“新”就是“异于旧质”;“常态”就是平常维持的状态。简言之,经济新常态就是区别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阶段性状态。它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转的发展状态。它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节骨眼上,对其发展阶段适时作出的科学的新判断。一是经济增速需要换挡到“中高速”,二是经济结构必须调整和优化,三是经济增长必须转换新方式,四是经济发展必须应对新挑战。

粮食新特征

当前,我国粮食行业呈现出新发展、新变化、新态势和新气象,这是经济环境变迁和客观规律发展使然,必须以新视野正确看待。

其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新常态下,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成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有机结合起来: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共生互补的关系,经历了逐步演变、与时俱进的过程。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进一步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固然不可缺少,最重要的在于创造条件,保障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新常态下,将进一步深化粮食价格体系改革,调整和改革粮食价格机制,探索和创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和实施机制,促进市场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

其四,全面推进依法治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绘制出我国依法治国的总蓝图,这为新常态下依法治粮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行业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迄今,全国大部分市、县两级粮食行政部门都设立了监督检查机构,为履行粮食行政管理职责奠定了基础;加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管和服务,完善粮食收购准入制度,严格规范粮食收购资格审核行为;稳步推进粮食法、加快粮食法规建设等。随着彻底全面转变粮食行政职能,粮食部门的一项主要职能在于加强监督和监管,以法律法规体系保驾护航,“依法治粮”正在成为新常态。

其五,资源要素约束压力日益加重。耕地、水源、能源等是粮食产业不可缺少的要素。从发展上看,我国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耕地不断流失、人均面积缩减,尤其是优质耕地不断缩减;淡水资源污染严重,水资源浪费量大,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只有30%,导致水资源短缺加剧;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面积迅速扩展,全国沙漠化总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上述表明,我国水土资源约束压力日益加重成为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从容新应对

新常态需从容应对。首要的是“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用客观、辩证、本质的观点加以分析。经济新常态,是进步,不是退步;是提高,不是降低;是主动,不是被动;是积极,不是消极。当下,保持定力、创新动力、增大活力、加强智力,正是适应新常态度过“三期叠加”阵痛阶段最应秉持的一种态度。

第一,保持定力,从容应对,顺势而为。新常态下谋求新发展,既要有坚定的心,又要有冷静的心,更要有火热的心。所谓坚定的心,是指保持战略定力,保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加强克服隐伏新风险的信心。所谓冷静的心,是指在宏观经济上保持“忧患意识”,摆脱“速度情结”,消除“换挡焦虑”,坚持“底线”思维,清醒理智,顺势而为。所谓火热的心,是指积极主动,勇于探索,锐意改革,积极推进经济健康发展。所谓健康发展,尤其要注重顺势而为,在积极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冲击的过程中,必须审时度势保持经济合理的增长速度。

第二,顶层设计,创新调控,稳健而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不是被动保守,而是需要勇于探索,锐意改革,积极推进,提高质量。当前我国经济增速的回落,不是景气循环周期的下行区间,而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肯定要告别过去那种高速增长的方式。基于此,必须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顶层设计,创新和转变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尤其要把创新宏观调控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只盯增速”转变为坚持“区间调控”,使调控更从容;从“事后急救”转变为保持“底线思维”,使调控更前瞻;从“大水漫灌”转变为保持“定向调控”,使调控更精确;从偏重“GDP”转变为更重“质量效益”,使调控更科学;从单一需求管理转变为引入“供给管理”,使调控更长效。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精确调控,就能稳健推进,掌握发展主动权。 第三,转变方式,转型升级,增效而为。质量效益是经济发展的生命;质量效益高低取决于发展方式。应对经济新常态,必须摒弃过去采用的粗放型、低效率、低效益的增长方式,转变为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方式。就粮食产业而言,必须积极转型升级,走上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粮食的组织经营的道路。这就要求在宏观调控上把转方式、提质量、增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际上,进入经济新常态,意味着我国整个经济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与此相对照,打造粮食经济升级版,就要爬坡过坎,从粗放到集约,从低端到高端,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艰巨。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从要素投入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即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和自主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包括提升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和技术进步效率。这意味着,投入等量的要素,生产效率却能大幅度提升。挖掘粮食经济增长潜力的根本,在于大力推动其转型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第四,稳中求进,弥补短板,为民而为。要平稳地度过经济新常态,需要大力完成三方面的任务。一是化解“旧常态”下形成的深层矛盾和隐患。如化解隐伏的财政金融风险,消除过剩产能,让丧失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产业和企业平稳退出等。二是要形成以创新驱动为主的新增长引擎。即增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包括创新理念、创新动力、创新路径、创新方式和创新科技。三是实现包容性发展。让人民群众公平地享有参与现代化进程,公平地享有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体面发展的机会。这三点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实质上,完成以上三项任务,就是通过深化改革,实现“稳”与“进”的最佳结合,弥补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就是以深化改革开路,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消费贡献率,更好地改善民生。

第五,强化基础,健全监管,确保粮安。在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确保粮食安全更需要警钟长鸣,必须做到以下六点。一是必须坚持粮食的“双基础”地位。粮食的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的相对比重下降,但是绝对总产值还是连续提升的,依然不失其基础地位,这一理论观点并未过时,更需要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必须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粮食新战略。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确保品质质量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实现“粮安天下”的大目标。三是必须依法行政,强化监管。要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简政放权,强化监管,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强化粮食监管,公平、公正监管全社会的粮食流通。四是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对粮食产业进行市场化、生态化治理,当前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革粮价体系。尤其要积极探索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形式,特别要探索和创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五是必须转变企业发展老套路。即摒弃偏重于依赖投入、技术低水平重复、产能扩大外延的传统路子,勇于转型升级,采取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即依靠发展模式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开拓持续发展的新途径,转换节本增效的发展新方式。六是必须加强抵御粮食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的实力和能力。包括打造中国的、有强大实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大粮商,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国家粮食主动权,把“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以上“六个必须”,我国粮食行业就能从容应对新常态,增强新动力,转换新方式,走上新道路。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