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证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证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6 00:39:35
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3-08-26 00:39:35     小编:

摘 要: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石,很多发展中的国家将其作为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中国也不例外。在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各种讨论极大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对我国区域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较优势理论在长三角地区的实践中结果是怎么样的呢?本文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区域进行了竞争力的进行实证分析并简要阐述长三角地区各优势方面的特点以及对结果的总结分析。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经济;竞争力

Abstract: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take it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foreign trade, China is no exception.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of China, discussion on the theory of various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our country area economy. What is the result of us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in the practice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 In this paper I will giv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bohai se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s competitiveness on the basi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by using factor analysis method.

Keywords: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1 引言

随着经济进程逐渐向全球化方向靠近, 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也在慢慢相互联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国家之间的贸易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世界经济的趋向变化,我国的三大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之一的长江三角洲的优势尤为明显。产业集群是浙江、上海、江苏地区规模经济的全新演绎,与周围各省市相比,长三角的产业集群最为完整,也最具有影响力。其拥有良好的条件基础、规范的市场运作和较强综合实力,使得很多大型的生产基地和大量的外资源源不断地注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又一级的跃进。经济的腾飞必然吸引着大量的优秀人才,因此长三角又成了一个人才聚集的中心。多年来国家对该地区经济的所做的相关整合,提供了较多的发展机会并给予一些优惠,使得长三角已经发展成我国现阶段沿海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人才聚集程度最高的经济区之一。

2 比较优势理论核心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将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以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际分工,让其形成一个比较优势结构的分工体系。对于那些拥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进行集中生产自己优势较大的商品,对于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可以进行应集中生产自己拥有相对优势的商品,然后绝对优势的国家和绝对劣势的国家再通过国际贸易,相互交换自己的商品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双方的需求。即是说处于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劣势国家的廉价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品,而处于绝对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则可以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的产品,进口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3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综合竞争力实证分析

本文选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方法来对三大经济区2000年的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3.1评价指标的选择:

对于三大经济区域竞争力的对比评价,不能选一个或几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而是要从多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的指标。本文相关指标的选取内容详见表一,共选取了20个相关指标。

3.2因子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上式用矩阵的形式表示即为X=AF+?着,这个就是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其中X表示原始变量;aij表示因子负荷;F表示公共因子;?着表示特殊因子;A表示因子负载荷矩阵。因子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对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的内部结构开始分析,从中能够找出少数几个能够控制原始变量的公共因子,在尽可能多的反映原始信息的情况下,建立因子分析模型,揭示公共因子与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达到缩减变量、降低维度和解释原始信息的目的[1]。

3.3长三角、珠三角、海口综合竞争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在此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分析过程如下:

3.3.1录入数据并标准化

由总方差解释表结果可以得出,前两个因子就能刻画出当前的所有变量间的一个联系,故将前两个因子提取为公共因子从而计算得出特征向量。利用因子载荷矩阵可求得特征向量,利用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因子系数和因子方差贡献通过相关公式求出各原始变量的特征向量系数。

3.4计算综合得分及竞争力评价

从因子分析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的综合得分最高,由此可以得到长三角区域在各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均强于强于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这一结果给我们以更多的思考,长三角地区究竟在哪些方面的优势使得它能够优于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4 长三角的比较优势之所在

4.1 拥有资金、高素质人才、新型科技技术,高素质劳动力等优势

因为拥有强大的经济体系,长江三角地区自然成为了人口流动、技术交流、商品流通、资金融通和中枢管理等经济活动的高度集聚地。

4.2 发展经济腹地广、市场广阔、科技水平高、经济基础好的经济成长优势

4.3长三角地区发展迅速、环境的良好和多元文化的汇聚的人文资源优势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长三角地区重视完善自己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和人居生活环境,城市交通体系地不断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帮、难有所救、居有所住”的安居乐业现象不再只是空话,而是正在逐渐实现的的基本目标;社会治安状况,公共安全一天天不断的在提高。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减少,健全的信用制度等等一系列改变为国内外人才的创业与发展提供公平的的环境、竞争公平的制度和优胜劣汰的人才培养环境;长三角区域不断加强其软环境建设。软环境的优势极大提高了长三角区域的影响力,不仅为企业的迁入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生产要素重组和流动提供便利条件。

文化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一张名片,就像文化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一样,它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灵魂的体现。上海是中国文化最为集聚的城市之一,可以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口流动性大,信息开放,多元化的文化艺术融汇并存,这些优势造就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放和开拓精神。历史上的江浙一代文化璀璨,,文学气息浓厚,才人辈出,盛产大儒鸿士。江浙重商轻农的思想决定了他们乐于经商,善于经商,而且目光犀利、理想远大,江浙人会从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去赚他们的钱,正因为有这些聪明之处使得江浙地区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同时,沪、苏、浙处于我国的南北文化的交界处,南北文化的精髓集中于此。文化的集中使得长三角区域在改革开中工商业一次一次的腾飞。企业、旅游、社区、商业、建筑、饮食、校园等文化的汇聚无遗成为了长三角地区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源。

5 总结与展望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出了长三角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强于珠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区的结论,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其他两大经济区域相比所拥有的优势,通过数据的引用,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优势所在,这的确是其他的两个经济区所无法比拟的。长三角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得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尽管近年来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长三角地区的发展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但这并没给其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相反的,长三角地区的优势依旧存在,经济还在持续不断地增长。

长三角地区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有些方面还会产生致命性的影响,要想经济增长经久不衰,只有不断地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的升级,走可持续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在发展中注重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健全和完善各种政策制度,尤其是资源和环境保护制度,将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问题置于优先处理的位置,才可以与当今的经济发展方向相适应,追求高绿色GDP,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GDP,实现可持续地发展。

长三角地区的影响不断在扩大,已经出现了泛长三角地区。其只有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制定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够将影响扩大到更大的地区,带动更多经济的不断发展,真正起到其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区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2]郭玉华、蒋瑛. 苏南、浙北、浙南产业集群发展的共性与个性分析[J].亚太经济,2008-05.

[3]魏后凯, 陈栋生主编. 区域开发理论研究及经济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 M] .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0: 136- 137.

[4]佘之祥, 姚培元等. 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特点与产业结构[ J]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vol. 4. 1995(1): 1-10.

[5]储东涛.长三角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路径创新[J].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0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