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研究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9-10 12:07:55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研究
时间:2015-09-10 12:07:55     小编:

摘 要 相对于大学校园文化显性教育功能的影响,笔者从隐性教育功能针对大学校园文化作以全面研究分析。首先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层面阐述大学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其次,找出大学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发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作出相应的分析,找出新途径,加以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构建合理新结构,完善大学校园文化隐性教育体系的功能互补性,努力实现大学隐性教育功能的实效性。

关键词 校园文化 隐性教育 功能

On Strengthening College Campus Culture Implicit Education Function

([1] College of Marxism,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2] Personnel Department,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 With respect to the dominant influence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the author from the implicit educational function for the campus culture as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analysis. First described implicit education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from material culture, institution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of these three levels. Second, identify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campus culture play some hidden problems that exist, to summarize and make the appropriate analysis to identify new ways to be fully developed and utilized to build the new structure is reasonable, sound campus culture recessive functional co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strive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university recessive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 implicit education; function

1 简述隐性教育和大学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关于隐性教育的研究逐渐被国内外一些教育专家所注意,他们总结出“无意识的学习结果”,以及隐性教育的“非正式文化的传递”。综合各专家的描述,笔者选择这样一个概念来概括校园文化隐性教育:“所谓隐性教育是指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①由于隐性教育特点的扩展性和广泛性,隐性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正被频繁的使用,针对大学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笔者从以下三点进行浅析。

1.1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层面的隐性教育功能

笔者认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是每一所大学自己定位的核心主题思想所体现的大学校园精神文化风貌,表现在各自因历史文化不同所沉淀凝练出的不同的校训,校风,校貌以及人文特征。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层面中,大学生受到特定的校风,学风,班风,师生关系,教师人格以及所在大学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感染、心理暗示等因素的影响,在无意识的学习中有了观察、模仿,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例如西南石油大学精神和校训分别是:“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明德笃志,博学创新”以此为标准培育出了很多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吃苦耐劳的“铁人的精神”和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激励着北京师范大学生不断开拓进取,创造辉煌,并培育出大批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优秀教师。这就证明了不同的大学校园文化造就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才,同时也证明了学生受所在大学精神文化因素的影响之深。不置否认,在一个精神氛围良好的集体中,学生容易耳濡目染一些健康的价值观念而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但是在相反的示范作用下则很容易导致学生精神水平的下降,这一功能的发挥,应该说是根源于深刻的心理学基础。

在校园制度文化层面中,大学生是品德教育的主体,在以学校规章制度为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学生内部思想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矛盾转化过程中,形成自身的心理与思想以及相应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例如,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的制定让学生参与讨论,获得他们的心理认知,他们会自觉地选择相应的道德行为。相反,则会出现各种抵触情绪情结,当然这一情绪情结不属于道德品质问题也不反映学生的认识水平,只是一个心理认识的问题。这一功能较明显地反映出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1.3 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层面的隐性教育功能

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直观性和超语言性使学生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去解读领悟其深刻的内涵。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②如从校内的建筑、雕塑、湖泊、小路等,各承载着不同的寓意,有的激发了师生的凝聚力,创新力,提高了工作学习效率;有的强有力的感召与导向力使师生有自豪感,从而影响了人格的培养等等一系列的效能。总之校园物质文化层面的自然景观的象征性、隐喻性、激励性,造就了大学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2 大学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大学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从其教育功能的表象化倾向分析。一部分大学管理者忽视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中德育要素的渗透;同时忽视大学校园文化价值观的导向功能、行为规范功能、人格塑造功能等道德心理层次的隐性教育功能;过于追求校园物质文化的炫耀,致使隐性教育要素的“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第二,是其教育功能发挥的非延续性。我国部分大学为了追求现代化气息,不顾校园内的历史文化古迹,改建新建筑,让一所百年老校看起来就是一所新成立不久的学校,影响了大学校园文化情感凝聚功能。还有缺乏一个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期规划。一任领导一种看法,一处校园角落三天两头改换布置是常见的事,如果不考虑到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的持续性特点,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的发挥就会会陷入1+1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