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立德树人语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重构

立德树人语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重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08 01:57:04
立德树人语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重构
时间:2022-11-08 01:57:04     小编: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现实语境中的道德教育却被漠视和遮盖,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割裂。行动研究为解决这一现实难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它强调世界是由一元的行动者构成的网络联结,教师和学生、知识和情感、场景与载体等是构成行动者网络的核心要素。小学语文教学是最具道德附加价值的教学活动,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能协调好教学中经验主义取向和人本主义取向之间的平衡,“双育”并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行动研究 立德树人 小学语文 教学价值取向

Primary Chinese Teaching Values Reconstruction in

Strengthening Morality Education Context

――Action Research Perspective

([1] Offic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2] Hua Jing Primary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Abstract The party's 18th report sai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s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ity," while the reality of the context of moral education were ignored and covered fragmented knowledge transfer and moral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 to solve this practical problem provide a theoretical support, it stressed the world is composed of a dollar link a network of acto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knowledge and emotions, scenes and other carriers constitute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actors of the network.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is the most moral value-added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use of actor-network theory, can coordinate to balance teaching empirical orientation and alignment between humanism, "double education" in hand, 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action research; strengthen morality education; primary Chinese; teaching values

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都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中。①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领域深度综合改革的基石。然而事实上,当前中国的教育乱象频发,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不尽人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等等,这都与教育目的漠视有关。传授知识和培养情操在理念和政策层面的文本关注并未与课堂实践实现完美对接,两者始终处于一个割裂,甚至对立的状态。德育和智育这两种教学价值取向真的是只能非此即彼的二元状态而无法调和吗?在这场教学资源和价值功效的争夺中,不能实现双赢吗?本文拟从行动研究的视角,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价值取向的重构。

1 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教育意蕴

行动者网络理论问世以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近年来,国外学者如芬威克(Fenwick.T.)、麦格雷戈(McGregor,J.)、福克斯(Fox,S.)等学者又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教育”与“学习”等教育学基本概念、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学习过程甚至教师休息室、储物柜的钥匙进行了全新阐释。有人甚至认为,行动者网络理论“撼动了教育研究之还原论基石,使其直面教育实践;重构已有的教育学基本概念,还抽象符号以本真;去教育学的人类与社会中心化,拓展新的研究域”。③ 2 “立德树人”之本义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实践,道德目的总是内嵌于教育本身。④正如《说文解字》中对“教”和“育”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可见,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建立在道德这一核心构成上的,道德教育应该是贯穿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的,它内嵌于教育的每一个生发过程。然而,随着教育现象的日趋繁芜,教育内容的冗赘和教育功效的各种附加,道德教育逐渐从教育过程中剥离开来,最后及至需要专门进行道德教育这一特殊的教学活动,道德与知识的鸿沟越来越大,界限越来越严格,道德的依附力和渗透力也越来越弱。随着知识经济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道德教育的空间不断被挤压,作用不断被漠视,地位也不断被边缘化,道德教育本体合法性危机也被摆上谈判桌,导致社会浮躁,短视。甚至在学校教育系统内部,也出现了严重两极分化,教语文数学等文化知识课的老师和衍生而出的德育教师各负其责,教书和育人各有专攻。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塑造品格的关键期,如果把知识教学和品德教育完全割裂开来,不仅仅增加教学成本,也会造成学生认知迷惑,有悖于教育的本质,知识的学习疆域无法开拓,德育载体也单薄无力。

3 “文以载道”、“道法自然”: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建构

按行动者网络理论,小学语文教学价值不仅具有政治色彩,也具有认识论意蕴。教师传授知识的“教”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学”符合民主意义上的价值对称性契同;教师对传授知识这一价值认识,和学生对学习知识这一价值认可也具有价值同一性,两者并非简单的平行异质者,而是互相联结、转译的行动者。通过互相的渗透和建构,形成新的第三者,行动者网络因之不断纵深发展,实现立体化和曲面化的教学实体。小学语文教学中,因为人文社会科学可编码程度低的先天因质,语文教学更具有道德依附价值,那么,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构建知识、道德及转译而来的第三者的行动者网络,对指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厘正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具有重大意义。

3.1 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

根据行动者网络理论,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简单分为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这里的人类行动者可以是指教师、学生、专家、其他相关工作者等个体,也可以是学校、政府等组织机构。非人类行动者主要包括知识、能力、文化、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等意识形态因素,以及仪器、设备、场所等物质范畴要素。

3.2 文以载道:核心行动者

核心行动者的确立是行动网络建构的先决条件,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谁是核心行动者呢?这些行动者呈现的问题具有哪种价值取向呢?我们不妨作一个解构分析。首先,作为行动者主体之一的教师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教师在行动网络中承担着生发点、传导点的作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先验性整体把握有助于行动效果的保证。当然,教师的先验性知识和道德诉求应该并行于教学实践当中。其次,学生作为行动者网络的横轴,可有伸拉性和容纳性。因为其辨识度较低,特别是对道德判断的先天性不足,使其在教学行动中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他们的作用和认知体悟。相反,学生对教学内容和附加其上的道德理念的直接观感是足以影响教学实践的质量和功效的。最后,教学场景、教学仪器等非人类行动者也起到了一点的连续作用,它们可以减少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联结堵塞,增加教学实践的直观性。

通过分析,我们确定,在行动者网络中,教师和学生既是主体,也是受众。从知识再现和道德承载来说,他们是主体;从教学网络的构建通道上说,他们都是知识和道德流通的媒介。因此,只有附加了道德内涵的知识传授才具有招募的价值,其工具化原则才能和目的性原则有机统一起来,“文不载道”,只是空泛的文,没有生气的知识横向再现。只有浸润了道德的语文,才是鲜活的语文,道德教育是骨,课文是肉,“文以载道”方能搭建起相互依存的行动者网络联盟。

3.3 “道法自然”:行动者网络联盟的价值体现

广义对称性原则下的行动者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教材等等,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再也不能运用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以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释惑方法,更不能囿于课本内容和范畴。按变异学习理论的要求,教师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教法的采用、效果的预期是反应在教师的观念构造中的。同样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尽管在教师的引导下,但它们在大脑中形成的知识结构和影像与教师并不一致,两者之间需要进行对话,寻找差异点,并积极消除异质,才能达到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等重要,也就是说,在认识论上他们具有同等效力。甚至材料、教具等非人行动者,它们对事物的体现也具有同一的价值。因此,传统课堂教授需要进行变革。而评课式授课方式则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

评课式授课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尽可能还原课本在自我认识中的影像,教师就知识、技能、情感在传送到学生的同时,学生对其进行模拟、吸收,形成自己的认识。如教师在教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时,除了传授学生生字、词语等文本显性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气、礼仪、风俗的隐性知识,进而传达亲人之间互相思慕的道德情操,并将这首古诗所描述的景象实化为一种可以表演、观摩的实在行动,以供学生直观学习、感悟,并提供自己的看法,寻找学生对古诗理解的变异点,打通联结障碍。只有在相互联动的状态下学习,充分发挥人与非人行动主体的能动性,才能搭建起一个美妙的、融知识和情感的行动网络。单纯的知识传授只能产生短暂的强加记忆,不能内化为学生情感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融入了实在的道德场景的知识网络,才能囊括现时与将来的知识变迁。

4 结语和启示

行动者网络理论深切教育研究之根,打破已有的还原论怪圈,推动教育研究走向丰富多彩的学校与课堂实践世界;它走进教育的真实场景,跟随行动者的步伐,重组教育。纵观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分化现象仍未改善,道德教育的现实关怀越发羸弱。我们通过研究不难发现,解决这一怪圈的有力方法,并不是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而是要真正把道德教育的本旨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这一道德教育最具形塑性的课程教学中,充分认识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同一性,构建人与非人、显性与隐性的稳定的行动者网络,消弭知识与道德的壁垒,有力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甚至推及数学、英语、体育等课程,这个前景是值得我们努力去探讨和期待的。

注释

①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② [法]布鲁诺・拉图尔.科学在行动[M].刘文旋,郑开,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1.

③ 左璜,黄甫全.行动者网络理论:教育研究的新视界[J].教育发展研究,2012(4).

④ Fullan.M.Change Forces: Probing the depth of education reform[M].London: Falmer.1993.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