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积极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能动作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能动作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28 00:31:03
积极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能动作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时间:2023-07-28 00:31:03     小编:

【摘 要】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立是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本文着重讨论了我国目前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积极发挥其能动作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进行展望。

【关键词】心理委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动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内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工作。其中,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立是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和新途径的重要探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经过几年的发展,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积极发挥心理委员的能动作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者的密切关注。

一、高校心理委员的设立和发展

1、高校心理委员的起源

心理委员源于20 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学校因专业人员的咨询与辅导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在学校挑选一部分学生加以训练,建立学生心理互助组织,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该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在美国、加拿大等许多大中小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咨询的研究与实践。

2、我国高校心理委员的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严重不足,对于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以及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仅仅依靠个体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的。2004 年,天津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以心理委员为基础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随后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在我国高校中得到推广和使用。心理委员制度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与专业教师资源短缺的矛盾。调查显示,到2009年,我国61.8%的高等院校已经设置了班级心理委员。

二、我国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现状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大部分高校班级中都设立了心理委员职位。其作为班委的固定组成成员,具体负责本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咨询和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然而,目前在心理委员的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困惑,很多心理委员处于不作为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心理委员职责、定位不明确

很多班级的心理委员要么没事可干,要么不知道干什么,或者不知道怎么干。有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心理委员对其自身的工作职责并不清楚。目前关于心理委员的定位问题,各高校的标准不统一:有些学校对心理委员定位过高,勉为其难地要求他们做一些做不了的事情,结果适得其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其作用的真正发挥;而有些学校对心理委员定位过低,弱化了心理委员作用的发挥。

2、心理委员基本素质不一,专业知识不够

大多数高校选拔心理委员是按一般班干部选举方式产生,有的高校是由团支书或其他班干部兼任。没有严格的程序筛选心理委员,这样就很难保证心理委员的基本素质。各高校的心理委员虽然选拔出来了,但对其培训力度不足,造成心理委员缺乏必需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导致助人技巧不高等问题。

3、工作积极能动性低,作用发挥不足

大多数心理委员在工作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指导,明确的考核指标和激励机制。有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没有求助过心理委员。由此可见,高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委员,但是很多心理委员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积极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能动性

班级心理委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公认的。然而,如何积极发挥心理委员的能动作用是摆在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调动心理委员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1、准确的角色定位

要积极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首先要解决心理委员“干什么”的问题。准确的角色定位是心理委员做好工作的前提。有人这样总结心理委员扮演的角色:“心理委员是学生心理成长的先行者,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者,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践行者与组织者,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哨兵”。

2、明确的工作方式

解决了心理委员“干什么”之后就要探讨“怎样干”的问题。心理委员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做老师与班级全体同学联系的纽带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资源严重紧缺的现状。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班级心理委员要及时向老师反馈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老师根据所了解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因此,班级心理委员要做好学校心理老师与班级全体同学联系的纽带。 (2)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促进良好心理氛围的形成

心理委员要在学校心理老师的统一培训与指导下,每学期定期在班级内部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营造起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在良好心理氛围的环境中能使广大同学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做好班级心理状况的整体把握和心理困惑同学的个别帮助,提高班级同学心理健康水平。

定期为班级全体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及时了解班级同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帮助老师把握好整体班级的心理状况,便于心理老师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在班集体中,往往部分有心理困惑的同学不愿意把自己的困惑告诉老师和家长,相反,他们更愿意告诉身边的同学。班级心理委员要为有心理困惑的同学创设了一个平等、友好沟通的平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班级中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

(4)做好自我完善,提高工作技能

心理委员要参加心理学知识培训和技巧性培训,通过知识培训来了解基础的心理学常识、扩展知识面,增强对心理障碍的辨别能力,端正工作态度。通过技巧性培训来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洞察能力,增强责任感。心理委员要努力做到自我完善,达到对其他同学“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共鸣效果。

3、完善的制度保障

(1)完善心理委员的管理考核制度

探索从不同角度(心理委员自身、心理教师或辅导员、班级同学等)对心理委员工作进行综合评估的方法,注重对心理委员日常工作的管理和评价,如:参加专业知识培训时的表现与成绩,日常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班级同学心理动态的掌握与上报情况,处理班级心理问题突发事件中的表现。

(2)加强培训,促进心理委员的成长

对心理委员进行系统的心理基础知识培训及心理沟通技能培训是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基础。心理委员的培训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设计不同的培训重点,如:大一学生重点开展生活适应、学习心理、独立能力、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培训;大二学生重点开展人际交往、自我情绪调节、心理咨询一般知识的培训;大三学生重点开展正确决策能力、自我人格完善等方面的培训;大四学生重点开展就业心理、社会心理的培训。不断完善心理委员的培训机制,促进心理委员不断成长。

四、总结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尝试,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已经在高校起步并逐渐发挥积极的作用,但这一工作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积极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能动作用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社会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下,通过高校的不断探索、创新以及积极地引导,心理委员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同时,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将逐步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3] 李笑燃.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的思考.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38(2):32-35.

[4] 张丽琼.高校心理委员之有效工作模式探讨. 德育与思政研究,2010,31:151.

[5] 黄晓芳. 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教育与职业,2008,(30):165-166.

[6] 刁静,成琳,陈正芹. 心理委员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 思想理论教育,2009,(17):75.

[7] 周皤. 浅谈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现状及其对策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30(6):43-44.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