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谈虚无主义之类型、体相与思维方式

谈虚无主义之类型、体相与思维方式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12:28:21
谈虚无主义之类型、体相与思维方式
时间:2023-08-06 12:28:21     小编:李吉桂

德国哲学家雅可比首先使用了虚无主义这一概念,尼采、海德格尔在自己的论著中又不断提及这一名词,从而使之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围绕这一概念所进行的讨论大多集中在认识论、审美论、价值论、存在论等不同领域。虚无主义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缘起于哲学的虚无化活动,这种活动具体表现为否定、怀疑、消解、解构等。虚无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哲学的批判精神,同时也导致虚无的主义化即虚无主义。那么,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虚无主义究竟有哪些类型? 这些类型在何种程度上体现着虚无,抑或它们究竟虚无了什么? 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的作用是什么,有无消极后果,自身是不是完全自洽的? 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一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虚无主义一词的使用可能源于雅可比。

通过俄罗斯文学,该词变成了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术语。 真正对虚无主义进行深入探讨的是尼采。海德格尔作为尼采哲学的解读者,虚无主义也是其哲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几种对虚无主义的使用领域不同,含义也有差异,但都没有离开这一词语本身应有之义。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对虚无主义这一术语本身进行说明,再进一步梳理它的类型。

虚无主义这一概念是舶来品。与该词相对应的德文是Nihilismus,英文写作nihilism。显而易见,该词词根是nihil,可译为什么都没有,即虚无。虚无就其自身而言是一个过程,或者一种活动。否定、怀疑、消解、解构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虚无的表现,或者就是虚无化的活动。这种活动表现出的是一种反思、质疑、批判的精神,在哲学史上起过积极作用。黑格尔曾形象地将哲学史比喻为厮杀的战场。他说道,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骼。它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仅充满着肉体死亡的个人,而且充满着它已经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统,在这里面,每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

这里所说的杀死埋葬就是虚无或者否定的形象化表达。将这样一种精神发扬至极的方式就是将其主义化,虚无的主义化就是虚无主义。这种主义化既是凝聚虚无的批判精神的必然选择,又是暴露其内在矛盾的可能节点。

那么,虚无的主义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或者,虚无主义之主义谓何? 所谓主义即是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这意味着,虚无主义是一种系统化了的学术观点。然而,它和其他主义有明显的不同。因为这种主义只是一种形式化的要求,它需要进入具体语境之中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自由主义就是主张自由,这一术语直接就体现出了观点。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虚无主义主张虚无,因为这并没有告诉我们有价值的信息。虚无一定是要有对象的,或者说,虚无也一定是对某种对象的虚无。换言之,虚无主义是一种方法或者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虚无,但方法只有应用才能产生效果,思维方式只有作用于对象才能形成结论。因此,对原本意义上的虚无主义的理解( 就这一术语本身而言的、一种全面的、更广范围内的理解) 就要求超越现代意义上的已经进入具体语境的虚无主义( 比如雅可比、尼采、海德格尔等人所讲的虚无主义) ,而只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或者方法。从这个角度而言,虚无主义的历史就更为久远,并且内容更加丰富。

从西方哲学的视角看,虚无主义有三种类型。怀疑主义是其最初的类型。黑格尔区分了两种形式的怀疑主义。一种是古代的怀疑主义,另一种是近代的怀疑主义。这两种怀疑主义因对感觉的态度不同而有所区别,但都不相信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换言之,怀疑主义认为不可能存在客观有效的知识,也就是说,它虚无了知识的客观有效性。怀疑主义对人类知识客观有效性的质疑虽然使理性的能力打上了问号,但这一问题的出现也是运用理性的结果,康德对休谟问题的回应又重塑了理性的地位。休谟与康德交锋的过程充分阐释了启蒙运动的口号即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性。启蒙在复苏理性地位的同时,也造就了现代性的精神品格,启蒙精神造就了现代性的气质、态度,即形成了现代性独特的精神内涵规定了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外显形态,即现代性生活方式的特定历史。

在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现代性的土壤上产生了历史主义。它以对传统的自然权利论的颠覆为典型特征,是虚无主义的第二种类型。现代性对传统的反抗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具有积极意义,但它自身也蕴含着深刻的矛盾,现代性浪潮中的后两次浪潮本身就是现代性危机的表现。这种危机是现代性拒斥传统的自然权利的必然结果。反思现代性危机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和现代性息息相关的、通过启蒙而觉醒的理性展开批判。批判的诉求或者结果就是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转变。非理性主义对理性的反思和质疑就是要消解理性逻辑的必然性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它是虚无主义的第三种类型。

综上所述,虚无主义只有应用于某个对象或者特定领域才能形成具体观点。从西方哲学的视角看,怀疑主义、历史主义、非理性主义即是进入具体语境的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的三种类型。当然,作为思维方式的虚无主义也可能体现在其他方面,但这三者无疑最为典型。本文因而撷取它们作为分析对象,以进一步明确虚无主义之体相。二通过前文的梳理可以发现,虚无主义表现为怀疑主义、历史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这三种主义分别虚无了知识的客观有效性、传统的自然权利论和理性逻辑的必然性意义。我们仔细来看一下虚无的方式与过程,以探究虚无主义之体相。首先来看怀疑主义。古代怀疑主义的产生与当时具有独断性质的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密切相关。斯多葛派认为,我们之所以在某些方面可以达成共识,主要依赖于感觉。伊壁鸠鲁派视每一种感觉为真理的衡量标准。怀疑主义也没有否认感觉的作用,只是在感官印象的真实性方面存疑。因为要对某物做出判断,就意味着要说出它是什么,但我们只能说它对我而言显得怎么样。例如,我们在谈话中说某一类东西显得是白的,但我们不肯定它确实是白的。这样,怀疑主义就否定了真理存在的可能性。在伦理问题方面,怀疑主义的主张与此相同。他们认为没有任何事物是美的或丑的,正当的或不正当的,这只是相对于判断而言的。没有任何事物真正是这样的( 像判断的那样) ,只是人们按照风俗习惯来进行一切活动。这就否认了善恶正邪的标准存在的可能性。

近代的怀疑主义主要指休谟的怀疑主义。他的怀疑体现在认识论和伦理学两个方面。在认识论方面,休谟认为,因果连接概念不可能是先天的,人们之所以会做出这种判断只是一种习惯。它本质上是想象力和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理性完全没有关系。想象力凭借经验而受孕,把某些表象置于联想规律之下,并把由此产生的主观必然性,亦即习惯,硬说是洞察到的客观必然性。如果因果连接概念不具有客观必然性,那么建立在这种概念基础上的知识也不具有普遍有效性。在伦理道德方面,休谟认为从是推不出应该,借此对以往所有的道德学说提出了质疑。因为这些学说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应该如此。我们所了解的应该来源于是,但是与不是的关系与应该不应该的关系完全是两种关系。在休谟看来,理性没有能力__解决这个问题。虚无主义的第二种类型是历史主义。现代性的历史主义的兴起以反抗传统为特点,特别是传统的自然权利论。如施特劳斯所说,对于自然权利论的批判在历史主义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通过对一般历史主义和彻底历史主义( radical historicism) 的分析来说明这一点。

对于一般的历史主义,施特劳斯又分别从两个阶段来说明它对传统的自然权利论的拒斥。第一阶段是历史学派的产生时期。历史学派出现的动因就是从历史的角度评述法国大革命,本质上是为反对法国大革命寻找理论依据,而为这次革命做好理论铺垫工作的就是自然权利论。对自然权利的认可就意味着可以依照自然权利来评价现存秩序的合理性。如果现存秩序不合理,就肯定了革命的正当性。为了质疑革命的正当性就不能对现存秩序有所评判,不能评判的可能选择之一就是不存在评判的标准,因而必须否认所谓的自然权利。

历史学派对自然权利的否认却与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在革命派看来,自然的永远也都是个人的,因此,人人划一的( the uniform) 就是不自然的或者习俗的。革命的目的在于个人的解放,并获得个体所应具有的权利,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权利又必须体现出差异性,因为人人划一的无差别的权利是不自然的。差异性的权利要求的实现不可能,整体划一的权利又不自然,最终的结果就是要求所谓历史的权利。这一权利因历史时代而相互区别,且非整体划一,因而是一种比较能接受的结果。这一历史的权利的提出恰恰支持历史学派对传统自然权利论的拒斥。历史学派借此发现了属于特定时空的东西相对于普遍物的优越性他们强调属于特定时空的东西比之普遍物具有更高的价值。那号称普遍的其实只不过是从某一局促于特定时空的东西派生而来的,它如同属于特定时空的东西一样instatu evanescendi[转瞬即逝]。

第二阶段是作为实证主义特殊形式的历史主义。作为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取消了所有的神学和形而上学假定,并成了研究人的领域中的最高权威。扮演这个最高权威角色的就是历史学。历史学拒斥经验无法证实的自然权利,因而导向了虚无主义,如施特劳斯所说,当代对自然权利论的拒斥就导向了虚无主义不,它就等同于虚无主义。

在历史主义的视阈中,一切思想都是经验性质的,属于特定时空,即都是历史性的思想。历史主义的这一洞见本身则是超历史的。因为只有超越历史才能看到历史性。因此,对于历史主义而言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历史主义命题自身是不是超历史的? 彻底历史主义就拒绝承认历史主义命题自身的超历史性,施特劳斯这样表述彻底历史主义的命题,一切的理解,一切的知识,无论它们如何有限,如何地科学,它们都预设了一个参照系; 它们都预设了一个背景、一种融通的观念,知识和理解可以在其中展开。

这样,彻底历史主义就否认了所有可能的客观性,因而也否认了历史的方向性和因果必然性,认为所谓历史至多是某个特别时刻( a privilegendmoment) 的突然来临或绽出,这种绽出既无法预料,更没有任何因果必然性,一切都是任意的,一切都只能归结为某个体或某群体的命运。并且,彻底历史主义根本否认世界上还有可能存在任何好坏、对错善恶是非的标准似乎人间再没有任何永恒之事,因为一切都转瞬即逝,一切都当下消解。在彻底历史主义的视阈中,如果有什么是绝对的,那就是漫无节制的历史主义的荒谬。虚无主义的第三种类型是非理性主义。西方传统哲学的发展一直是理性与非理性相互交织而理性__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但理性在启蒙运动中的地位相比其他时代显得更为重要,以致启蒙时代也被称作理性时代。 启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主体的理性,理性的充斥却又迫使我们努力从中寻求解放。非理性主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以此为典型特征的哲学家们全面地反思和批判了理性,并试图限制它的作用,弱化甚至消解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

在理性主义的视阈中,整个世界由各种各样的原则支配,因而充斥着必然性。这种主张的极端化就表现为机械论的世界观。非理性主义则强调世界中那些生成变化着的东西,那些具有偶然性的因素,那些充满了自由感的力量。这些都是与个体的生命相关的因素。如叔本华强调生命意志,尼采则将权力意志视作重估一切价值的尺度,克尔凯郭尔认为只有个体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柏格森主张生命冲动,认为它是宇宙的本质。他们试图以此消解传统的理性主义哲学在人与世界的本质方面的主张。对于一个被决定了的世界,我们只能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主义的方法去认识,非理性主义则强调应当通过直观、直觉、情绪冲动等方式来进行认识。如叔本华认为,认识世界的唯一方法是直观。柏格森则强调体验,体验不需要语言或者符号,因为以一定的符号所构成的译文,与符号所要表达的对象相比,永远是不完满的。尼采认为,在认识中他不需要别人,为了自己的认识也不需要别人; 他不把别人想要知道的一切知识和其他贤人用心向他询问的一切放在心上。

换言之,认识是自己的事情,因而是相对的或者多元的。尼采因此提出了与传统的认识论迥异的透视主义认识论,意即情绪冲动的透视学。非理性主义消解理性主义最为典型的方面表现在关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主张中。理性主义对必然性的推崇在伦理学上体现为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标准。然而一旦我们洞悉了理性的本质,这些标准便成为批判的对象。比如,舍斯托夫就认为,伦理学的你应该毫无意义形而上学的安慰乃一派胡言。叔本华则完全消解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人一直处在欲求的途中。欲求的满足会无聊,欲求的不满足会导致痛苦,人生因而摇摆于痛苦和无聊之间。尼采指出,道德的最高原理,即基督教的最高原理,以及由柏拉图规定的哲学的最高原理就是: 这个世界毫无价值,必须有一个更好的的世界,必须有一个超出感性世界的真实的世界,即超感性领域。

这就意味着,此岸所处的真实世界是一个无意义的世界,真正有意义的世界立足于彼岸。因此,要重新赋予此岸世界以意义,就必须打破彼岸的幻象,消解所谓的道德的最高原理,重估一切价值。

从对虚无主义三种类型的思想史考察可以看出,虚无主义就其体相而言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怀疑主义是其最初的表现形式,也是其根源。理性以寻求确定性的知识为目的,而怀疑主义的立场表明,理性自身无法完全保证这种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故而存在导致与理性的初衷悖反的结果,亦即走向虚无化的可能。历史主义对自然权利的拒斥、非理性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必然性意义的否弃不过是另外一个领域针对另外一种对象的怀疑,是另一种版本的怀疑主义,或者说是怀疑主义的变形。三通过前文考察可以发现,虚无主义就其类型而言有怀疑主义、历史主义、非理性主义三种较为典型的表现形式,就其体相而言是一哲学思维方式。显而易见,这种思维方式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虚无化。或者,虚无化是作为思维方式的虚无__主义的思维方式。这种虚无化一方面彰显了哲学的批判精神,同时也导致虚无的主义化即虚无主义而凸显其悖谬。所谓哲学的批判精神的彰显,是指作为虚无化的表现形式的否定、怀疑、消解、解构等活动对于肯定的质疑、对于独断的反抗、对于绝对的批判。这些活动揭开了绝对主义、理性主义等独断性学说的神秘面纱,在每一个紧要关头推动哲学走向更为宽广的天地。在古希腊,从根本上击败客体本原论的力量正是智者学派的否定精神。在现代,导致经院哲学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的因素正是笛卡尔的怀疑精神。在当代,使逻各斯中心主义成为批判对象的人物正是持有强烈解构精神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这种虚无化的活动在推动哲学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主义化,从而暴露了自身的内在矛盾。虚无的主义化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实不能脱离具体语境而进行价值判断,因为脱离具体语境,我们只能将虚无主义理解为一种形式化的要求,即主张虚无,至于虚无了什么,表露了哪些观点则需要进入具体语境之中。但是,一旦进入具体语境进行判断,虚无主义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即A ┐A,┐AA。

从逻辑的角度看,如果我们以A 代表虚无活动,那么虚无的主义化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也承认┐A,即A ┐A。或者,如果我们以┐A 代表虚无活动,虚无的主义化同样意味着我们必须承认┐┐A,即┐A┐┐A 或者┐AA。这明显是一个悖论。因为A 与┐A 是全异关系,而不是蕴含关系。符合形式逻辑的方案是,如果以A 代替虚无活动,并且A为真,则┐A 为假。┐A 为假意味着我们不能对虚无活动本身进行虚无。换言之,虚无主义作为否定性的思维方式以肯定虚无本身为前提,这种肯定同时也是虚无主义自身作为否定的肯定,这同样是一个悖论。

从历史的角度看,每种类型的虚无主义在虚无的同时又是以某种对于虚无本身的不虚无为前提,并都包含着某些攸关自身成立与否的肯定性命题。首先还是把目光聚焦到怀疑主义方面。古代的怀疑主义被黑格尔称为真正的怀疑主义,因为这种怀疑主义是对知性所坚持的东西的怀疑,认为知性所坚持的东西是有限的、片面的,是虚妄不实的存在,因而不能独立自存。这种怀疑是对知性有限的确信,这种确信才能使人产生不动心的宁静感。因此,黑格尔称古代的怀疑主义是高尚的怀疑主义,对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晚期的罗马时代,这种怀疑主义被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加以系统化,成为他们的独断体系的补充。不过,这种怀疑主义并不是一味地怀疑,它也有自身肯定的东西。如黑格尔所说,怀疑主义不应该被看成一种单纯怀疑的学说。怀疑主义者也有其绝对确信不疑的事情,即确信一切有限事物的虚妄不实。

休谟的怀疑主义不仅仅要否定超感官事物的确定性和真理性,更要通过这种否定来承认感官事物、感觉材料的真实性。这与古代的怀疑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黑格尔说,休谟根本上假定经验、感觉、直观为真,进而怀疑普遍的原则和规律,由于他在感觉方面找不到证据。而古代的怀疑论却远没有把感觉直观作为判断真理的准则,反而首先对于感官事物的真实性加以怀疑。由此可见,黑格尔对休谟的怀疑主义的评价远没有古代的怀疑主义高,甚至含有批评的意味,但这两种怀疑主义的思路几乎是一致的,即在怀疑的同时又有所不怀疑。对怀疑主义的这种洞见不仅出现在黑格尔的文本中,维特根斯坦也对此有明确意识,他说,一种怀疑一切的怀疑就不能成其为怀疑,因为如果你想怀疑一切,你就什么也不能怀疑,怀疑这种游戏本身就预先假设了确实性。

再来看历史主义。我们在前文分析到,历史学派将历史置于特定的时空,但在历史研究中,为了__理解历史发展演进的过程又假定了某些客观的东西,如民族精神或者历史演进的一般法则等。换言之,历史学派在否认普遍之物的同时又假定了另外一些普遍之物。这样,对历史的历史性理解与历史研究中对客观标准的悬设之间便出现了冲突。这一冲突导致了历史主义幼年时期的终结,从而进入到历史主义的第二阶段,即作为实证主义的特殊形式的历史主义。这种形式的历史主义虽然拒斥传统的、经验无法证实的自然权利,因而有所否定,但同时又有所肯定,因为它把由经验科学提供的知识视作真正实在的知识。

彻底历史主义也有自身的矛盾,它必须面对如何对待自身命题的问题。认为一切理解和知识都是历史性的这一洞见也需要超历史的视角,那么彻底历史主义自身是不是也是超历史的呢? 如果是,那就承认有超历史的东西的存在,与它自己的主张相悖,如果不是,那它关于一切理解和知识都是历史性的这一主张本身也是历史性的。为了维护自身的观点,彻底历史主义效仿了黑格尔的方式,黑格尔曾经教导说,每种哲学都是其时代精神的概念化表达,然而他又坚持说,由于他自己时代的绝对性,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就是绝对的真理。按照彻底历史主义的主张,不可能承认历史有某个终点,因为一切都是历史性的。但为了维护自己的主张,它必须像黑格尔一样,承认历史的终点已经到来。如同黑格尔的绝对真理是对绝对时代的表达,彻底历史主义也认为,只有在历史的终点才能洞见到一切理解和知识的历史性。这一终点就是根本之谜不可能求得解决的这一特性完全彰显,或者人类精神所陷入的根本性的骗局得以驱散的那一时刻。最后再来看看非理性主义,它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从前文论述可以看出,非理性主义对理性的批判体现在方方面面,其根本目的是要限制理性的作用,弱化理性的地位,即虚无化理性,甚至完全消除理性。然而,非理性主义对理性的虚无化同样以理性的方式展开。

正如胡塞尔从现象学的角度所指出的那样,一切非理性哲学其实都还是理性的。因此,非理性主义也有自身的悖论,它一方面在虚无理性,另一方面又以理性的方式展开虚无的过程。通过上述考察可以发现,怀疑主义虽然有所怀疑,但也有所不疑,古代的怀疑主义确认知性有限,近代的怀疑主义以感官直觉为准则; 历史主义在拒斥传统的自然权利的同时,认可某种历史的权利,彻底历史主义否认了超历史性,但也试图为自己的超历史性辩护; 非理性主义试图弱化甚至消解理性,但恰以理性的方式展开。这种有所否定而又有所肯定、有所怀疑而又有所不怀疑的矛盾正是虚无主义的内在矛盾,即有所虚无而又有所不虚无。这就意味着虚无主义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也意味着虚无主义消解了自身。因此,从思想的结果看,虚无主义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由于知识论的逻辑所导致的悖论的命运。

虚无主义虽然是一种否定性的哲学思维方式,但在否定背后又隐含着肯定,在虚无背后又有所不虚无。这样一种矛盾境地恰恰折射出了人的存在方式的复杂性。我们总是希望在生活中有某种确定性的东西,但对这种确定性的寻求却以怀疑当下已然存在的确定性为起点。换言之,我们是以怀疑确定性的方式寻求确定性。这样一种方式貌似悖谬,但也再现了现实的人的存在样态。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