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社会进化论对唯物史观早期在中国传播起到的作用

社会进化论对唯物史观早期在中国传播起到的作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03 00:57:52
社会进化论对唯物史观早期在中国传播起到的作用
时间:2023-05-03 00:57:52     小编:董传昌

戴逸先生在为夏曾佑先生的名著《中国古代史》所作的总序中说,进化史观的引进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显著标志,并认为:唯物史观相对于进化论来说,是更高层次上的理论,它承认进化史观,包含了进化史观的合理内核。由此可以看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的历史观先后实现了两次重大转型:先是从传统史观转到进化史观,再从进化史观转到唯物史观。如果说进化史观是模拟自然演进史的话,那么唯物史观则是一种自觉,认知到了社会史与自然史之不同:社会有人参与,有主观参与,内容更加复杂。历史规律不像自然界那样单纯,而是掺进了人的活动,通过偶然来实现必然,所以对历史的研究更加复杂。从这个意义上说,唯物史观是对进化史观的超越。目前学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接受唯物史观是从接受社会进化论开始的,甚至有学者认为,社会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第一个理论形态。但问题在于:中国先进知识群是如何从社会进化论走向唯物史观的?戴逸先生说唯物史观相对进化论而言是更高层次上的理论,并包含了进化史观的合理内核李泽厚先生认为唯物史观之所以能替代进化论是因为前者对于先进知识群来说有两大突出的优点:第一,它更为具体地实在地解释了人类历史,具有很大的理性说服力。其次,就具体内容说,中国社会思想中一直有乌托邦的传统。而这一传统为接受唯物史观提供了便利。第一点无疑是符合中国近现代历史观演进的;至于有乌托邦传统是不是接受唯物史观的必要条件还需要充分论证,因为有乌托邦传统的民族并没有接受唯物史观,或者没有乌托邦传统的民族却接受了唯物史观的例证是存在的。己故美国教授费正清认为中国知识界在心理上能够接受唯物史观的原因可归纳四点:1、生物学方面的进化论,以至于社会进步的概念;2、康有为的三个时代的经典学说,就是说天下混沌到天下大同的乌托邦的演进;3、达尔文的各国之间适者生存的斗争思想;4、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互助思想(恐怖主义除外)以及个人从家庭和国家压迫下解放出来的思想。很明显,这是一种从思想到思想的转变路径。如果细理中国近代史实践脉络就会发现:从思想到思想的阐释并不充分必要。从逻辑上讲,走向某种理论的深层次原因应是历史现实的需要,而理论自身的特征仅仅只提供了某种选择的可能性。这也就是说,有了某种心理需求未必就一定会走向某种理论,或并不因为某种理论具有较高的层次,就一定会走向它。因此,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走向某种理论是一个实践问题。本文秉承这一方法论探寻中国先进知识群是如何从进化史观走向唯物史观的。

一、清末民初寻求进步的努力:进化论兴盛

进化理念是公共思想资源,它可与改革结合在一起,称之为改良的或渐进的进化观;它也可与革命结合在一起,称之为革命的或激进的进化观;还可依据进化在不同领域来划分若干类。但不论是哪种进化观,它们都是附着在进化理念之上,根据现实情势、具体意图、思辨理据等对进化所作的不同阐释,且都无法剥离作为进化底色的天演意蕴。

在西方和中国一样,进化与进步二词通常被混用,且源远流长。美国学者罗兰.斯特龙伯格认为:古希腊人,如阿拉克西曼德和恩培多克勒就提到过它。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最有名的作家布丰,以及其他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包括狄德罗和莫佩尔蒂思索过生命的起源和物种的性质。甚至查理达尔文的祖父伊拉斯漠达尔文也提及过进步。但在查理达尔文之前的先驱们却没有一个人论证实际的物种演变。另一美国学者浦嘉珉认为,在早期基督教及其之前的犹太教传统里也许可以找到进化或进步的渊源。

据金观涛、刘青峰先生对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研究,认为在中国最早使用进化一词的是康有为。他在1879年的一句诗中这样写道:世界开新逢进化,贤师受道愧传薪。但只有在1895年严复使用进化一词之后,进化这个词的使用才日渐兴盛起来。而进步一词在中国的使用较早,1841年裕谦在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奏英船又来浙之谣会督防剿折中提及进步,但此时的含义是指得寸进尺。现代意义上的进步,即指人或事物向前发展,比原来要好,最早见于1866年威妥玛的说帖中有较前稍有进步的表达。1895年后使用渐增。这恰好与甲午海战失败倒逼清廷朝野反省相对应。因此,美国学者浦嘉珉总结道:在欧洲,人们对进步的信仰先于对进化的认识;在中国,情况也是如此,但中国人对进步的信仰仅仅勉强先于对进化的认识。

进化与进步不能因为混用,就忽视其区别:进步更强调人为意图;进化则主要指天演,一种自然而然的历程。当二者混用后,进步的人为意图也就被进化所分享了,人力与自然之力也就交织在一起了。这两种力量的交织意味着两条可能性进化路径的生成:自然力之进化和人力之进化。梁启超于1922年在《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中谈到人类活动创造历史有两种:一种是属于自然系者,一种是属于文化系者。这二者的交织共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走向。

进化论在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受到关注,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个深刻问题:中国变了,而且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清政府为了自强而兴洋务运动,其主导思想为师夷长技以制夷,后来演绎为中体西用。为了师夷长技,就要打开国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了制夷,就要走出去参与世界舞台上的竞技。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30多年历程中,中国人的人道观,进而天道观,逐渐发生了些许变化,正如康有为所言:道尊于器,然器亦足以变道。如果说洋务运动在理论上被限定在科技的用上,则实际上的洋务运动远超出了这个边界。在中法战争之前,从林则徐、魏源、梁廷格等称许的美式民主,到冯桂兰的君民不隔不如夷、洪仁玕的《资政新篇》、郭嵩焘和郑观应的既要学其用,又要学其体等等,都说明了部分睁眼看世界的有识学者和官员己经超越了限定在科技方面的技艺学习,而要求学习西方社会政治方面的技艺。中法战争以不败而败收场,这既表明了主动权仍操之于法,又表明了清廷政治腐败到了极致。经过中法一役,部分知识者和革命者的关注点开始从具体的洋务转移到政治腐败。康有为说:自马江败后,国势日蹙,中国发愤,只有此数年闲暇,及时变法,犹可支持,过此不治,后欲为之,外患日逼,势无及矣!孙中山于1918年和1923年说: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颠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余自乙酉中法战后始,有志于革命。如果说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在实践意义上为清廷朝野提供了对洋务的反思,那么甲午海战的再次失败则直接导致了人们对清廷政制的质疑。

甲午海战从三个方面警示了中国人:

第一,战争失败直接导致部分有识之士对清廷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如欧榘甲说:自中日战争以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这种质疑对清廷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要么革新图治,要么等着被改朝换代。这既是维新变法的现实依据,也是辛亥革命排满的现实依据。作为维新变法的依据,其强调仅有器的引进不足以富强,从而不足以御外,进而不足以保江山,因此必须进行政改。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的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的保国会就是这一依据的直接产物。作为辛亥革命排满的依据,其强调清廷阻碍了中国社会的正常进化,只有推翻了清廷,中国社会才能步入正常的进化轨道。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发起的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的同盟会是这一依据的产物。

第二,认识到西方的强大不仅在器,更在政。小日本在甲午海战中的胜利给中国人当头棒喝:小日本的全面改革成效促使清廷主流官员也开始质疑洋务的合理性,希望进行政治革新,如谭嗣同、陈宝箴、黄遵宪、唐才常,甚至包括袁世凯等。康有为说:臣闻国无大小,民无众寡,能修其政则强,不修其政则弱。梁启超后来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总结道:近五十年来中国人逐渐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再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最后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另一方面,在19世纪90年代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念开始大规模地从通商口岸涌进中国,特别是西方的进步观念,成为该时代中国士绅文人思想激荡的外部因素。

第三,从主要向西方学习转为主要向日本学习。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对此讲的很清楚: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二、去华近易考察;三、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四、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己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在此种思路指引下,据有关资料统计,自1896年始,以各名目留日的学生逐年增加,至1906年达到高峰,是年达一万三四千或二万名之谱。另有,以各种身份去日本考察、访问、访学、游历的人士也络绎不绝。

既然需要革新,那就需要指导革新的理论。在此种现实需求下,社会进化论时兴起来。社会进化论要解决的是历史观,进而宇宙观的问题,即天道。从逻辑上讲,要把进化论引入社会历史领域,首先要强调天道是变的。只有基于这个前提,才能论证如何变和往哪儿变的问题。为此,康有为把中国古代既有的易变思想和今文经学中的朴素进化观捧了出来。更进一步地说,为了要论证社会政治法则是变的,则必须论证作为其前提的天道是变的,即天道变则人道也随之而变。因此,不论是康有为,还是严复、梁启超、孙中山及其后来者都在同一个逻辑方向上努力:引进或推演出新的天道观,并据此论证社会政治法则变革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康有为首先基于中国传统的朴素循环进化观,结合西方地理知识,提出了可资现实政改需要的公羊三世说,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是按照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次序,依次递演。严复则将西方进化论引入中国,提出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强调人类社会是不断进化的。同时认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鼓励竞争。当严氏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翻译达尔文的物各竞存,最宜者立时,向世人展现了其别具一格的心路:因为宜和优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前者是事实性描述;后者则是价值性评判。这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追求强的愿望相对应。在世界历史竞技场中,宜和优在中国被置换成了强。亦即,强了自然就宜,自然就优。因此,如何强才是严氏进化论的核心。梁启超提出了三世六别说,并使进化思想系统化;谭嗣同提出了两三世说。他们在强调了人类社会历史进化发展的规律性同时,也强调事在人为。这一阶段可视为改良进化时期,主要是将改革视为进化的动力,强调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自然演化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不可逾越。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邹容、陈天华等把革命引入进化史观,强调革命也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推动力。据此,孙中山提出了突驾说和后来居上论,突出人力在进化中的作用。自此,进化论转向了另一个方向。但孙中山也认识到人类社会进化的复杂性,遂提出了互助说以弥补其不足。章太炎也倡导将革命作为进化的动力,提出了俱分进化论和五无论。

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和李大钊积极鼓吹激进进化论。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特别是社会改造运动中的试错,使陈独秀、李大钊逐渐放弃了进化史观,接受唯物史观,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由上述梳理可看出两点:一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前,各种社会进化论非常时兴。思想的时兴反过来说明改革或革命的现实要求己是箭在弦上了。二是从传统史观,到康有为、孙中山等的进化史观,再到陈独秀、李大钊等的唯物史观,是一个渐次递进过程。这一过程诠释了中国人历史观嬗变的现实根源。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对二十五个文化实体进行了对比分析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任何一个文化实体的发展都将经历四个阶段:发生、成长、破坏、解体。而只有中华文化属于其中五个尚未解体的文化圈之一。那么,中华文化何以能延续,特别是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而没有解体?钱穆在其《中国文化精神》中讲:任何一个文化传统中间应该有常、有变。常与变的双重变奏是文化生命力得以延续的规律。 常是延续性的表征,变则是非延续性的体现。在延续性中昭著非延续性,在非延续性中延续延续性。这是中国文化变迁中的辩证法,也为中国文化的变迁历程所证实。

很多人批评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观点,认为其是不变历史观的代表性表述。其实,当董仲舒说天不变,道亦不变时,己经意蕴了延续性与非延续性的可能性:天若变,则道随之亦变。康有为的变者,天道也观点,很难说没有这一根据的影子,充其量是对董仲舒的反叛(其实,这一反叛一直为非主流思想家所延续)。天,在此指的是宇宙观,即天道;道是指社会政治法则,即人道。也就是说,宇宙观的变会导致社会政治法则的变。

二、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社会进化论在中国的缺陷

就像许多学者认为的那样: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促使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成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等。但更为重要的是,进化史观的兴起完成了中国近代历史观的重大转型,并再次揭示了中国文化在变迁中通过选择性吸收和创造性重构来佐证延续性与非延续性的辩证关系。正如荷兰学者克里斯.布斯克斯所言:达尔文思想所意味的变革,完全符合美国的科学理论家托马斯.库恩所说的范式转换的实例。依据库恩的观点,在历史的进程中,曾经一次又一次发生科学革命,即一个范式或一种世界观被另一种所取代。并在范式转换之后,研究者们又在另一个世界里找到了自我:真实的现实忽然出现在一个完全不同的视野里。随着科学革命的发生,不仅仅是理论,而且一般的世界观和科学实践都会发生改变。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促使中国人的历史观,进而世界观发生了转变,这才是其真正的伟大之处。之后的一系列社会变革,甚至在今天,仍能依稀发现它的影子。

进化论能够在中国传播,且影响之大之深,一方面说明中国现实确实需要这样的理论,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理论符合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需求。社会进化论将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紧密联系起来,附和了中国人固有的天人合一思维结构,为大多数中国人迅速接受进化论提供了前提。作为具有实证情结的自然进化论所包含的连续性和间断性、必然和偶然、内因和外因等范畴,为中国许多政治、哲学、社会学者探索中国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灵感。更为重要的是,进化论所阐发的物各竞存,最宜者立思想恰与当时中国人的危机意识和亟需改变的中国现实相通。这直接导致了睁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接受了这一在世界范围内汹涌的思潮,并在中国政治改革舞台上享誉几十年,直至被唯物史观完全替代。

当然,任何理论都有其局限性,进化论也不例外。进化论在中国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理论的进化论在中国的局限性;一是作为一种历史观的进化论在中国的局限性。

从第一个方面来看,在中国影响深远的进化论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它不仅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同时也广泛借鉴和吸收了大量的西方近代先进思想,严式进化论是最明显的例证。据相关史料文献揭示,中国近代思想家们对进化论的理解大多源于斯宾塞的学说。严复一生主要的政治、哲学、社会思想本源于斯宾塞。1905年胡汉民就有严式之学,本于斯宾塞尔的表达。而真正介绍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是马君武,尽管严复也曾介绍过达尔文的《人类原始及类择》。马君武于1902-1903年间翻译了《物种起源》中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两章,并以单行本出版,后于1920年翻译出版了《物种起源》的全译本,原名为《达尔文物种源始》,遂向国人更全面传播了达尔文的思想。可惜的是,此时此书并没有引起大的波澜。据相关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研究显示,此时的进化论思潮正处于衰退之中。这就是说,不管是严复们,还是孙中山们,对进化论的理解都有可能偏离了达尔文的真正意涵。

从戊戌维新到五四时期,具有忧患意识的学者和官员大多推崇和信奉进化论,并以不同方式介绍和宣传进化论。他们认为,进化论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规律,还是人类社会的规律,具有普适性。这种知性上的缺陷既来自于达尔文,又不全归属于达尔文,斯宾塞也必须承担自己的责任。斯氏将自然生物的进化等同于人类社会的进化,将生物意义上的无情竞争等同于经济竞争,无视弱者生存等。对此,赫青黎有一个评价:一个美丽的理论会被一个丑陋的事实毁掉。美国学者罗兰。斯特龙伯格说:斯宾塞的观点是混乱的。他设计了一个受到太多丑陋事实干扰的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归结为同样原理的进化规律图式: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进化,从无差别性到有差别性的进化,从分离到统一的进化;从一个相对分散的、均质的和不确定的格局到相对集中的、多样的和确定的格局。概莫能外。同时,斯宾塞还心安理得地认为穷人是无法适应竞争环境的人,最好任其死掉等等。

关于达尔文理论本身的缺陷,马克思和恩格斯有过很精辟的论述。如马克思认为:达尔文说他把马尔萨斯的理论也应用于植物和动物,其实在马尔萨斯先生那里,全部奥秘恰好在于这种理论不是应用于植物和动物,而是只应用于人类,说它是按几何级数增加,而跟植物和动物对立起来。恩格斯在其《自然辩证法》中认为:达尔文的缺点正在于他在《自然选择,或最适者生存》中把两件不相干的事情混淆起来了:(1)由于过度繁殖的压力而发生的选择,在这里也许是最强者首先生存下来,但是最弱者在某些方面也能这样。(2)由于对变化了的环境有较大适应能力而发生的选择,在这里生存下来的是更能适应这些环境者,但是,在这里这种适应总的说来可以是进步,也可以是退步(例如,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总是退步)。重要的是:有机物发展中的每一进步同时又是退步,因为它巩固一个方面的发展,排除其他许多方向上的发展的可能性。然而这是一个基本规律。从马恩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达尔文进化论的重要缺陷在于模糊了生物界的进化和人类社会之进化的不同。同时,达尔文过分强调了生物界的生存斗争,忽视了各类生物之间的互助,忽视了变异与遗传的相互作用决定生物进化的事实等。

从第二个方面来看,进化史观是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兴起的,这一背景就决定了中国道路的方向性。因此,不论是改良之进化还是革命之进化,都是以资本主义民主共和为目标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对清廷的看法:前者以为通过改良,清廷能从君主立宪进化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后者以为,清廷阻碍了进化,必须推翻清廷直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理论的分歧导致了现实的争论。改良派与革命派间发生了三次大的论争:渐变与顿变之争、改良与革命之争、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之争。这种论争暴露了进化史观自身的不足:进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在当时学界和政界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从而对进化之主动力究竟是什么也不清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五四时期能扬起作为进化之动力的民主和科学旗帜做了铺垫。此其一。

其二,在公理或公例话语中,形成了中国道德式线性历史观。台湾学者王泛森对当时中国学界线性历史观的形成有专门论述,在此不再赘述。本文主要论及这种历史观的逻辑展开。首先,进化史观宣扬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这一理念是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从而走进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获得的。在强弱的对比关系中,当时中国学界和政界的大多数人特定了前的意涵。在当时中国人看来,西方强国代表了先进(尽管早期只承认在器方面的先进),这一先进被置换成了前。这就决定了当时中国人学习和发展的方向,其间实际上内蕴了要使中国变得像西方强国一样强大的心理期盼。这一期盼促成了变革现实的要求。其次,进化史观还宣扬人类历史总是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更高阶段。这不仅意味着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还意味着历史发展是有阶段性。不同历史阶段互为因果,从而其具体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这就要求搞清楚历史进化的阶段之必要(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如此),同时还要清楚当下处于什么样的阶段。这一逻辑又可以开出两条道路:一是知道当下,去描画未来;一是知道未来,改革当下。当中国人走向世界竞技场时,从不断被警示中先感悟到了自己的未来(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然后反思设定自己所处的当下阶段,及如何走向这个未来。既然方向和当下阶段都己经确定,那剩下的就是要解决进化的动力和手段问题了。所以,后来的中国走向基本上取决于动力和手段问题。这就是中国线性因果观历史逻辑。另外,在中国,方向中总有道德的意蕴,即所谓的先进就是好的。这在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的进化观中都有体现,并作为进化动力之一。然而,当西方的富强之路被描画为一种公理或公例时,这就意味着这种公理或公例具有了普适性和道德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管是康、严、梁们,还是孙们,他们都想在中国复制一条西方强国的进化之路。这种急于求强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忽视了中国的特殊性。而这一特殊性只有在后来的中国化思潮中才能得到彰显。

其三,尽管严复的三强为本说和梁启超的新民说看到了民在进化中的作用,但他们开发民力的办法只局限于对旧道德的批判。他们的逻辑是批倒旧道德,树立新道德就可以凝聚民力了。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搬到中国来,发明了群的有机体概念,梁启超传承这一概念。但问题在于:当绝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清廷己不可靠时,在既有政治框架下,这一概念还能产生多大作用?就算有作用,在旧德己倒新德未立之时,又当如何?很明显,他们似乎没有周全的考虑。在一个重大转型时期,尽管人人皆知人道必须改变,也可能正在改变之中,但人们的期望往往会高于和快于现实中的改变。如此一来,改良派的政治主张昙花一现就在所难免。孙中山的生计说同样强调民力在进化中的作用:盖人类之生活,亦莫不为生计所限制,是故生计完备,始可以存,生计断绝,终归于淘汰。很明显,孙在这里夸大了生计说。

理论上的缺陷导致实践上的失败。清末民初,从维新变法至辛亥革命,在很大程度上都没有解决当时中国所面对的问题,反而还滋生了更多的问题。这又反过来促使人们思考理论上的不彻底性。正如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总结的那样:这二十年间,都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等,远不如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但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恰值欧洲大战告终,全世界思潮都添许多活气,新近回国的留学生,又很出了几位人物,鼓起勇气做全部解放的运动。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的进化要比生物界的进化复杂得多。现实亟需一种更具有解释力的历史观。

三、1900 - 1920年中国知识分子对唯物史观的认知

如果说进化论被引入中国是现实的促逼,那么唯物史观代替进化史观既有现实的促逼,更有理论完备的要求。冯契先生说:西方哲学传到中国来,真正发生了重大影响的是两种哲学: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进化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李泽厚先生说:由进化论走到唯物史观,在中国知识群中,是顺理成章,相当自然的事。李大钊、陈独秀当年便是如此。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歌颂着青春今,呼喊着新的、旧的,追求进步,肯定进化。李先生的这一说法向我们暗示了进化论与唯物史观之间的某种内在关联,因为从一种理论走向另一种理论能成为是顺理成章,相当自然的事,并非容易。

尽管马恩对达尔文理论的某些内容提出过严厉批评,但马恩并不否认达尔文的贡献。马克思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说过这样三句话,第一句是虽然这本书(指《自然选择》笔者注)用英文写得很粗略,但是它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第二句是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第三句是当他证明现代社会,从经济上来考察孕育着一个新的更高的形态时,他只是在社会关系方面揭示出达尔文在自然史方面所确立的同一个逐渐变革的过程。恩格斯在马克思之前说过这样的话:我现在正在读达尔文的著作,写得简直好极了。目的论过去有一个方面还没有被驳倒,而现在被驳倒了。此外,至今还从来没有过这样大规模的证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尝试,而且还做得这样成功。这表明达尔文进化论与唯物史观确实有一定渊源:自然史的基础和自然科学根据这都是很重的话语表达。

若将这两大理论进行对比就能发现:它们都认为宇宙是变化的,一个是自然史的演化,一个是人类社会的演化,并且这一演化具有某种客观存在的规律性。达尔文主义可以表述为:生物是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为了生存就要适应环境,而适应环境反过来又会引起自身的变异,于是新物种出现了。如此不断往复就形成了不同时期相对稳定的生物链条格局。唯物史观也可以这样表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性推动着社会前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决定着上层建筑。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被决定者又反作用于决定者。

正因上述原因,唯物史观开始是被当作另一种更高级的进化论传入中国的。且看中国人在20世纪前20年左右是如何介绍马克思的:

梁启超是被誉为把马克思介绍给国人的第一个中国人,他在1902年的《新民丛报》第18号上发表文章《进化论革命者领德之学说》这样介绍马克思:进化论之功在天壤,有识者所同认矣。显然以斯宾塞之睿智,创综合哲学,自谓借生物学之原理,以定人类之原理,而其于人类将来之进化当由何途,当以何为归宿,竟不能确实指明。而世界第一大问题,竟虚悬而无薄,故麦喀士(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嘲之曰:今世学者以科学破宗教,谓人类乃由下等动物变化而来。然其变化之律,以人类为极点乎?抑人类之上更有他日进化之一阶级乎?彼等无以应也。梁氏此意是指基于科学的唯物史观指明了人类社会进化的方向,这比进化史观优越。

马君武是将马克思哲学系统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同时也是达尔文《物种起源》全书的最早中文译者。1903年他在《译书汇编》上发表文章《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附社会党巨子所著书记》,文中提到马克思的唯物论历史学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间的密切关系:达尔文虽非唯物论者,然其学说实唯物之类也。马克司者,以唯物论解历史学之人也。马氏尝谓:阶级竞争为历史之钥。马氏之徒,遂谓是实与达尔文言物竟之旨合。他同时认为故社会主义者,不惟不与达尔文主义相反对,且益广其界而补其偏。虽谓达氏主义得社会主义,而其义乃完可也。马氏此意是指唯物史观与进化史观不相矛盾。

作为中国共产主义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和最早在北京大学开设唯物史观课程的李大钊,1919年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指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二要点:其一是关于人类文化的经验的说明;其二即社会组织进化论。这里的社会组织进化论是指社会关系进化论,意指社会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1920年他又在《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一文中指出:唯物史观所取的方法,则全不同。他的目的,是为得到全部的真实,其及于人类精神的影响,亦全与用神学的方法所得的结果相反。这不是一种供权势阶级愚民的器具,乃是一种社会进化的研究。尽管李大钊在此指出了唯物史观与以往史观的不同,但还是认为唯物史观是一种社会进化的研究。

1922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第9卷6号上发表《马克思说》,强调马克思的革命论与进化论是统一的:有人以为马克思唯物史观是一种自然进化说,和他的阶级争斗之革命说未免矛盾。其实马克思的革命说乃指经济自然进化的结果,和空想家的革命说不同;马克思的阶级争斗说乃指人类历史进化之自然现象,并非一种超自然的玄想。所以唯物史观说和阶级争斗说不但不矛盾,并且可以互相证明。

孙中山在谈到达尔文进化论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之区别时指出: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动物之强弱,植物之荣衰,皆归之于物竞天择、优胜劣败。进化学者遂举此例,以例人类国家,凡国家强弱之战争,人民贫富之悬殊,皆视为天演淘汰之公例。故达尔文之主张,谓世界仅有强权而无公理,后起学者随声附和,绝对以强权为世界唯一之真理。我人诉诸良知,自觉未敢赞同,诚以强权虽合于天演之进化,而公理实难泯于天赋之良知。故天演淘汰为野蛮物质之进化,公理良知实道德文明之进化也。其所主张,原欲推翻弱肉强食、优胜劣败之学说,而以和平慈善,消灭贫富之阶级于无形。

还有蔡和森、李达、董亦湘、徐松石、黄凌霜等,都曾将唯物史观与进化论相提并论。他们既看到了唯物史观与进化论的不同,又认为唯物史观是一种更高的进化论性质的理论。这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讲的那样: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但同时又强调: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就再次表明了人类社会发展具有自然的规律性。这种在初识唯物史观时将其视为另一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持续了约十年左右,随着中国社会改造运动的深入,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发现唯物史观对中国社会变革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因此,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范式兴起,社会进化论迅速衰落。李大钊此时说:晚近以来,高等教育机关里的史学教授,几无人不被唯物史观影响,而热心创造一种社会的新生。从思想文化演进途径来看,社会进化论是唯物史观能在中国传播的桥梁或中介。没有社会进化论在中国的前站式传播,很难说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人能够接受唯物史观。这也就是说,唯物史观能在中国迅速传播,进化论起了前期铺垫作用。唯物史观主导地位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人第二次历史观转型完成。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追问生产力和唯物史观——系统历史观导论
发布时间:2023-04-13
" 内容提要:目前学术界对生产力的研究,只是用系统思想研究生产力要素的构成,一些学者开始用可持续发展即用生态的观点来研究生产力的构成,并提出一些新的认识,但没有用系统的思维来思考生产力的本质,没有历史地考察生产力的内涵......
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
发布时间:2022-11-14
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 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 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 一、以“唯物史观”为焦点的论争是历史的延续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以“唯物史观”为焦点的一系列论争是历史的延续,围绕对“唯物史观”的阐释和理解、逐步......
行业协会对促进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2-12-05
行业协会对促进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摘要:本文借鉴胶州引导广大中小企业抱团成立行业协会的经验做法,探讨了行业协会的作用,针对现存的问题,按照“联合采购、配套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加强自身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善组织结构以及......
论罗马共和国早期传统的女性观
发布时间:2023-03-17
[摘 要]从王政时代到共和国的时期内,罗马传统社会对妇女角色的认同主要是:她们要做好贤妻良母,妇女不能关心她份外的事情,她们最好能够缄默贤淑,同时做到忠贞不二,这样的女性观在早期的罗马社会根深蒂固,同时亦与罗马社会的传......
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2-09-30
就文化而言,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区别的基本价值观念,它是价值观体系的主导,统领和支配着一般价值观;它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灵魂的表现,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价值原则。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核......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历史逻辑
发布时间:2022-11-04
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唯物史观形成的开端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开始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及其保守性。黑格尔把理念看作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市民社会”是理念发展中的一个......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历史逻辑
发布时间:2023-01-06
广大朋友们,关于“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历史逻辑”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唯物史观形成的开端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开始用唯物......
论“中国英语”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文化传播作用
发布时间:2023-07-28
论中国英语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文化传播作用 中国英语在文化传播中的主要作用是标记、传播中国文化,致力于构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身份认可。许多研究人员将中国英语定义为英语在中国落地生根后,成為融入我国本土的一种文化产物。这一......
唯物史观:发展还是超越?
发布时间:2023-02-16
唯物史观:发展还是超越? 唯物史观:发展还是超越? 唯物史观:发展还是超越? 编者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所在,列宁把它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由此,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
访华期间我所见到的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发布时间:2023-06-08
我与中国的关系可以回溯到30多年前。我 8次访问中国,游览了一些美丽的地方。 1997年,我收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在这次访问中,我圆了儿时的梦,游览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中国长城。它是世上最长的人工建筑物,跨越8000多......
讨论音乐评论在音乐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7-02-23
音乐可以说是由节奏、旋律或者是和声的人声或者是乐器等配合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古代有《礼记乐记》,其中说道: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
关于化学教学中进行唯物观教育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3-12-17
关于化学教学中进行唯物观教育的建议 化学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在化学教材中渗透着辩物主义的观点,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领悟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更灵活,而且能培......
当代中国“剩女”婚恋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23-03-14
摘要:“剩女”之“剩”是就其在恋爱婚姻中的缺位而言的。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剩女”自身所具有的婚恋观不无关系。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一种分析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维度。运用其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逻辑、“两种生产”的逻辑以及“现实的个人”逻辑解读与探讨“剩女”的婚恋观,对于科学地分析“剩女”现象、进而正确地对其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剩女;婚恋观;历史.........
“三个代表”: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3-05-25
2001年1月10日,在与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同志座谈时,江泽民同志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在全党深入开展‘三个代表’的宣传教育,是新世纪开局之年全党工作的大事,也是宣传思想战线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努力把‘三个代表’......
简论博物馆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23-01-15
摘要:博物馆是社会重要的文化传播场所,是人类知识的储存机构。博物馆多元化发展之后,展示历史文物精品,宣传人类文明进步,提升国人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国文字博物......
论财产具有的社会性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存在的“财产”概念
发布时间:2023-06-09
共产主义之共,是何种意义之共?不论是在学界还是在群众中,该问题都颇受争议。总体来看,人们多是围绕财产的社会形式做出探讨的,也就是把共产主义财产权问题主要看作是私有财产存废、财产制度安排等问题。这种思路特别容易陷入死胡同,因为马克思既批判私有制,又不认同简单的公有制,这样,共产主义之共就相当于是在挑战人们的想象力了。我们认为,只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考察财产,才能理解共产主义之共的真正内涵,否则必.........
论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价值体现
发布时间:2022-11-23
【摘 要】 本文认为,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价值体现是:舆论监督价值、协调整合价值、主体教化价值和主流导向价值。 【关键词】 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价值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
怎样以唯物史观精选中华英杰(1)
发布时间:2013-12-18
一 惟我中华泱泱文明古国,五千多年来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赖兆亿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精勤创新,奋发图强。其间涌现了众多英雄豪杰,他们作出了特殊突出贡献,值得后人作为学习楷模。总结出中华英杰的独特作用与成功经验,这是当......
关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探析
发布时间:2023-05-06
" 论文关键词:唯物史观 出发点 现实的个人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这种既区别于唯心史观的绝对精神,又区别于费尔巴哈的自然的个人,他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个人,正是这样的人以及他们的活动,创造了人类......
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传播与理解
发布时间:2013-12-19
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传播与理解 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传播与理解 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传播与理解 来源 论文摘要: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传播和理解,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发展开始进入规范化阶段。他对马......
论唯物史观是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1)
发布时间:2022-11-27
摘要: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观使我们对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从天国降到人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一步揭示了人和社会的基础在于劳动。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存在的四重原初关系的提法,生产劳动对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合译模式在文化传播中的历史传承
发布时间:2023-02-05
摘要:在我国文化传播过程中,很多影响大的、质量高的译本都不是由一个独立译者完成的,而是由原语和目的语文化两层译者合作完成。这种合作形式为合译模式。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历史上的合译模式,旨在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药外译合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
发布时间:2013-12-18
【原文出处】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原刊地名】福州【原刊期号】200303【原刊页号】73~78【分 类 号】D2【分 类 名】中国共产党【复印期号】200309【 标 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 作 者】王家芳【作者简介】王......
关于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2-09-22
" [论文摘要]翻译不仅是翻译语言,更是翻译文化。翻译的目的是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而异化翻译则能忠实反映原语文化,有效地促进两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现从蒙汉翻译的角度来探讨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翻......
戏曲器乐在早期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2-08-28
摘要:中国动画早在20世纪60年代,曾跨越文革断层而两度辉煌,该时期的动画电影背景音乐大量采用传统的戏曲器乐,使得国产动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鲜明的民族特色,获得诸多国际电影节奖项,被国际上誉为“中国学派”。本文旨在分析......
明清时期传教士与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发布时间:2023-04-29
摘要: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研习中文、译介中国经典等文化活动,对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转换的目的和动机的影响,东西方两种文明和思想在交流过程中势必引起碰撞和冲突,这造成了明清时期传教士对中国语言和文化存在一定的误读,其混淆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文化内核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尽管如此,传教士的文化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关键词:传教士;明清时期.........
“三个代表”: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2-07-24
" 2000年2月21日至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说:“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论文化传播与文化历史传承
发布时间:2023-03-02
[摘 要]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在空间上横向发展,而文化传承是一种在时间上纵向发展,文化传播与文化传承相互影响。以现实的传统文化或传统技艺为例,探讨影响文化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因素。希冀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一些建议与对策......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促进作用
发布时间:2023-03-14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在逐步向世界接轨,在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资本主义社会的不良思想也逐渐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致使他们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如何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新的社......
思想论战视角下拉法格的唯物史观
发布时间:2023-02-12
摘要:拉法格是第二国际时期重要的马克思理论家,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通过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即从拉法格与其他理论家思想论战的角度窥探拉法格捍卫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经济因素”......
党建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2-08-03
【摘 要】党建是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企业的党建工作,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企业建设中的作用,把全体员工团结在党的......
论信息传播对社会危机的控制
发布时间:2023-04-07
" 论文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社会危机;政府 论文提要: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环境建构、媒介形象、传播惯势及公众认知惯势等方面,对社会危机信息传播既存在正功能,也存在负效应,政府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布危机信息必须进行策略性选......
法律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3-12-17
法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究竟占什么地位,起什么使用?我想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讨论:一、统治者心目中的法律;二、法律与人民生活;三、法律职业。 一、统治者心目中的法律 统治者心目中的法律指的是关于法律的概念......
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
发布时间:2022-09-23
意识形态是人们熟悉但又时常误解的词汇,有人认为意识形态就是社会偏见和权力灌输;有人对意识形态敬而远之,试图保持绝对中立;还有人认为意识形态建设是虚的,经济建设才是实的。我们认为,这些误解都源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偏离,本文首先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属性,然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原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的理想信念20世纪初,德国学者柯尔施提出了备受学术界关注的.........
如何以唯物史观看“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3-04-25
知识产权文化是当今我国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理念是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是适合我国当前知识产权发展的文化氛围。但这三条有关知识产权文化的基本理念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怎样萌芽并逐渐发展起来的?......
青史有待垦天荒——兼论社会文化史的崛起
发布时间:2014-01-17
社会文化史是个大而不确定的概念,在人说不一的情况下,我们选择这一课题,化费五年的时间,经过四个人的集体努力,写出这一著作,其目的是想用史实来说话,这比概念之争具体、详实,因而也就可能有一定的说服力。 ......
坚持唯物史观 贯彻群众路线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要〕 唯物史观是打开历史之谜的一把金钥匙,将贯彻群众路线置于唯物史观视域下进行深入考察可以发现:贯彻群众路线应坚持唯物史观,因为坚持唯物史观可以提升贯彻群众路线的境界,增强贯彻群众路线的效果,正视贯彻群众路线过程中......
文昌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和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27
文昌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和研究 文昌文化不仅在亚洲有着广泛的传播http://WWw.LWlm.cOM和影响,也通过不同的渠道远传欧洲和美洲,并且引起 西方学者的关注。 美国西海岸,是华人较多的地区。凡是华人聚居的地方,便可发现中华传统文化......
论中国传统手工艺在当今的传播应用
发布时间:2023-07-22
传统手工艺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指称。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环境下,主要是指利用传统手工形式生产的产品,它不仅不能用机器生产来代替,同时它的生产手工艺也较为复杂,是具有一定欣赏性的手工艺品。传统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
关于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传播与理解
发布时间:2022-07-24
" 论文摘要: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传播和理解,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发展开始进入规范化阶段。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比李大钊等人更为深刻、更为全面。他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和绍述,对中国人了解和掌握辩......
谈传统音乐中乐人与乐社的传播作用
发布时间:2017-02-06
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和人类社会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是人创造了世界,是人改变了世界。音乐同样是来自人类的创造。在中华民族漫长的音乐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乐人和孕育这批艺人的传统乐社,他们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与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
发布时间:2023-03-08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205【分 类 号】B1【分 类 名】哲学原理【复印期号】200302【 标 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 作 者】李德全/余其铨【作者简介】作者单位: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
浅析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3-06-22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传播渠道的日渐多样化,中国纪录片逐渐跨越了国内国际文化的重重桎梏,登上了世界的舞台,越来越多的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获得荣誉,得到世界的关注,由此,中国纪录片开始了跨文化传播的历程。文章以最......
关于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传播与理解
发布时间:2022-07-22
关于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传播与理解 关于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传播与理解 关于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传播与理解 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传播和理解,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发展开......
浅谈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传播与理解
发布时间:2023-03-16
广大朋友们,关于“浅谈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传播与理解”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在党的领导下开始由自发变为自觉。中......
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3-06-29
【摘 要】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通过社会工作的简介,进一步分析社会工作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救助;作用 一、社会工作背景 近年来,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
论包装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在普遍情况,消费者对某个品牌的认识基本上不外乎就是产品的属性、价格、声誉和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潜在文化。所谓的潜在文化着重体现在产品的名称和包装上。所以要想使一个企业的品牌形象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除了商品本身的属性、......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溯源
发布时间:2022-09-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如何发展和丰富其内容需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老子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精髓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一)富强即强大而富裕 物质......
对韩国电视剧在我国由“热”到“冷”的传播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2-07-28
摘要:作为韩流主力军的韩剧以浓重的东方文化底蕴,极具现代魅力的场景画面,俘虏了中国的电视受众。但是,从2006年开始,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韩流的热潮渐渐退去,韩流期也慢慢地转化为寒流期。因此,在文化产业迸发活力的今天,分析韩......
探讨《资本论》是唯物史观建构的必然理论环节
发布时间:2016-12-23
西方经济学对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力,《资本论》再一次被推到台前,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探究《资本论》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关联成为其中的关键理论问题之一。当我们讨论《资本论》的唯物史观性质时,总会遇到......
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
发布时间:2023-07-27
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在中國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孝被看作百行之先、为仁之本,它是支配中国古代社会几千余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已经深深地植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所谓的孝道,其实主要是指有关孝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与孝相关的社会活动的统称。可以说,传统孝道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领域、文化生活和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浅谈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发布时间:2022-11-16
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用算筹记数,有纵、横两种方式:表示一个多位数字时,采用十进位值制,各.........
论包装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
发布时间:2023-06-27
论包装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 论包装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 论包装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 文章 来 源 教育网 摘要:在普遍情况,消费者对某个品牌的认识基本上不外乎就是产品的属性、价格、声誉和产品给消费者带......
中国哲学史早期创立的得与失
发布时间:2023-03-02
中国哲学史早期创立的得与失 中国哲学史早期创立的得与失 中国哲学史早期创立的得与失 日本哲学家西周于1867年在其着《百一新论》中首先使用“哲学”一词。而“哲学”一词由日本输入中国,具体年代不详,大约在19世纪最初几......
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历史观要点“扼要的阐述”
发布时间:2023-02-24
一、马克思用四个基本范畴勾画出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
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的休闲观念
发布时间:2023-06-26
休闲生活是与每个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领域,当今,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每个人都在以各种方式从事着休闲活动,来娱乐身心。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来说,休闲不仅仅是指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的娱乐与放松,它其实是一种积......
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04
摘 要: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虽然很多思想和观念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被淘汰,在岁月的长河中失去了踪迹,但是文化,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洗去糟粕,留下精华,成为了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思想基础。作为一个中国人,......
论转型期中国社会价值观重塑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04
【摘 要】价值观重塑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迫切需要,对中国增强软实力、树立良好大国形象,公民实现自我提升和完善,中国社会平稳度过矛盾凸显期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关键词】转型期;社会价值观;重塑 一、价值观重塑是提升国家软实......
利用赣州市红色文化资源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中的传播实效
发布时间:2023-02-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国民或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循并自觉践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青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的最重要对象之一,赣州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中的宣传教育,必须结合赣州市实际情况,......
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的休闲观念
发布时间:2023-06-26
[摘 要]休闲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人类文化。从人类发展之初,中国的休闲就已经产生,逐渐地发展演变开来。文章通过中国古代、现代对休闲的认识,研究了中国人的休闲观念,并对中国休闲的一些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试论高校网球教学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5-08-13
摘 要:高校网球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能,还能从多个方面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使其满足社会的需求。网球运动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其对大学生社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上,网球运动能够培养学生正......
从社会演进观音乐的政治隐喻作用
发布时间:2023-03-13
内容提要 在中国历朝历代中,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都与其所生存的社会的政治紧密相连,“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太平之世的音乐让人听来快乐顺畅,国家危亡时期的音乐让人听来悲哀反思,说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基于孔子编辑思想观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3-05-14
[摘 要]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在我国历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同时,孔子也是一位著名的编辑家。本文主要针对孔子编辑思想观的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孔子思想观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 [关键词]孔子;编辑思想......
中国传播民俗在广告文案创作中的应用(1)
发布时间:2023-02-26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民俗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民俗是民族文化最直接的体现者,透过民俗我们可以最直接地发现一个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特征。中国传播民俗的这种特质恰恰可以被应用到广告文案创作中,使得广告文案更具有“中国......
胡适社会进化观刍议
发布时间:2022-12-12
[摘 要]胡适因深受进化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进化发展的社会历史观,但又因在美国留学多年和自身的社会地位,使其仅认可渐进这一种社会发展方式,从而导致了他反对革命的政治立场。 [关键词]进化;发展;渐进 一、“变与再生”――进......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传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3-05-23
摘要: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言文学重点包括文学史、语言学和文论。汉语言不仅能够维系中国的统一,而且能够传播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传统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支,在漫长的岁月中沉淀下来,成为华夏文明的一大代表。在这个过程中,汉语言文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言独特的韵味赋予了传统茶文化深刻的内涵,因为汉语言文学发挥它的作用,使得传统茶文化不断传播开来。在时代发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
发布时间:2023-02-10
[摘要] 国内外关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五大解读模式的关键区别,是源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体现出的建立在异化劳动概念基础上的异化史观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上的理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思想从不......
从社会文化理论到语言社会化理论
发布时间:2022-12-18
[摘要]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两个二语习得流派,前者着眼于社会心理的互动与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把语言、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学习看作三位一体的连续性过程。这两种理论流派相辅相成。反映了当下二语习得......
广告中中国社会文化特性和社会价值观观察
发布时间:2014-01-17
摘要 本文就广告中蕴涵的中国的社会文化特性和社会价值观,从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社会文化特性 核心价值观 广告受众 广告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广告属于社会,它的存在必定体现出一定的社......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功用
发布时间:2016-12-3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正是因为文化的传承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高中生正值青春年少之时,是我国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肩负着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因而,培养高中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这才......
人在历史中的主体作用:对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3-04-06
摘要:本文对中国和西方传统历史分期方法中的“人”进行了整理,指出其无法代表现实而全面的人类群体,无法真实地体现人的一般本质,在研究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方面存在缺失。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来......
论红色音乐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3-05-26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要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及社会作用。其中,红色音乐文化正是我国红色金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经历的革......
长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初探
发布时间:2022-10-31
[摘 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长征清算了教条主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树立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思想政治路线,发展了我党的群众路线,加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
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
发布时间:2022-12-17
" 所谓社会政策,是指以公正为理念依据,以解决社会问题、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为主要目的,以国家的立法和行政干预为主要途径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法令和条例的总称。 社会政策的具体......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
发布时间:2023-01-07
" 每当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价值观念的转换必然被提上日程。当代世界正处在一个价值大革命、价值观念大震荡的时代。就西方来说,早在19世纪,就有一位先知式的哲人尼采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本世纪60年代兴起而现在影响日盛的后现代......
早起的人 2013年12期
发布时间:2015-08-21
何谓早起,何谓晚起,真不好说。毛泽东习惯于夜间工作,午后起床;张之洞则是每日凌晨即开始工作,午饭后睡觉;大学问家南怀瑾先生,90多岁高龄时,每天晚上“送走客人后,处理内部外部事务,常常到凌晨。从午后到凌晨,每天至少十二......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传播机制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整合的过程,其文化本性要求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必须按照教育目的,同时遵循文化的规律,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化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1-09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化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国内研究现状以及教材中的体现,然后对现代化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了介绍,最后就现代化史观在高考考试中的体现做了案例分析。 关键词:现代化史观;高中历史教学;应用 一、......
论社会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6-18
摘 要:这些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众传播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而同时社会舆论也形成并逐渐设立了自己的力量。有了媒体,社会热门的问题能够快速地传递给公众。社会舆论就是公众对收到信息的一种反应。通过社会舆论可以评价大众......
从范畴层次解析唯物史观的逻辑理路
发布时间:2014-01-27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著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里程碑性的著作。哲学界以往的研究角度各异,阐述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最常见最普通的是将它视为唯物史观的充分完......
中国历史上唯一进入“二十四孝”的皇帝
发布时间:2023-06-28
中国历史上唯一进入“二十四孝”的皇帝 若说真正的孝,汉文帝刘恒可算是“孝”皇帝之冠。刘恒大孝之名并非空穴来风,他扎扎实实做了几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孝事。母有病亲奉汤药刘恒登基为帝后,生母薄氏卧病三年。刘恒不顾自己......
新闻传播对社会金融感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5-08-12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在信息化的今天,利用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来构建社会公众的金融感是最合理的选择。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新闻媒体也同样是一把“双刃剑”,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公众的金融意识尚浅,因此,新闻对公众金融意识的导向作......
社会惰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7-04
一、概念和意义 社会惰化是一种出现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它指的是在某一群体中,个人付出的努力要远小于个人单独行动时所付出的努力水平。关于社会惰化的定义有很多,侯玉波认为,社会惰化又称社会懈怠,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
浅谈进化论思想在推动国人世界观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3-02-15
广大朋友们,关于“浅谈进化论思想在推动国人世界观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进化论急速地涨涌于戊戌前后,主宰了直至五四前后的中国思想界,成为这......
社会史文化史的视角考察传统刺绣
发布时间:2016-08-31
刺绣历经数千年不衰折射出的是中国人对生命的关注和玉石文化的影子,下面是小编整理推荐的一篇探究刺绣材质的精神文化内涵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前言 近些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的带动下,传统手工艺的研究又成为了热......
唯物史观视野下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9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唯物史观视野下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路径研究”,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
唯物史观视野下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2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国企改革的定位与出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此,我们不妨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关系的界定来梳理国企改革的进程,以期发掘出其演进的逻辑路径和特点,获得一种关于生......
合唱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23-02-14
[摘要]合唱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吸引了大批的群众参加,尤其是中老年以及离退休职工热情参与,在社区、广场乃至家庭院落都能看见这些合唱爱好者的身影,这不但能够陶冶人们的艺术情操,还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西部崛起与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观(1)-传播学论文(1)
发布时间:2022-09-30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西部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西部地区崛起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并对如何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提出了大力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与开发,注重人力资源存量;重视用人机制创新,加强人才的引入......
从范畴层次解析唯物史观的逻辑理路
发布时间:2014-01-23
广大朋友们,关于“从范畴层次解析唯物史观的逻辑理路”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著的在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