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由《论语》分析孔子的观察之术

由《论语》分析孔子的观察之术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6 00:19:12
由《论语》分析孔子的观察之术
时间:2023-05-26 00:19:12     小编:常志明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孔子一生勤劳好学,熟读古代文献典籍,相传他曾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大约在而立之年就学有所成。他一边收徒讲学,一边从事政治活动。据说其弟子先后有三千多人,精通六艺并有成就者有七十二人,为儒家学派培养了大批人才,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也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评价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并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新的创造,他的启发诱导教学与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孔子的因材施教虽重点在教但着眼点必定在材上。如何区别不同人的才,观察就必不可少了。

观察,即是以视觉器官感受事物存在,经由感官而获得对外部事物的认识。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以此来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那孔子到底是怎么观察的?《为政篇》中有一则: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 哉?人焉 哉?意思是: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观察他是怎样去做的,考察他能安心干什么。那么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是孔子观察人物的基本原则。孔子认为观察事情评判人物必须防止随大流,反对人云亦云,而应做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篇》)。意思是:大家厌恶的,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欢的,也一定要去考察,防止感情的蒙蔽。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在观察人物方面他也坚持这个标准。他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篇》)。翻译是,人的过失,和他的品性有关,我们观察一个人所犯的过失,就知道这个人是不是仁了。

《公冶长篇》中说宰予白天睡觉。孔子生气地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意思是说,腐烂的木头是不可雕琢的,废土筑的墙是不可粉刷的,对于宰予么,还批评他什么呢?并且说:原先我对于人们,听了他们的话,就相信他们的行为,如今我对人们,听了他们的话,还要考察他们的行为。就从宰予开始,我改成这个方法。

在《先进》篇中,孔子再次论述了这一观点: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意思是人们总是赞许言论笃实的人,可是这种人真是君子吗?还是仅仅神色上庄重一点的人?对人物的品行不能光看论笃,要听其言观其行,然后再作判断。《先进篇》中闵子侍侧, 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意思是在孔子身边侍候,闵子骞显得正直而恭敬;子路是刚直的样子;冉有和子贡则是一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很高兴,却说:像仲由(字号子路)这样,怕不得好死。用扼要的一句话评判了常在身边几个弟子的性格和品德修养,后来的结果正如孔子所判言:仲由在卫国的一场内乱中凭勇力以寡敌众而被剁成肉泥。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随时注意观察了解学生。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他在《先进》中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莽撞。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张与子夏哪个好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易过头,子夏迟缓一些,办事跟不上。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好一些呢?孔子回答道:过了头与跟不上一样不好。孔子还能从学生的才能专长上分析,指出有的学生德行突出,有的学生长于辞令,有的学生擅长政事,有的学生熟悉古代文献。所以宋德评价: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由于孔子注意观察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来进行教学,所以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同样的问题,孔子对人的回答却不一样。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别的学生不理解孔子对同一问题却有两种回答,孔子解释说:冉求一向行动迟缓,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干;子路一向胆大好胜,所以我要他请示父兄,有意压压他。同样问孝,孔子的回答也不尽相同。如盂懿问孔子:怎么才算孝?孔子答:无违。意思是说,无论在父母生前死后,都要依照周礼的规定,不能僭越,这才算是孝。盂武伯问怎么才算孝。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要关心父母的健康情况,这是针对这位阔少爷不关心父母的冷暖疾病而说的。子游问孝,孔子认为子游对父母的生活还算注意照顾,于是就提出要加强对父母的恭敬,所以说:犬马皆能有养,有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孔子回答曰:色难。意思是说,仅知道代替父母做事,有酒食供给父母吃,还算不得孝,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态度要和悦亲切。孔子就是这样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善于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往往针对学生的个别实际情况说的,针对性很强。这些都体现了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由观察而得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能力。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他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是中上之人。大艺术家安格尔评论艺术时说过使艺术臻于完美,要靠人的观察力。同样,在正确判断谁是有识之士,谁具有平凡庸俗的见解时,也必须善于运用这种观察力。可见,观察力是十分重要的。

观察力的培养,首先是要接近大自然,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当然,我们所说的观察,在实施中与思考是相伴随的。只要经常细心留意观察,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就会有助于积累更多的经验,更好地认识世界。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要学会有计划、有次序地顺序查看;求同寻异找出其同类事物之间的异同,并分析之间的关系,其意义在于提高观察者的观察分析、思考、概括、归纳能力。

《季氏篇》中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译:过失):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译:隐瞒);未见颜色而言(译:不看对方脸色便轻率说话),谓之瞽(译:瞎子)。孔子注重观察、因材施教的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学仍具有启示作用。首先要深入学生,细心观察,了解教育对象,再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然后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育,使各尽其才,发挥开发人才的作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