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探究道家圣人人格的传承与发展

探究道家圣人人格的传承与发展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7:40:15
探究道家圣人人格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08-05 07:40:15     小编:罗光春

在道家的著作里,人们可以看到老庄等圣贤对他们的理想人格,即圣人人格作了精辟、系统的描述。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亘古以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做事先做人,修养好心性是第一位的,人格魅力高于一切,具有崇高人格的人会受到尊重,人格低下会受到人们的唾弃。道家、儒家、墨家等学派在重视人格上都是一致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追求经济利益,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实现人生价值是人们的价值取向。如何养成健全的人格,活得更有尊严,仍然是摆在人们面前的关系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大问题。因此,研究、阐释道家的理想人格,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予以创造性地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老庄道家认为,圣人是体悟大道之人,其人格也体现了道性,即清静无为,守柔处弱,见素抱朴,无私公正等等,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圣人无私公正

天道运行完全按照自身的规则周而复始,永不停息,不会因人们的意志而改变。圣人无私,是说圣人符合天道,清净无为,不居功,不占有,不主宰万物。老子说: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是无欲的,它繁育、生养、成就了万物,但是从来不求回报。圣人既然无私,所以,他不会与别人争夺名利。圣人之所以为伟大,是因为它不自以为大,清净无为,不居功,不占有是圣人最基本的品质,值得当代人认真汲取。人们如果能够以清净的心态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以不居功、不占有的态度为人处世,人类社会就会少一些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就能够实现长久的太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逐功利的时代更应该大力倡导这种难得的品德。圣人公正,是说圣人效法天道,为人们的生存发展创造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不会偏爱哪一个,也不会特意照顾哪一个。在这种公平、公正的环境里人们可以自由、尽兴地施展天赋,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力,这才是圣人对人们真正的大爱。因此,老子说: 圣人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 可 得 而 贵,不 可 得 而 贱。故 为 天 下贵。圣人无私公正的品质应该得到传承和发展。在当代,无私公正表现为超凡脱俗,超越了偏私、狭隘,独立特行,正义凛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党纪规章面前一视同仁,不惧威胁利诱,刚直不阿,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的正直品德; 对人民群众无论亲疏贵贱、贫富高低,自觉公平公正履行职能,秉公办事,依法行使权力的公仆意识; 路见不平能够仗义执言,遇到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害能够挺身而出的果敢行为; 恪守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保持高尚的情操,经得起任何考验的赤胆忠心。

二、圣人忧民爱民

应该指出的是,老庄道家极为重视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老子认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圣人就会自然而然地顺应人民的意愿,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庄子在宥》篇说: 卑而不因者,民也。圣人恃于民而不轻,百姓虽然地位卑微,但是不能不顺应,圣人依赖百姓而不轻视。《盗跖》篇告诫君王们: 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君王的所作所为不能违背百姓们的心愿与法度。庄子把古时候的君王视为圣明之君。认为,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 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道家对民本观的完整精辟表述当推《淮南子》。《修务训》说: 圣人者,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 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淮南子诠言训》指出: 为政之本,务在于安民; 安民之本,在于足用; 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这些论断充分表明了道家思想家们博大的民本情怀,也证实了他们思想理论的进步性,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喊出了人民群众的呼声,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极其宝贵的思想,道家忧民爱民的高尚情操具有永远不灭的价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积极性、创造性,甘做他们的孺子牛。领导干部要心怀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与人民群众紧紧地贴在一起,倾听他们的意见,回应他们的新期待。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判工作的最高标准。要放下架子,迈开步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把人民群众当作衣食父母,心怀敬畏,勤奋工作,以赤子之心报效人民。

三、圣人随和包容

道性似水,水柔和处下,利万物而不争。圣人处世的态度像水一样守柔处弱、和谐万物。老子描述了圣人的神态: 涣兮其若释;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融和可亲啊,像融化的冰块; 朴实敦厚啊,像未经雕琢的原木; 空豁开广啊,像深山的幽谷; 浑浊包容啊,像浑浊的大水。

庄子描述说,圣人心神安定,额头宽广恢弘,温暖似春天,情感如同四时运动一样自然,顺应事物的变化随隅而安。他性格坚定却不固执,胸怀博大而不浮华,他舒畅的模样好像非常高兴,他和蔼的样子令人可亲,德行宽厚令人归附,他的精神犹如辽阔的世界,高远超迈不可限量。圣人内不化是指,自然无为,尊道守德,不被外物挫伤心志。外化是挫去锐气,解除纷争,调和光芒,沾染上一些毛病使得自己在外表上与众人无异,这样可以避免大家的注目和各种打击。钱穆先生说,庄子之理想人生,乃一圆形,而中心空虚,无一物焉。故庄之言心主不藏,不藏则中空无物矣。庄子说: 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圣人与物相处而不伤害物,不伤害物的人,物也不去伤害他。只有无所伤害的人,才能与人相处交往。圣人对于万物,和乐共处。与人和睦相处能感化他人,如同父子相处相亲相宜一样。圣人与人与物和谐相处是出于天性。庄子称颂和谐( 随顺物化) 是他伟大人格的体现。和谐是人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融洽,它们相辅相成,互惠共生,是最理想的生存状态。圣人身心和谐是说他心境安泰,恬淡虚无,自然随和; 与他人和谐是能与他人快乐相处,和顺待人,如春风化雨感化别人; 与物和谐是爱护物,不伤残物。庄子讲出了和谐的本质,这是难能可贵的。这种思想穿越了时空、种族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障碍,成为人类精神文化遗产之瑰宝。人类发展到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学习、领悟老庄和谐思想的精髓。随和包容是人的善性的重要内涵,无论世事如何发展变化,这样的善性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是需要进一步拓展与完善的。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必定有宽阔的胸怀,只有如此才能广泛团结人,形成优势互补,凝聚巨大的合力。无论从事何种事业,人们都应该学会宽容,只有宽容,才能正确认识他人,发现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地进步。宽容是一种美德,心地狭隘会害人害己,危害人际和谐。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进步,应该学习、欣赏和赞美,不能嫉妒、拆台。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学会宽容就会路路畅通。

学会宽容也能够使自己心境高远,保持良好的心态。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我们要认真汲取、继承和发展老庄的和谐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端正心态,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首先,要做到心态平和。要踏踏实实谋事做事,不要寄希望于走捷径,立竿见影。板凳要坐十年冷,耐得住寂寞,以实干谋求事业发展,用刻苦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创造出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佳绩。不能见钱眼开,见利忘义,沦为金钱的奴隶。其次,要与人为善,推己及人。要以和顺的态度待人,用仁爱之心与别人交往。要以诚信为本,以真诚感人,以真情化人。其三,要爱护万物。要珍爱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要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生物,不要伤害动植物资源,这样才能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爱护其他生物也是爱护人类自己。不同的国家、民族都应该和睦相处,消除暴力和战争。这样全人类都能够互惠互荣,共同发展。

四、圣人戒满戒盈

老子认为,人们做事总是力求圆满,遇到名利都是趋之若鹜,不知适可而止,最终走向极端,招致祸患。他告诫人们说: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盈则溢,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事物会在发展变化中走向对立面。因此圣人不会走向极端,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东西。《尚书》说: 满招损,谦受益。《淮南子诠言训》认为,圣人常后而不先,常应而不唱。据此理解,圣人戒盈满应该有两层意思: 其一是要把握好度,凡事要适度,过度会适得其反; 其二是要破除自满,自满会招致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把握好度极为重要。一步之差,一念之想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令人悔之莫及。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就要在紧要关头把握好度,这是人类生存的一大法则。适度能使人心平气和,左右逢源,过度则往往使人走到绝境。历史上和当今的许多贪官们不正是由于过度贪婪而灭身的吗? 问题的关键是谋取利益的手段是否正当,如果是合法经营和勤劳致富自然是越富越好。

另一方面,自己富裕以后也应该帮助和带动那些尚未富裕的人共同致富,这样才能巩固富裕的成果,使整个社会和谐共处。适度的要义是,不极端,不偏执,不过头,持中道,遇事留有余地,量力而行,求得心神安泰,人际和谐。这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其积极合理的方面。当然,对国家、民族与社会有利的事要尽力而为。总之,一切还要归于道,按照规律办事,不强求,不妄为,不消沉。任何时候都要破除自满。自满、自大、骄傲是狂妄无知的表现。中国人历来都反对自满、自大、骄傲的行为。老庄反复劝导人们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自美,意思是相同的。骄傲自满容易使人头脑发昏,忘乎所以,往往会做出丧失理智的行为。骄傲自满也容易使人固执己见,听不进不同意见,做出错误的决定,这对于领导干部尤其是要注意防范的。骄傲自满还能够使人故步自封,不愿意学习进步,久而久之,落后于时代的要求。骄傲自满是人性的劣根性,对此应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谦虚谨慎是美德,在人类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等等都具有谦虚的品质。他们不耻下问,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积累了渊博的学识,培养了卓越的才干,获得了丰富的阅历,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戴,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从而名垂青史。总之,我们还是应该牢记毛泽东同志的名言: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五、圣人节俭清廉

大道至简。老子崇尚道的愚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保持质朴,减少私欲。因此,他主张圣人为腹不为目。声色犬马会使人贪欲纵生,精神萎靡,意志消沉,难以自拔,人生如行尸走肉。而简朴的生活能使人清心寡欲,充满朝气。所以,圣人只求填饱肚皮,不去追求耳目享受。庄子本人正是节俭美德的践行者。他说: 古之圣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古代的至人,借道于仁,寄居于义,游乐于逍遥的境地,生活在粗简的土地,立身于不施与的园圃。其精神穿越大山而没有阻碍,进入深渊而不沾湿,处于卑贱而不疲困,尽数给予别人而自己更加富有。节俭是老庄道家所遵奉的品质。老子把它上升为修养心性、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则。他的三宝之一就是俭。他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就是俭,它还有爱惜力量,积蓄力量的含义。只有啬才能及早担负起保护国家的责任,可以巩固根基,永世长存。

其实,节俭美德与清静无为、无私无欲等等人格是一致的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对个人、国家和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节俭就是未雨绸缪、思虑长远,为以后打算。富足不忘艰苦,平安不忘危难。不能只顾眼前,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要从长计议,精打细算,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人、国家和民族无后顾之忧,没有大的灾难。毛泽东也曾经告诫过全党: 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应该引起全体中华儿女的警醒。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时刻铭记节俭传统,身体力行节俭美德。如果领导者挥霍浪费,不仅仅浪费资源,还会起到消极的示范作用,毒化社会风气,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的确贻害无穷。在一定意义上说,道家人士也是圣人人格的忠实践行者。他们本人十分注重修养个人节操,为人清廉,能够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庄子是典型代表。他痛恨统治者的贪婪,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谢绝楚国相位,把惠施担任的魏国相称为腐鼠。他称赞鲍叔牙为人洁廉,善士也,并借瞀光之口说: 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可见他对廉洁人格的推崇。清廉是为政者的立身之本。为政者只有保持清廉品格与形象,才能充满正气,公正行使权力,为民谋事做事,才能有感召力和执行力,赢得人民大众的真心拥护。反之,只能害人、害己,危害国家和民族,被人民大众所抛弃。在灯红酒绿、充满诱惑的现实世界,要想做到清正廉洁并非易事。要守住底线,党纪国法的红线不能碰,人民利益的底线不能逾越,党的根本宗旨不能忘记。要防微杜渐,筑牢思想防线。要慎独、慎微、慎初,警钟长鸣,志向高远,情趣高雅。生活低标准,工作高标准,不要在享乐上互相攀比。

六、圣人博爱柔慈

圣人具有博爱之心。老子讲道: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圣人高于常人之处还在于能够施爱心于天下人,对于善人自不必说,对于不善的人也会以博爱之心去感化他,这样天下就没有被废弃的人。善于挽救使用万物,所以没有被遗弃的物。圣人既然有博爱之心,乐于助人也就在其中了。他说: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 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帮助别人,给予他人可能使自己在物质利益上有所损失,但是,他在付出的同时得到了众人的爱戴,自己的内心充实了,赢得了快乐和尊重。即所谓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乐于助人是应该大力倡导的。人类本来就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大家庭,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扶,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他人、社会而存在。互相帮助也是互惠双赢的事。再者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优良美德,应当世代相传。老子三宝中的第一个就是慈。慈就是善良、友爱。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孟讲仁爱,推己及人,与老子的慈,基本含义一致。善良、友爱是人类的善根,以仁爱立身,友善待人是人们自立于世的根本,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也是维系社会良性运转的要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需要发扬这样的善性。

七、圣人宽容谦下

大道运化万物,包容万物。老子说: 江海所以能 为 百 谷 王 者,以 其 善 下 之,故 能 为 百 谷王。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的总汇,是因为它善于处于百川的下游,具有无私的包容性,所以能成为百川的总汇。宽容是一种境界。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过: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胸襟宽阔的人心态平静,富于理性,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处理事情能够比较妥当。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识大体,顾大局,以事业为重,是每个领导者必修的基本功。否则就会劳神费力于权利之争,不可能凝心聚力谋发展。心胸狭隘是领导者最应忌讳的消极心理。心里容不下他人,特别是比自己能耐大的人,怎能成就大事? 领导干部要胸怀宽广,善于招揽优秀人才,尊重人,团结人,凝聚人心,这样才能汇聚成强大的队伍,促进事业发展。宽容的前提是遇事先考虑群众的利益,把事业放在首位,不能时时打自己的小算盘,考虑自己的利益和位子,而且是自觉自愿的,不是在做表面文章,不是为了摆出样子给人看。与宽容相联系的是谦下,也就是谦虚谨慎。谦虚谨慎能够使人兼听则明,审视自己的不足,客观地比较不同方案,做出正确的决定,从而有利于进步。领导干部更应该注意培养谦虚谨慎的素质。因为领导者的行为会影响一大批人,领导者一旦不严格要求自己,刚愎自用,脑袋发热,做出的决策容易发生失误,后果往往很严重。领导者谦虚谨慎也有利于广开言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增强发展的动力。有些领导者不能听到群众提意见,一闻逆耳之言就大发雷霆,这种人并不少见。其实这样的领导干部是最愚蠢的,是没有修养的表现,对事业不利。在政治文明建设日益推进的今天,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领导者尤其应该加强这方面的修养。领导者还要做到不推卸责任,勇于担当。敢担当需要有巨大的勇气,敢担当往往会赢得大家的尊重与信任。

八、圣人与时俱化

庄子认为,圣人与道一体,不固守陈规,因时而动,知权达变,顺势而为。他说: 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 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礼义法度也要因时而变。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不贵于相同,而贵在能使天下太平。因而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就像柤梨橘柚四种酸甜不同的果子,它们的味道不同但都很可口。所以,礼义法度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而变化。他讽刺孔子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到处碰壁,就是由于不能根据社会变化而调整自己的主张,固执地兜售不合时宜的那一套,就好像在陆地上行舟,劳而无功,自身还会有灾祸。因此,深明大义的人必能通达事理,明于应变,谨慎地对待进退去留,随时变迁而不执一。《淮南子氾论训》认为: 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 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人间训》还说: 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这些圣王明君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相应的政策,因而都建立了丰功伟业。而一些不知权变的人因循守旧,不知变革,结果身败国破,沦为历史的笑柄。它认为,企图以一世之度治天下的人就像刻舟求剑者一样固执可笑。政治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抛弃那些过时的礼义法度、政策措施,使新的政策举措更加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从根本上说是更加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圣人与时俱化的特质正是中国人民与时俱进、奋力探索、革弊更新精神的写照。由于历代中国人的不断改革探索,开辟了一条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康庄大道。社会发展无止境,改革没有完成时。我们要深刻认真总结人类历史上改革的经验教训,深入研究、揭示改革规律,使改革走上更加自觉、健康的道路。

道家著作里的圣人形象高大丰满,可亲可敬,其人格高尚,魅力无限。道家理想人格的历史价值就在于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永久的精神航标,给人们树立了行为和价值导向,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条件下迷失正确的方向,其中的某些方面已经融化为中华民族抹不去的基因,成为中国人的固有标志,永远流淌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应该结合时代的特点,顺应历史基本规律传承和发展道家的圣人人格。主持公道、秉公办事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最显著特征; 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也是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完善自身的前提条件;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仁爱友善是人自立于世的根本,是提升人格水准的起点; 宽容是一种境界,做事成事的条件;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是新时期人格的应有之义。传承和发展道家的圣人人格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培育当代人的健全人格,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进而升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焕发民族的生机与活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与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