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传统生生观

浅析传统生生观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9-11 04:15:17
浅析传统生生观
时间:2022-09-11 04:15:17     小编:罗光春

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精神,一言以概之: 生生。生生之道是中国传统的生存哲学、生命哲学、发展哲学,生生之德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支撑。由生生而乐生、好生、健生、永生、和生、创生、厚生,构成五千年不竭的中华最高生存智慧。

中国传统哲学以《易传》为核心,创建了特有的生生观或生生哲学,其逻辑为生生大道而生生大德。

( 一) 生生之谓易

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 在我的心目中,代表儒家道理的是生。这种形而上学本来就是讲宇宙之生的,所以说生生之谓易。梁先生把儒家核心思想概之为生,无疑抓住了儒家哲学纲要。代表儒家形而上学的《易》就是从宇宙天地本体的高度揭示了这一思想的,其集中表达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易传》夫易,广矣,大矣,以言天地之间,则备矣。易道至广至大,是天地之大道,而成天地之大德,是宇宙万物生生化化的根据。宇宙大道的终极使命和根本职责就是生生化化。孔子曰: 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在《易》其内容即为生或生生。如何理解天地之大德曰生?《子夏易传》释: 天设四时而寒暑生焉,地设刚柔而生长遂焉,此天地之德而厚其生也。王弼的《周易注》解为: 施生而不为,故能常生,故曰大德也。唐孔颖达在《周易注疏》中疏曰: 言天地之盛德在乎常生,故言曰生。以其常生万物,故云大德也。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在其《周易口义》中详解道: 夫天地之大德者,惟是阴阳二气上下相交,生成万物。周而复始,无有限极,故其德常大。若生之不常,运之有极,则所生之道不广也。总括上述注解,可见天地之大德曰生有三层义: 一是天地之生德指的是天地具有厚生好生的德性功用,生成促进万物生命是天地的本质功能; 二是天地生生大德之大在于常生,在于天地常生万物,无有极限,使天地呈现出生生化化的永恒过程; 三是导致天地具有常生大德的动因在于阴阳二气的相交相感、翕辟消长的永恒无穷的运变动化。而这也就是生生之谓易的根本。易道的大德功用在于能生生,也即天地万物的生生化化,而其根底在于易道内涵的阴阳辩证运行变化之道,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的生生只是宇宙阴阳之道的自然体现。所以王弼《周易注》中解生生之谓易为: 阴阳转移,以成化生。唐孔颖达疏为: 生生之谓易者,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胡瑗在《周义口义》中也说: 生生者,阴生阳,阳生阴也,是生生相续而不绝也。《汉上易传》进一步解为阳生阴,阴生阳,阳复生阴,阴复生阳,生生不穷如环无端。朱熹的《原本周易本义》也解为阴生阳,阳生阴,其变无穷。也就是说,在易道的阴阳相生转移的生生相续生生无穷的大化流行中,导致了万物恒生,带来了天地万物的生生化化。这一从阴阳之道体而及生生大德用的思想,始终成为历代儒家思想家的基本观念,至宋,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认为,阴阳大化,生生不已。天地阴阳之气之理,自然生生不穷。二程说: 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天之化育万物,生生不穷,各正其性命,乃无妄也。及至清,戴震在其《原善》中提出气化之于品物,可以一言尽也,生生之谓欤! 儒家从阴阳生生之本体易道引申出天地生生之德,实质上从体用一源的思维方式揭示了世界万物存在发展的终极性道理,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哲学特有的致思路线。

不仅儒家,道家也是如此。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种气以为和。大道氾兮,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衣养万物而不为主。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这里的本体之道,就是生生之道,其展开过程,就为一系列的生的过程,是阴阳生万物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具有逝远反的周行不殆的无穷过程。

( 二) 天地有大生广生

本体之道通过一阴一阳的永续变化,形成天地万物的生生化化,然而,在这一天地生生大德中,其生生作用又有相对的区别性,即天具有大生的功能,地具有广生的功能。在《易》,天地即乾坤,天地生生之德即大哉乾元的大生之德和至哉坤元的广生之德: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元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坤元,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坤阖辟之道、阴阳中和之道,是天地之根和玄牝之门,是宇宙万物生化不息的大纲或总则。天的大生之德,地的广生之德,以乾坤资始资生开辟宇宙万物的大化流行,在大化流行中,到处生机勃勃,到处发育创造,无限的生命运行流转,生生不息,绵绵不已,没有死寂,没有终结。所以,《汉上易传》( 卷八) : 乾大生也,坤广生也。乾坤合而成德,生物而已。故曰天地之德。胡瑗《周易口义》释乾的大生为: 能大生于万物也。释坤的广生为: 是以其生育之道至广而无限极也。

具体而言,天具有大生的品性,这一大生品性也为健的品性,所谓天行健。在天曰阴阳,天以阴阳之气化生万物,阴阳流转,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绵绵不息,循环往复,经久不衰,充分体现了强盛的生命活力。孔子有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荀子天论》中亦说: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而地具有广生的品性,广袤无垠的大地,以其宽厚的胸怀承载了万物,不论美丑高矮,无所嫌弃,无所偏爱,都能得到一样的扶植培养,一样的茁壮成长,这就是地坤具有的厚德载物的品性。坤卦《彖》言: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中庸》力颂的万物并育不相害,( 众) 道并行不相悖。《系辞上》的曲成万物而不遗,都是地的广生精神的传神写照。

而在天地的大生广生中,阴阳大化流行,宇宙万象更新,万事万物在生生化化中呈现一派活泼泼新灿灿生机,这就是生生而日新。所以《易传》进一步提出日新之谓盛德的命题,更加深刻地揭示生生的意义价值。什么是日新之谓盛德?《周易口义》释义道: 夫天地之道日往月来,阴极阳生,四时更变,寒暑相推,一日复一日,其德愈新,以至生成万物,日日而盛大。这就是说,天地之道而来的天地大生广生中,万物的生生化化不仅转化无穷、绵绵不已,而且呈现出日新月异、愈大愈广的盛景。

大生广生日新,正是宇宙天地的根本德性或精神,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之为生存哲学的本质。

( 三) 中和生生之道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而天地生生之德内源于阴阳中和之道。阴阳大化,万物生生,本于中和之道。何为中和? 《中庸》有着经典揭示: 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朱熹解道:中者,天地之所立也,故曰大本; 和者,化育之所以行也,故曰达道。这里,中和是天地万物生生化化的大本达道,是最高的本体大道,是根本的发展规律。中和者,空间结构上的不偏不倚,时序结构上的无过不及,其实质就是朱熹所说的恰好的道理,中和之道就是万事万物实现又好又快生成发展的根本规律。阴阳中和,而化成万物。阴阳中和辩证法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基本形态和核心精髓。《易传》的中心思想就是尚中尚和,其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构成的体系,始终坚持和追求的原则就是处中得中太和保和中和,它反复强调阴阳处于平衡协调中正不偏的关系中,事物才能获得最佳生成发展,才能吉亨贞,否则就会遭受挫折失败,就会悔吝凶。儒家外,老子也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 中) 气以为和。正是阴阳中和之冲万物才化生。庄子也说: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认为在阴阳交通成中和之气从而生成万物。如果阴阳偏倚失衡、过或不及,就不能化生万物。所以,宋思想家司马光概论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然变而通之,未始不由乎中和也。中和岂可须臾离哉! ⑨阴阳损之益之,不失中和以生成万物。夫中和之道崇深闳远,无所不周,无所不容,人从之者如鸟兽依林,去之者如鱼虾出水。其德大矣,致矣,无以尚矣。上焉治天下,下焉修一身,舍之莫之能矣。⑩正是阴阳中和之道造就了天地生生之德,使万物化化无穷。

显然,上述关于生生大道大德的思想也可成为生生世界观和生生发展观,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是传统生存哲学的根本。列宁曾经概括唯物辩证法有两大普遍原则: 一、发展原则; 二、统一原则。显然,天地生生,阴阳化化,生生之道,生生之德,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揭示宇宙世界万事万物生存发展一般规律的发展原则和统一原则。天地生生,阴阳化化,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天地万物无物不生,无时不化,处于普遍永恒统一的大化流行发育中。因此,传统生生观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世界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刻性和博厚性。

天地有生生大德,这是宇宙的大本达道,然而,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思维中,天地生生之德根本上还必须落实到人类的生生之德,为人类的生存方式提供文明范式,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生命精神,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中国传统哲学从来认为,人类认识天道地道根本上是为了确立人道。人们认识宇宙生生发展的总规律总规则,就是为了给现实中的人们提供一个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所。这也就是《易传文言》提出的中国哲学的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使命: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天地有生生之德,人也应该有生生之德,天人共行生生之德,共同促进天地万物的生生化化,共同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和谐有序的宇宙世界,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真谛。显然,生生之德就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千百年来,正是生生之德赋予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生生日新的精神和力量。

从天地生生之德落实为人类生生之德过程中,中国传统哲学成功打造了中华民族的七大生生之德,它们构成为传统生生哲学或生生观的精髓,即特有的生生精神。

( 一) 乐生精神

生生之德成为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中华民族以生生为自己的根本价值追求。天地大道是一周行不息、创造不已、生生相续的生命本体,它永远没有终结,没有死寂、虚无、毁灭。天地生生之德教人以生,不教人以死,这正是天地大德在生生后不连死死的真谛。《周易注疏》疏道: 生必有死,《易》主劝戒奖人为善,故云生,不云死也。显然,正是生生之德使中华民族始终充满对于生的向往和追求,乐生忘死成为基本的民族人生价值准则。《淮南子》有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妇人不孀,虹蜺不出,贼星不行,含德之所致也。孔子赞颜回: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都在不同层面昭告乐而忘忧、生而忘死的民族乐观向上心态。而古代精卫填海,刑天舞戚的神话故事不仅歌颂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也实际歌颂了一种生命不死的乐观主义精神。因此,明代思想家薛瑄指出生生中和之道是活法而不死,生生之德是不死的活法,它让人树立一种生的精神,摒弃一种死的悲伤。中华民族从来没有人类走向末日的悲观失望的世界观,从来不相信世界会毁灭或终结。它只相信世界会生生不息、绵绵日新,所以中华民族内心总是充满光明、光辉、希望和向往的。孟子云: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生生之谓大德,就是因为它赋予中华民族的生命和生活一种充实而光辉的品格,赋予一种活泼泼的生机和心灵。

( 二) 好生精神生

生之德成为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世界,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树立一种好生之德。这种好生之德就是要求人们学会和实践一种普遍的热爱生命、关怀生命、尊重生命、帮扶生命的情感和心志。司马光说: 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圣人赞之曰复见其天地之心乎?言天地虽一往一来,本以好生为心也。《紫岩易传》也解天地之生德为天地好生大德。人类必须学习天地生生之德,以好生为心,具有好生大德。人类树立和实行好生之德,就是要参赞天地之化育。对人和万物发挥长之、养之、育之、畜之的积极作用,热爱人类、热爱自然,切不可为了一己之私残害生命、荼毒生命、危害他人、牺牲万物。

显然,这样的好生之德本质上就是一种仁爱精神,戴震在其《原善》中就说: 天地之德可以一言尽也,仁而已矣。朱熹也说仁者,在天则盎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贯四端者也。朱熹的金华后学王柏更专著《好生录序》,阐明儒家仁学的好生本质。明王阳明也明确说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抨击佛教断灭种性,入于槁木死灰的无生观。好生之德就是一种对于人和万物的仁爱精神,这种好生仁爱精神为儒家道家墨家所共倡,它是一种生育生命、体贴生命、呵护生命、扶助生命的精神,在儒家就是厚德载物、民胞物与、仁民爱物的精神,在道家就是老子所倡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常善救人、常善救物和利而不害的精神; 在墨家就是欲其生而恶其死,欲其富而恶其贫必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的精神。毫无疑问,弘扬生生之德,追求好生仁爱,坚持利而不害,正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精神传统,无论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 三) 健生精神

《系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卦》:乾,健也。天有大生之德,以其阴阳生生化化无有穷尽,无有止歇,无有终结。因此,坚持天人合一,必然要求人类也要有天的那种健德,必须具有健生精神,必须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绵绵不已,正在于很好地秉承和坚持了这一自强不息、健生不止的精神。其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刑天舞戚形象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怕牺牲、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健生精神写照。其后典型无数,如大禹,其形劳天下,治水不止,而致腓无拔,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其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形象跃然纸上。所以,墨子倡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鼓励人人努力奋斗。其墨者门徒以裘褐为衣,以跂屐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为兼爱天下的理想艰苦劳作、日夜不休,充满了健生强生的精神。儒家更加倡导强哉矫的奋斗精神。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自强努力、不断奋斗的精神,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知老之将至的生命不息、追求不已的精神; 曾子的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坚定执着坚决弘毅的精神,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志向志气,都充分体现了儒家所大力提倡和追求的人生必须在德业、学业、事业上的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健生精神; 老子也倡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坚毅精神,提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原则操守。因此,儒墨道都力倡健生精神,反对一切懒惰散漫无所用心无所追求的人生态度。显然,这种自强不息、健生奋斗的精神,极大地推动和支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努力前行的步伐。

( 四) 永生精神

天地生生,出机入机,一息不停,无有穷已,永永无极,呈现生生相续、生生不绝的过程。在天地生生化化的永永无限进程中,如何对待每个人的生命位置和生存价值? 朱熹有言:而今而后,乃知浩浩大化之中,一家自有个安宅,正是自家安身立命、主宰知觉处。这就是说,在生生浩浩大化里,每个人都要寻找到自己的安宅,这是生生大化中一个有机的生的环节,每个人必须以自己符合生生之德的仁爱好德精神,成为人类生生大化进程中的积极合格参与者,这就是每个个体的人生价值所在。儒家倡导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和永生精神,即要求每个个体在社会群体的生生发展中,在为社会群体所立的功德中追求安放个体的生命价值。生生之德教人追求普遍的生生相续的生命价值,而不是孤立的断续的个体存在。只有将自我置身于这个生命的大系统及循环往复、生生化化的流行过程中,才是自我的生命与价值所在。我参赞天地万物的化育,虽然我死了,但在天地万物的生生化化中,在整个宇宙生命系统中,仍然有我的存在。同样,在民族国家中,个体的我所做的一切贡献,并不会自己死了就不存在了,而是依然存在在民族国家的生生不息的发展中,这就是个体的价值所在,这就是生生之德的永生意义。它不是如西方哲学那样,个体是原子,偶然被抛到世界上,是孤零零的存在。人所要持守的,就是积极投入到这生生化化的洪流中,努力参赞天地万物的化育,与天地生生合一,与万物化化并行,上下与天地同流,创造自己充实的生命光辉,实践自己的生生之德,使自己的生命体现出天地大德的光辉品格。

( 五) 创生精神

生生之德者,日新之德也。《系辞》谓日新之谓盛德,盛德即大德,日新即生生,所以也常称生生日新。张载解生生之谓易为生生犹言进进也。生生是进进,正表达了生生化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日新进化的过程。天地生生日新的客观本质就决定了人类的基本生存法则也必须是生生日新,也必然取日新之道、变通之道、损益之道,因时而变,趋时而新,与时俱进,从而不断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宋思想家胡瑗在《周易口义》释日新之谓盛德为: 夫天地之道日往月来,阴极阳生,四时通变,寒暑相推,一日复一日,其德愈新,以至生成万物,日日而盛大。圣人法此天地之道,增修其德,持循政教,适时之变,量时制宜,使其德日日盛大。这里,强调了中华民族积极效法天地日新之道,在实际的生活中,不断地依据天地四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坚持适时之变,量时制宜的态度,不断变革创新,使事业日日盛大。实际上,这一变通创新精神构成为《易传》的核心精神。《系辞》中充满了丰富的变通创新、唯变所适的思想观点,如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其变,遂成天地之久并且还具体地列举了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圣人通过一系列舟车屋宇等的伟大创造发明,解决一系列民生的实际困难,最终使民不倦。所以,清代易学大师惠栋说: 易道深矣! 一言以蔽之曰: 时中。时中者,依时而中,与时偕行,与时俱进,变通创新。人类在时中变通中,走向进一步的成功和发展,这叫亨行时中。可以说,正是《易传》生生之德塑造了中华民族生生日新、创造变通的生存精神,使中华民族虽几经周折,但总能以其自强不息又生生日新的精神,最终又生机勃勃生意盎然,获得新的发展进步,变得更加强盛伟大。

( 六) 和生精神

《易传》乾坤天地的大生广生精神具有的就是一种促进万物和谐生存发展的和生精神,即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品物咸亨,曲成万物。而《国语郑语》提出和实生物,提出了阴阳中和是万物生生化化的大本达道,人类要实现又好又快的生存发展,就必须认识和实践中和之道,这就是中庸或致中和。孔子论断: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中庸者,中和之为用也。孔子把实践运用中和之道视为至德,归为人类最高的生存智慧,实际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往后两千年生生不息的最高生存之道。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不走极端,体现了一种最高的理性精神。同时,中道又培育了中国人一种《中庸》歌颂的中立不倚、和而不流的强哉矫的特立刚强品格,培育出了中华民族善于依时而中、与时俱进的进取变通精神。和者,和而不同、多样并立、以他平他、和谐协调,体现了多样性统一的辩证规律,培育了中华民族万物并育不相害,( 众) 道并行不相悖的包容、开放、平等、自由的气质禀性。和而不流是思想和生之道,和而不同是人际和生之道,和合五教是家庭和生之道,和协万邦是国际和生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民兴焉,世界安焉。毫无疑问,在今天多元化的时代和世界中,存在着诸多的对抗和冲突,特别是在西方哲学文化鼓吹自恃、自傲、自张以及攻伐、征服、主宰世界的观念及行为下,加剧了人与人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人的身与心的冲突、文明之间的冲突、国家之间的冲突,如何有效化解这些冲突,从而实现和谐发展?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秉持的中庸之道、和生精神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光明大道,因为它本质上就是宇宙万物生存发展的大本达道,是人类的最高生存智慧。

( 七) 厚生精神

天地生生之德在于促进万物生生,而人类生生之德在于促进万民生生,这就是厚生精神,所谓天地之德而厚其生也。《尚书大禹谟》: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伦理原则和从政道德规范: 正养民之德,厚万民之生。生生之德在政治领域就化为厚生之政。什么是厚生? 厚生就是厚民之生,就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左传》成公十六年载楚国申叔时说: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节。襄公二十八年载齐国晏子云: 夫民生厚而利用,于是乎正德以幅之。南宋蔡沈《书经集传》厚生者,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之类,所以厚民之生也。生生之德要求统治者坚持以民为本,坚持以厚民之生为执政目标。实际上,最早的生生就是指万民生生,就是强调统治者的根本任务在于保证万民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尚书盘庚中》有: 汝万民乃不生生,往者生生! 今予将试以汝迁,永建乃家。《尚书盘庚下》: 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朕不肩好货! 敢恭生生。体现了商代明君的盘庚谋求万民生生的积极作为。以后,儒家孟子的仁政其实质就是生生厚民,表现为一系列爱民、保民、贵民、重民、活民、乐民的思想。而历史上夏桀所以灭亡,就在于灭德作威,以敷虐于尔万方百姓! 而秦朝横征暴敛,不施仁政,不能厚生,民生维艰,难以活命,结果群起造反而短命,故贾谊《过秦论》说: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他人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显然,使民生生,厚民之生,这是善政大德的本质和根本,而这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政治文化精髓。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是传统厚生精神的继承弘扬。

综上所述,从天地生生之德到中华生生之德,从宇宙天地精神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哲学不仅构建了自己特有的生存哲学,而且成功打造了推动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日新不已的精神家园和力量源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