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理性与深度浅谈

理性与深度浅谈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1 01:48:49
理性与深度浅谈
时间:2022-12-21 01:48:49     小编:顾青华

和西方大多数的文人一样,大卫休谟在其有生之年以多种身份出现,而在其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当中,先后著书近十部,共十几卷。此外,他还有五百多篇书信和众多的论述文流传至今。他被誉为苏格兰启蒙运动和西方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作为当时英国最著名文人之一,他与塞缪尔约翰逊棋逢对手,其著作在18世纪得到了最为广泛的阅读,并且传播到了欧洲大陆和美洲,获得了巨大的声望①。由于其著作涉及的主题面非常之广,休谟成为被研究得非常全面细致的近代人物之一。围绕着他的作品、思想发展及生活经历,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使休谟研究(Hume Studies,较为重要的领域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成为一个跨学科、跨地区的重要学术领域。

一 基本研究回顾

休谟于1739年出版了第一部著作《人性论》,但并未取得意料中的成功。1754至1762年,出版了六卷本《英国史》,为他赢得了丰厚的收入和极高的社会声望,后来一度以历史学家的身份为世人所知②。1776年,休谟逝世前几月,委托亚当斯密处理自己的全部手稿和信札,1779年出版《自然宗教对话录》。至此,休谟的著作几乎全部得到出版。最早对休谟哲学作出批判性考察的有弗兰西斯哈奇森、托马斯里德和詹姆斯贝蒂。贝蒂将休谟解释为虚无主义的怀疑论者,而里德则把休谟看成是一个至死追随笛卡尔式思想路径(wayof ideas)、具有怀疑主义的哲学家。两人都认为休谟哲学思想本身不具有积极性可供讲授③。相比之下,康德对休谟在哲学上取得的成绩评价更高,但也认为休谟哲学思想具有消极性。他公开承认是休谟将其从教条主义的睡梦中惊醒,使其在思辨哲学上找到了新的方向,并认为休谟正走在发现先验哲学或批判哲学原则的道路上,由此促使康德声称数学命题是分析性、先天综合判断①。在康德对休谟哲学作出回应之后,整个19世纪,休谟哲学著作都鲜有人关注,英文世界相关论著仅有17部。

从1776年休谟死后到20世纪初期的百余年间,休谟的六卷本《英国史》一共有超过175个版本,并有相当数量的书评和研究论著出现。詹姆斯费舍尔主编的两卷本《对休谟〈英国史〉的早期回应》文献集,上卷收录这一时期对《英国史》各卷的相关书评,下卷收录当时学者著作中与《英国史》有关的28篇论文及书评。学者的著作,例如辑录亚当斯密《国富论》第5篇内容,用以批判休谟支持国家赞助的宗教;吉尔伯特斯图尔特的《欧洲社会观》第二卷内容,批判休谟关于君主特权的托利观,还摘录了像约翰惠特克的《曼彻斯特史》(1773~1775)、威廉海莉的《论历史》书信集第二卷等内容。1764年5月,伏尔泰在《法国文学公报》(Gazette Litteraire)上对休谟《英国史》发表评论,称其作品具有哲学性、理性主义和世界主义,引起英国和欧洲大陆学者的强烈反响,可见其历史著作在当时的影响力。然而,托马斯杰弗逊则认为,休谟的《英国史》威胁并颠覆其新共和国中的宪政自由,是在传播普遍托利党人主义,因此禁止引入《英国史》完整版并严禁弗吉尼亚大学学生阅读该书。此外,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托马斯麦考莱的《英国史》等历史著作的相继出版,使休谟《英国史》的关注度不断下降。1849年之后,休谟的《英国史》及其史学贡献几乎为世人所遗忘。

进入20世纪,随着西方整体学术研究范围的扩大,休谟研究也得到了全面发展。罗兰豪尔编的《休谟学术五十年》②,第一部分评述了1900至1976年间的休谟学术研究发展状况,第二部分罗列了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休谟研究成果,不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都体现了70多年间对休谟研究的重视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尼古拉斯卡帕尔迪、詹姆斯金和多纳德利文斯顿三位学者所写的1980年代的休谟研究综述③一文,前两节详述了休谟哲学各个分支所取得的成果,第三节评述休谟宗教、社会和政治哲学以及历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正如文章的篇幅所示,休谟哲学是研究的中心,其他学科的研究尤其是历史类的研究成果则乏善可陈,整个80年代仅有三部有关历史的著作。从1976年至2011年间,罗兰豪尔、威廉E莫里斯和詹姆斯费舍尔三位学者编写了每一年度的休谟著作综述文章,这些文章几乎包含了当时欧洲大陆、北美地区的最新研究成果,不足之处是未能收录对亚洲地区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中国和日本学者的论著,但这也表明亚洲休谟研究力量之弱。关键问题在于没有达到世界水准的英文论文,导致无法与国际学者进行直接对话。这些回顾性著作和论文,直接展现了20世纪以来西方休谟研究之特点和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现代史学的扩展和实证史学在休谟研究领域的发展与应用,使休谟著作与思想重新进入学者研究范畴。更多的史料得到了进一步整理和更为严谨的校勘,新史料得到挖掘,对文本的解读也更为细致深入,这些都推动了休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休谟哲学思想得到全面解读。休谟很早就完成了哲学体系的构建,其后写就的《英国史》《政治经济学论文集》《宗教的自然史》等著作都与之有关。因此,哲学、历史学、宗教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在此基础上相互交融、互为印证、不断推陈出新,使休谟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对休谟哲学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为休谟研究的综合性提供了重要学术契机。近年来有学者从女性视角、休谟与后现代主义关系等角度对休谟思想进行解读④。而对其他领域论著的重新解读与研究,也使得休谟研究成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研究的重要环节,从而加深了对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整体认识。这些著作①当中,典型的有像威廉托德在1974年和克雷格泰勒与斯蒂芬巴克尔在2011年所编的同名论文集《休谟与启蒙运动》,前者是学者就与休谟相关的新阐释和新材料进行评述,是一本关于休谟专家欧内斯特莫斯纳的纪念文集;后者的内容更为丰富,将休谟从历史、哲学、美学等角度与启蒙运动的关联作阐述,从整体上审视休谟的启蒙思想。

最后,在西方学界(以英文世界为主),以爱丁堡大学和哥拉斯哥大学为研究中心,休谟研究逐步扩展到北美、澳大利亚等高校。在加拿大,以西安大略大学为主的研究群体逐渐崛起;在澳大利亚,则以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和弗林德斯大学为中心。英语研究传统的形成有利于新视角、新方法的引入,尤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史学的发展,对重新解读休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整理出版②和校勘、评注③等方面,英语世界的学者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国际性的休谟研究群体的共同努力之下,围绕着休谟的生平、论著、观念、思想演变、历史背景等方面,各类新成果层出不穷。这些成果从《休谟研究》每年所列出的休谟研究文献(The HumeLiterature)即可看出,这是自1977年以来世界范围内休谟研究新成果的重要总结,内容丰富、主题广泛。在20世纪的研究群体中,新一代学者在休谟研究中付出巨大努力,取得相当大的成果,其代表性人物有欧内斯特莫斯纳(Ernest Campbell Mossner)、邓肯福布斯(Duncan Forbes)、多纳德利文斯顿(Donald W.Livingston)、J.G.A.波考克(J.G.A.Pocock)等。他们先后推出一批经典力作,开启了休谟研究的新气象。1974年成立的休谟学会(Hume Society),至今已经有36个国家的430名正式会员,此外还有众多从事该研究的各类学者;1975年创办的专门研究休谟的学术期刊《休谟研究》,为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新平台;同时,每年举办的国际性休谟研究年会也促进了研究的交流与发展,使休谟研究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二 三条研究路径概述

周保巍曾在《走向文明休谟启蒙思想研究》中,从社会文化和经济、意识形态及知识三种解读和诠释模式,对休谟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徐志国在《休谟政治思想研究基于合作秩序理论视角的解读》中,以休谟政治哲学研究、公民美德与商业社会、美国立宪思想渊源等角度作为解读模式。本文所关注的是作为思想史的休谟研究。而就思想史的范畴而言,西方学者对休谟研究大致可被归纳为三条路径或理路。

1.传记的路径

此类研究既包括传记,也包括其他一些部分具有传记性质的作品。它们通常以休谟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侧重于讨论他的生活与思想之间的关系。欧内斯特莫斯纳的《大卫休谟的一生》④,是一部力求展现外在历史事件与内部思想发展之间重要关联的休谟传记名著。作者引用当时未发表的手稿和旧期刊中找到的原始材料,详细生动地描述了休谟经历丰富、思想丰满的一生;学界一致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为丰富、细节描写最为细致、人物刻画最为深刻的休谟传记,是休谟传记的标准版,对后来传记书写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①。本书叙述了五个阶段的休谟,以文科生人性观察者文人领袖世界公民及苏格兰的圣大卫为主题,尤以第三、第四部分为中心,书写了建构完整自身哲学体系的休谟,在历史学、宗教以及作为外交官和文人等身份的自如转换和在当时英法世界的巨大影响力。作者在描述休谟一生时,难免会有个人主观的偏好,因此不可避免会有不符合史实的可能,如休谟在巴黎出使时的生活状况如何?与卢梭的恩怨始末描述不够令人满意。安东尼昆顿的《休谟》②则是将休谟及其思想从历史的维度进行考察,用叙事的方式简要勾勒出休谟的思想历程。罗德里克格雷厄姆的《伟大的异教徒:大卫休谟的一生》③是较新的一部全景力作,它在莫斯纳传记的基础上,订正原传记存在的错误,添加了更多晚近的研究成果,包括《休谟研究》中的最新成果以及关于苏格兰启蒙和苏格兰社会变迁的最新研究,还补充了更多休谟早期的材料,更加清晰地理清休谟早期思想对后来人生的重要影响④。作者在书中用更多篇幅讲述年轻时休谟所受的教育和思想的转变,对其家庭状况进行更为细致的考察;与一些学者不同,格雷厄姆认为不能对休谟自传《我的生活》依赖过重,不认为它是研究休谟的好索引,因为它太过简略,忽视了休谟一生中许多重要的时刻。书中纠正了莫斯纳对历史写作时间的看法,认为不应早于18世纪50年代。该书在整体内容丰富性上不如莫斯纳的作品,忽略了休谟与达朗贝尔的交往,对休谟本人性格的刻画不够全面,仅有好人大卫的形象,不足以表现有着丰富经历、性格复杂的休谟。克里斯托弗J贝瑞所作《休谟》是重要保守派和自由主义者思想史系列的重要成果,书中以引人注目的相对容易理解的阐释方式来表现休谟的人生历程与思想变化,试图表明人性统一性理论是休谟研究的中心,以此展开介绍经典的休谟主义者论题,意在论证休谟是一位原创性的思想家,而他的思想可被理解为是保守主义、自由意志论和自由主义的结合⑤。

有些研究致力于从某一特定的视角来展现休谟的人生和思想,如约翰布顿的《休谟的生活与通信》⑥,从书信角度来考察休谟的生活交往。吉尔德勒兹的《休谟》,从强调人类理性的有限性来研究休谟作为思想家的历史性一面⑦。尼古拉斯菲利普森的《休谟:作为历史学家的哲学家》⑧,侧重从历史学角度看待休谟哲学思想的发展。本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传记著作,作者用很小篇幅讲述休谟的生活与书信生涯,更多内容讲述其历史学的写作和思想的呈现,是目前为止不多见的篇幅小、但内容意义重大的休谟研究著作,可算作休谟研究的大家小书。大卫埃德蒙兹和约翰艾丁诺所著《卢梭与休谟他们时代的恩怨》⑨,则是从休谟与卢梭的交往来反映成名后休谟的生活与思想变迁过程,将历史上休谟与卢梭由互相欣赏,再到相互交恶的过程做了清晰描绘,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两位天才的独特性格,以及两者所表现出的截然迥异的政治思想倾向,是第一部详细描述休卢问题来龙去脉的休谟传记。

2.哲学的路径

自康德对休谟哲学进行评价之后,一直到20世纪初休谟哲学才得到学界的重新审视与探讨。这一路径的研究则是侧重于对《人性论》《人类理智研究》《道德原理研究》等著作中所体现出的因果关系问题、灵魂与知识论、归纳论、自然主义、功利主义、神迹论、人格同一性、道德与正义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等重要哲学论题的分析,或是致力于解读、分析休谟哲学与古典哲学的思想关联。

C.W.亨德尔在肯普史密斯指导下完成休谟研究的博士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大卫休谟的哲学研究》①,是最早一部对休谟哲学进行总体研究的专著。此后,B.M.莱因的《休谟》②和J.莱尔德的《休谟人性论哲学研究》③,借鉴英文、法文和拉丁文资料,通过人性论角度细致地探讨相关历史,建构休谟哲学,力求解释休谟人的科学的观点及如何将此运用于人类理智论、同情观念、社会责任、经济行为等方面的解释。肯普史密斯在1941年出版了研究休谟哲学的经典著作《休谟哲学研究》④,它基于大量的文本材料,相对明确地提出休谟原则的观点,是休谟哲学研究的奠基之作。作者认为休谟哲学研究的动机和兴趣体现在他的伦理学著述当中,而不是以《人性论》的第一部分为中心;从休谟整体思想来看,要把《人性论》看成是作者同情观而非理性观念表达的一篇绪言,如此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休谟哲学。J.A.帕斯摩尔的《休谟的意图》⑤,是要解开休谟哲学中的重要主题,以此向我们揭示休谟哲学的真正意图。相比早期著作的简要评论,作者细细爬梳文本,企图通过特定的、批判式的学术研究来阐发哲学论点,为此类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该书出版与之后,帕斯摩尔发表的哲学与历史之间关系的论文和著作,也正迎合了当时西方思想史界发生的重要变化⑥后现代史学的兴起与发展⑦。

A.波特温尼克在《伦理、政治及认识论:休谟思想统一性研究》⑧一书中,强调休谟哲学所能达到的最大范畴需从休谟哲学的最初动因中考察。他认为休谟在处理伦理观、认识论和政治理论等哲学问题时常持有一种辩护者的范式,由此,休谟找到了包括内在组成动因在内的令人满意的辩护模式。波氏的见解可使我们反驳此前对休谟怀疑论的回应。多纳德W利文斯顿的《公共生活中的休谟哲学》⑨是又一部休谟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作者将休谟著作看成一个整体,以此强调休谟在对人类思想进程考察中历史叙述的重要意义。利文斯顿认为,从历史角度何以能更好地理解认识论本身,这一做法的结果就是,休谟会被看作是严肃的历史主义哲学家和世俗哲学保守主义创造者。历史也因此成为休谟知识论的主要范式之一。公共生活中包含许多确切的准则,而哲学家的职责就是阐释这些准则,揭示其背后的学理和发展脉络。1990年以来,休谟哲学研究呈现多样化、具体化研究趋势,即更多从休谟的单部著作如《人性论》《人类理智研究》等或具体哲学观点如怀疑论、神迹论、因果关系等角度入手,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探讨其哲学思想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及与休谟总体思想的关联。第二个明显的趋势是,西方各个高校休谟研究的博士论文瑏瑠明显增加,内容涉及休谟哲学思想的各个方面,这表明有更多的年轻学者加入休谟研究队伍,为该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第三个趋势是,在国际学术交流更为频繁的前提下,通过特定的学术会议,出版学者的研究论文集以及出版与此相关的系列研究丛书,将休谟的思想向更为广泛的领域传播。

唐伽勒特所著《休谟哲学中的认知与承诺》①,对于学界一直以来所认为的休谟在进行写作时过于随意与互相矛盾的现象提出质疑,作者从文本出发,深入分析休谟哲学的相关著作,以《人性论》为核心分析对象,提出新式而有效的论据,证明休谟哲学具有内部一致性,把休谟看作是一位杰出的认知心理学家②,这使学界对休谟的某些误解得以澄清。大卫阿佩鲍姆的《休谟的视野》一书③提出,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的理性信仰到底为何物?休谟的答案是怀疑论。这也正是休谟哲学对西方现代哲学中必然性的挑战与深刻的变革。而这一激进思想给怀疑论带来的观察意识抑制了那些超越实际经验的倾向。作者通过摘录和引用休谟关于怀疑论、因果关系、人格同一性等观点,细致分析文本,进一步肯定其哲学思想的贡献。罗伯特福格林所著《休谟怀疑论危机》④一书,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分析休谟在《人性论》中引用经验论来论证道德哲学的方式,呈现不同的哲学论证模式;而休谟危机的出现,则是休谟本身体悟到他自身所意识到的人类思维活动与个人的思维活动具有同一性和紧密联结性。通过对《人性论》和《人类理智研究》两著作的研究,理清怀疑论与自然论的关系;同时,作者还平衡了两种论点的关系,即引入皮浪怀疑论至人类日常信仰当中,从而使休谟自身的理论危机得到化解。

休谟哲学研究的论文多、涉及广,具体可参考上文所提到的文献索引。而单篇论文一般针对某个特定的主题进行论述,并在各类主要哲学期刊中发表,使休谟哲学研究得到深入发展。然而,尽管论著很多很杂,为更好表现休谟哲学的丰富主题与丰硕成果,组织编写论文选集或系列丛书也显得非常有必要,这也是上文提到的休谟研究重要趋势之一。此类著作早期有像亚历山大斯森斯柯的《人类理智:休谟哲学研究》⑤、多纳德利文斯顿的《重估休谟》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卫诺顿等编了《剑桥休谟导读》和《麦吉尔休谟研究》⑦,两者内容相仿,但以前者的影响力为大,所起的指导性作用更强。该书内容丰富,包含了休谟学说各个方面的内容,如休谟的心性科学论与机械论、怀疑论、道德心理学、史学及宗教等。内容虽然不够深刻,但足以体现休谟思想的博大。但要论对休谟哲学研究的介绍,迄今最为全面的丛书是斯坦利特维曼主编的六卷本《大卫休谟:批判性评估》⑧,仅篇幅就超过2000页,包括认识论、因果论、怀疑论、存在论、伦理学等18个专题的近200篇论文,力求展现休谟研究的最新成果,以表现休谟哲学思想的博大与庞杂及其对现代学术的巨大影响力。这一工作的完成,不仅得益于现代发达的传播和出版技术,也得益于休谟思想的多样性和强大生命力。肯尼斯美林编《休谟哲学辞典》⑨,是迄今唯一的休谟辞典。书中不仅包含了休谟的生活及其生存年代的详细解释,还全面概述了休谟的哲学原则。该辞典按时间顺序编排,包含了休谟年表、导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