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我国股市“新闻效应”存在性的实证分析

我国股市“新闻效应”存在性的实证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6-08-12 11:50:27
我国股市“新闻效应”存在性的实证分析
时间:2016-08-12 11:50:27     小编:沈红

1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的专家和学者都对金融市场上发布的各种信息引发的股票的价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媒体效应。饶育蕾(2010)等分析了股票涨幅排行榜这对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的影响。张雅慧(2011)等以富豪榜上榜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对事件期前后的股票交易量和收益进行探究。陈晓、陈淑燕(2001)检验了超常交易量与年报信息的相关关系。张庆翠(2003)利用事件研究法,检验交易量与年报盈余信息的相关关系。刘百芳,张秋莲(2006)检验了股票交易对预亏公告信息反应,发现存在超常交易量。

借鉴已有文献,本文从交易量的角度,以国家统计局2007-2012年发布的月度经济统计信息作为事件进行研究,检验我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新闻效应以及在信息发布日的股票交易量是否存在周历效应,进而分析我国股票市场上的大部分交易者对统计局发布的月度经济信息关注程度。

2数据选取与数据来源

为了研究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整体对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月度经济信息的关注程度,本文选用2007-2012年每个交易日的上证交易量。(由于沪、深股票市场的联动性很强,我们仅选取上证交易量)。

信息发布时间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上证交易量的数据来源于新浪财经网站。关于信息发布时间,本文选取2007-2012年国家统计局月度经济统计信息发布时间。主要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报告发布时间、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月度报告发布时间、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月度报告发布时间、固定资产投资月度报告发布时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报告发布时间以及工业经济效益月度报告发布时间。

由于统计报表制度限制的原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报告和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月度报告每年2-12月公布(各收集样本66个);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月度报告、固定资产投资月度报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报告每年3-12月公布(各收集样本60个),工业经济效益月度报告在2010年前(不包括2010年)在每年3,6,9,12月公布,而2010年后在2-12月逐月公布,收集样本42个,全文共收集354个信息发布日。

3研究设计

交易量一般用成交量或换手量来衡量,本文借鉴Barber和Odeon(2008)的做法,用事件期内较基期的成交量变动衡量异常交易量。

以事件前一月(计20个交易日)的日平均交易量作为基准,异常交易量以当日交易量超出基准交易量的百分比来衡量。本文计算事件公布当天及前后5d上证交易量的异常变化量,看是否存在异常现象。

由于信息公布的时间由国家统计局决定,受到统计报表制度的限制,因此月度经济报告发布时间的分布不具有什么典型的规律性,我们在考虑异常交易量是否为零时用到非参数统计检验(原假设为异常交易量为零)。

4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本文利用非参数检验Wilcox双边检验得到了时间期内每日的P值,通过P值可以看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报告、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报告发布当天及前后一星期大盘交易量不存在异常变化;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月度报告、固定资产投资月度报告发布当天,大盘交易量存在异常变化,发信息布前后一星期交易量不存在异常变化;工业经济效益月度报告发布当天,大盘交易量不存在异常变化,信息发布前一天、发布后的两天大盘交易量存在异常变化(显著性水平分别为10%和5%)。

5结论与建议

根据选取的样本和公布的六项信息,得到以下结论:

①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月度报告和固定资产投资月度报告公布的当天异常交易量存在,且为负数,这说明在信息发布时大部分投资者给予了关注,并且出于某些原因没有像基期一样做出买卖的行为,这可能是保守主义或是隔离效应的体现,即人们需要先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判断,而不会急于接受新信息。

②工业经济效益月度报告发布的前一天和发布后的第二天出现的异常交易量显著为负,证明人们对这项信息也给予了关注,信息公布的前一天交易量明显低于基期说明人们在等待新信息的发布,而信息发布后的第二天异常交易量为负是对发布的新信息的市场反应,这种滞后性也许与个体的保守主义和隔离效应有关。

③其他三项报告不能拒绝原假设异常交易量为零,这不能说明交易者对之没有关注,只能说明在交易量上没有表现出人们的关注。

④我们发现出现异常交易量的信息带有明显的行业性,这说明这类信息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