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责任感教育

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责任感教育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12 01:15:17
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责任感教育
时间:2022-11-12 01:15:17     小编:

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为高校社会责任感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价值认同危机。新媒体为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信息,同时挑战传统社会责任感教育及教学模式,为部分大学生宣泄情绪提供了平台。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探究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探讨变得迫在眉睫。

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新媒体信息中的多元价值、多元思潮与腐朽落后的糟粕文化鱼龙混杂,大学生往往对这些信息缺乏辨别能力,从而是非不分,兼收并蓄,最后陷入无所适从的迷茫之中。这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帮助他们掌握和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在多元价值观中找准自己的人生航向,认识自己应担当的社会责任,理解践行社会责任,并做出正确地选择,实现全面发展。高校要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过程中科学深入地把握新媒体传播形态和传播规律,有效占领新媒体阵地,使德育工作尽可能实现对全校学生有效覆盖和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建设主题网站、开通微博、微信等和学生进行点对点或点对面的沟通和讨论。这种以新媒体为平台的交流方式会使社会责任感教育更具亲和力、互动性和平民化,也更容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而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创新社会责任感教育模式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成效关键在于学生个人主体性的发挥。新媒体下大学生主体性社会责任感教育模式的创新,需要结合当前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及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的规律和特点,将新媒体下高校主体性社会责任感教育模式和传统规范化模式进行有机融合。通过新媒体交流平台,给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入新的活力,充分调动和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自主自觉性,培养和引导他们非异化的主体性。创设健康和谐的新媒体环境,让社会责任感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个性发展,凸现网络德育中真正的人本终极关怀,使大学生自觉地将责任伦理变为个体的内在品质和追求,明确自己的社会需要和社会责任,进而外化为行动,成为真正社会责任感教育主体。实现新媒体下大学生主体“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完善新媒体健康话语引导策略

沉浸在新媒体的自由开放、虚拟交流世界的大学生,必须对其网络语言进行积极引导,并着力构建健康话语引导机制。新媒体下的高校话语引导策略,要使高校社会责任感教育引领正确舆论导向、促使社会主义共同价值体系形成,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交流中传播携带正能量的话语或语段,以此构建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网络文化形态。为此,高校社会责任感教育中要首先改变以往教师的话语权威,使教师话语植根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老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教师主动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将社会责任感的理念、观点与大学生熟悉喜爱的图形、文字、声音、动画等融为一体,为大学生提供“点对点”和个体性的话语传播服务,使得社会责任感教育话语内容更具契合性和实效性。对于不健康网络用语,高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通过建立语言督察机构,形成体现约束与激励、监督与监管、对话与民主齐驱的网络教育规范与制度,增强大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及时掌握新媒体发展动态,抵制不健康用语的传播与扩散,从而净化语言环境,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文化。

构建联动教育机制

社会责任感教育要完成自己的任务,仅仅依靠高校德育是很难的,而是应该让家庭、社会来共同承担相应的任务与责任,构建社会责任感教育“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使得信息可以在任何人群之间进行广泛传播,为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信息传播以及各类主体的广泛参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高校德育工作者通过建立家长电子信箱、留言板、微博、论坛、QQ 群等平台,方便家长获取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等各项信息,并随时可与相关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和咨询。除了家庭教育,社区服务是当前培养大学生形成公共服务意识,提高责任能力的重要方式。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等都能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素养和实现个人社会价值。但是所有这些都需要社会、社区和和公共服务机构的协作与支持。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和辅助系统,才能为大学生迈入社会,践行个人社会责任搭建心理和实践的平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