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杨向群:致力于马尔可夫过程论研究

杨向群:致力于马尔可夫过程论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1 00:01:36
杨向群:致力于马尔可夫过程论研究
时间:2023-03-11 00:01:36     小编:

数学星空,群星璀灿,其中有一颗十分耀眼夺目。这颗星就是湘籍数学家杨向群。他对国际上概率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又困难的问题――马尔可夫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大部分高校连概率论课程都开不出的时候,杨向群已深研马尔可夫过程并发表论文,而且多篇论文被美国数学学会译成英文在美国发表。60年代至今,杨向群一直活跃在马氏过程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教学上。他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5本,先后获得全国和湖南省科技大会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等4个二等奖和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杨向群的业绩受到党和政府的尊重、学界的推崇。他先后被推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

七、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数学学科评审组成员、湖南数学学会副理事长等。

步入了浩瀚的知识殿堂

1956年参加高考,杨向群以优异成绩考取全国重点大学南开大学,攻读数学专业。这所学校曾是周恩来、邓颖超的母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而且师资力量很强,学习环境好。当时,南开大学有许多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如吴大任、胡国定、邓汉英、周学光,以及刚从苏联莫斯科大学攻读概率论,学成回国的王梓坤博士等。王梓坤讲授概率论出神入化,深深地吸引了杨向群,并培养了他后来对整个数学的热爱和执著。1961年,他由本科毕业直升该校数学系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研究生,在导师王梓坤的指导下,从事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从此奠定了他终身从事概率论研究的人生道路。

王梓坤是与陈景润齐名的数学家。他是第一个将马尔可夫过程引入我国,并进行系统研究的人,后来他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他为青年教师和本科生开设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课程,培养、造就了概率论的教学和科研队伍。杨向群在这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和这位名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如鱼得水。他逐步掌握了科学理论研究思维方式,并善于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体系中抓出主要问题。

杨向群思路开阔,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从1964年开始,他的《一类生灭过程》《关于生灭过程构造论的注记》《柯氏向后微分方程的边界条件》《可列马氏过程的积分型泛函和双边生灭过程的边界性质》《生灭过程的性质》《双边生灭过程》等6篇论文相继在《数学学报》《数学进展》《南开大学学报》上发表,并被美国数学学会译成英文收录在美国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论文选集》中。这些论文的发表和收录,让他在数学领域里引起了同行们的瞩目。当时湖南一位年轻的大学教师读了这些论文后,很受教育和启发,多次向杨向群求教并索取相关资料,若干年后,他也成了研究马尔可夫过程的著名学者。

下放仍坚持研究概率论

1965年,杨向群在南开大学研究生毕业,分配到江西师范学院任教,旋即被派往农村搞“四清”工作。

1968年11月,由于“文革”的原因,江西师范学院的教师被下放农村,杨向群来到江西省贵溪县志光公社横田大队插队落户。当时他还未成家,单身一人,便与同时下放到这里的10多名十五六岁的知识青年组成新家。这群孩子名为知识青年,实际上连初中生的水平都没有。他们是“文革”初期的红卫兵,只会冲冲闯闯,打打杀杀,既没有劳动技能,更没有劳动习惯。杨向群成了“孩子王”,每天带领他们下地干活,推独轮车送肥,出完集体工后,再带着他们回来种菜、做饭。这群在城市中长大、娇生惯养的孩子吃不消,闹情绪。杨向群一到公社开会或外出办事,他们就闹事闯祸。杨向群考虑到实际情况,与公社、大队干部研究,将他们转到养猪场种菜、喂猪。养猪场有专人做饭、烧茶水,干活单纯,也便于管理。杨向群想,现在这段时间对这群孩子来说,应该是学文化长知识的最好时期,如果耽误,实在可惜。于是他利用农闲,组织他们进行学习。

身体瘦弱的杨向群在插队落户的4年多时间里,自己要带头干农活,还要带领跳皮王干好农活,安排他们的生活。后来转到横田大队猪场后,他不但要和这群知青一道去喂猪、种饲料,还要去杀猪卖肉。高等学府培养的出类拔萃的人才干这种体力重活,实在是对人才的摧残。横田大队的干部、社员都很同情杨向群,有个老农对他说:“你在这里受的苦太多了,忍受一下吧,不看重知识分子,不要文化,这种世道不会长久,有一天,会有人把你请出去的。”

杨向群坚信以后党和国家-定会把科学研究工作重新提到日程上来,他感到时间紧迫。他想,现在不抓紧时间搞科研,等到日后要成果又拿不出来,那不很尴尬吗?因此,尽管白天劳动强度大,但到了晚上他就抓紧时间研究概率论。夜深人静,人们熟睡之际,正是他思维活跃之时。他利用回南昌拿换洗衣被什物的机会,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密切注视国际上对概率论研究的动向。在这段时间,他对“构造论里的样本轨道的极限过渡法”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寿命为无限的生灭过程的构造,用两种不同的办法来处理两种不同的情况。这些研究为他日后撰写论文,做好了思想和资料上的准备工作。这在当时是要冒很大风险的,轻则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重则会当作对抗“五七”指示加以批斗。好在他掩饰得很好,晚上挑灯夜战,白天辛勤劳动,谁也没有发现他在默默无闻地做研究工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