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传统文化缺失下的语文课

传统文化缺失下的语文课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25 01:45:03
传统文化缺失下的语文课
时间:2023-02-25 01:45:03     小编:

前段时间看各电视台的节目,发现多了好多有关汉语、古文的知识竞答,很多看似并不难的问题,却少有人知道,作为一个教语文的,对此深感忧虑,因为这不仅仅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本民族从根上所缺乏的自觉性。

在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当中,教学者,尤其是理念传播者,不仅仅将文化知识传承下去,更多的是道德修养的人文意义泽被后世。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为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否则我们会陷入迷茫,痛苦,紧张,缺乏安全感的深渊。传统文化包括物质层面的,例如服饰,饮食,养生,娱乐,节日等等;精神层面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精忠报国,行侠仗义,救危扶困等等。

西方化的文化通过其传播优势成为了当前文化的主导,导致我们传统文化缺失,并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尤其突出的表现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过程中。再加上,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以致整体文明发生倒退,仅存的一些优良传统文化也几乎丧失殆尽。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化中的文化内核消失殆尽。现代金钱本位,享乐主义,竞争意识取代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本位,奉献主义,互助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得冷漠、冷淡、互斥,人的道德感下降,崇拜金钱,追求享乐。 在这种环境中,中学生自身性格特点,以及缺乏独立的判断力,更容易受时风的影响,导致仁、义、礼、智、信这些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内核在他们身上缺失。 表现出另类、个性、酷、非主流、漂亮、颓废、时尚、伤感、冷漠、暴力、早熟等等。其性格特征:叛逆、个性张杨、孤僻、孤独冷漠、不服管教、性格乖张、好胜心强烈、虚荣、自尊心强、脾气暴躁、盲目意气等等。从这些表现以及我们的现实生活可以看出, 中学生传统文化缺失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传统文化却对于他们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传统文化还是要靠教育来薪火相传。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渗透文化的内容,才能更充分地承载传播文化和育人的功能。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固然有知识学科的属性,但是如果只是把它当做知识学科来教学,单方面注重它的工具性,那就只能固守知识教学的小天地,抛弃语文的文化内涵,丧失语文的育人功能。语文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有两个特性。一是历史性。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语文都较全面地选取了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的经典诗歌、文章,他们构成了语文教材的大体系,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二是艺术性。没有谁能否认,教材中所选的范文绝大多数都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其精美的语言,匠心独具的结构,深邃的思想,美的形式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由此可见,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这时语文独具的特性所决定的。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给下一代,培养学生道德情操,这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一、通过诗词歌赋来领略祖国语言的优美神韵

从《诗经》到《楚辞》,从建安七子到李杜,从唐宋八大家到桐城遗风。无数的文人墨客,穿凿的灿若星辰的诗文,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在这浩如烟海的诗文中,随手拈来展开在面前的就是一幅幅美妙的画卷。

二、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

爱国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的源泉,是维系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明的精深纽带。被放逐身在汉北仍不能忘怀君国故都的屈原,身居匈奴十九载不辱使命的苏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临死时写下《示儿》的陆游,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这些人与事离我们远或近,可他们的满腔的爱国热诚,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内心,使我们明白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当然,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的同时,也要跟他们讲清楚,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爱国主义不是狭隘封建的忠君思想,这种爱国是与祖国建设事业,与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的。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话概括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三、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与精神

语文教师担负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认识方块字,学会解方块字,还要发掘出语文教材中强大的育人有时,为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服务。语文教师有责任把优秀的仁人志士的精神像春风化雨一样渗透给学生。培养他们的民族情节,为生长在这样的国度而自豪。

四、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

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与他人合作,是现代教育的目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在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特别是青少年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所受影响更大,这就需要教育特别是人文教育负担起拯救功能,从青少年抓起,用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逐渐提高国民道德素养。

五、用优秀的民族文化净化学生的心灵,再造辉煌未来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那时我们的先人创造的。作为他们的子孙后代,我们有责任把这种辉煌延续下去,把这种光明发扬光大。“少年轻则中国强”,我们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武装青少年的头脑,使民族文化作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高尚的道德情趣,有民族精神与气结,才能保证我们的青少年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迷失方向,再创祖国辉煌的明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