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英国近代均势战略发展历程概述

英国近代均势战略发展历程概述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7 00:37:35
英国近代均势战略发展历程概述
时间:2023-03-17 00:37:35     小编:

英国的均势战略逐渐形成于16世纪,经过几个世纪的运用发展,在19世纪达到成熟。在这一时期内,英国不论是哪个君主在位、哪个政党当政,在对外活动中一直坚持均势战略,即“干预欧陆政治,防止出现压倒一切的大陆霸主,在必要时不惜投入战争摧毁大陆霸权势力。”[3]

一、英国近代均势战略的形成发展

(一)英国近代均势战略的形成

均势虽然古已有之,但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被运用,是在16世纪欧洲民族国家争夺欧陆和海上霸权时期形成的。

16世纪英国国王亨利八世[4],曾将英国比喻成一个砝码,当欧洲大陆势力天平发生倾斜时,他就将砝码添加到重量较轻的托盘一边,以维持天平的平衡,确保双方能够相互牵制,更好的维护英国的安全和利益。这表明英国当时的统治者已经有了谋取欧洲大陆均势的理念。

在16世纪的意大利战争[5]中,亨利八世和他的首席大臣沃尔西[6]想使英国成为命运的主宰,在外交上大力推行均势政策。英国时而联法,时而联西,或者是表面结好于一方,暗中却拉拢其他方,极力阻止其中一国势力膨胀,这在战争初期取得了效果。但是后来英国一味打压法国,而使德国在欧洲确立了优势地位,反而使英国的影响力下降,打破了欧洲强国间的均势。之后,英国致力于恢复它在欧洲的地位,转而与法国站在一起来反对德国,但是,却遭到法德媾和,使英国在外交上陷入孤立。这成为英国均势战略的一个教训,也表明此时的英国还不能熟练的运用均势战略。

(二)英国近代均势战略的发展

英国近代均势战略经历了16世纪的探索实践,在

1

7、18世纪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17世纪中叶法国[7]开始向外扩张,企图将疆界延伸到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一线,建立欧洲大帝国。法国的领土扩张行为,严重威胁了大陆势力均衡的局面,触动了英国的底线。为了抑制法国的扩张野心,英国参与组织了奥格斯堡反法同盟[8],带领同盟与法国展开了持续9年的斗争。英法最后通过1697年的《立兹威克和约》,该和约使得英国舰队获得了进入地中海的许可,削弱了法国霸权。之后直到19世纪初期,法国在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是欧洲大陆对英国最具威胁性的强国。英国于是通过不断地组织反法同盟来遏制法国的强大,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局面。

在18世纪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9]中,英国支持奥地利同法国作战。[10]战后法国被迫接受了《乌德勒支和约》。合约对法国提出了诸多限制,抑制了其在欧洲大陆的崛起,欧洲大陆又重回几个国家之间力量相互制约的局面。英国消除了在大陆的隐患,还通过战争获得了法属殖民地,海上力量逐渐强大起来,走上海外扩张的道路。

此后,英国又通过参加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不断削弱法国的实力,使得法国丧失了北美殖民地,打击了法国作为欧洲大陆一流强国的地位。

总之,

1

7、18世纪英国的均势战略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恪守均势战略对于英国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尽管

1

7、18世纪的法国一直是距离英国最近的欧洲一流强国,但是它却始终难以拥有绝对的优势独霸欧洲大陆。

透过梳理英国

1

7、18世纪的外交活动,我们可以总结出:英国推行均势战略的目标在于遏制欧洲大陆上的强国谋取霸权的行为,防止出现大陆势力失衡的局面,以此来保障英国的国家安全。作为均势的调控者,英国时刻关注着欧洲大陆这架天平的起伏,并凭借其优越的地缘政治地位和强大的国力作为砝码,时刻准备将砝码放在天平较高的一边,来确保欧洲的均势。而实质上,对英国来说大陆各国的均势就是英国的优势。

二、英国近代均势战略的成熟

19世纪是英国均势战略的成熟时期,也是英国实行均势战略的“典型年代”[11]。这一时期,英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海上霸权,在欧洲大陆上纵横捭阖操纵均势近一个世纪。因此,有人把19世纪称为“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这一时期,英国实行均势战略的具体表现是:当欧洲大陆上各力量处于相互制衡状态时,英国便采取“超然”的态度,对欧洲事务不予干涉。而当大国力量间的制衡被打破、出现失衡倾向时,它就扶弱抑强、重塑均势。

(一)从卡斯尔雷[12]到坎宁[13]

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14]上,构建了以英、俄、法、奥、普五国为主导的均势格局,这是英国长期以来追求的欧洲势力均衡局面,以会议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这时起,英国均势战略的主要目标就是维护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国家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积极开拓海外霸权,而对欧洲事务采取不干涉的态度,直至“孤立”。

维也纳会议后,为缓和欧洲强国在原则上的分歧,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曾建议各国通过见面或召开正式会议来检讨欧洲局势(“定期会议制度”),使英国成为列强间的居间调停人。但是,随着卡斯尔雷的去世,这一制度遭到其继任者坎宁的反对。他不愿同正力图把欧洲置于专制制度枷锁下的发动国家集团发生任何关系,呼吁“言行均保持中立”的政策,曾说:“不要为愚蠢的浪漫情绪所惑,误以为我们只手可以重建欧洲”,“我国与欧洲系统关系虽密切,但并非一有状况我国便须应邻国关切之召请,而致入纷扰之中。”[15]坎宁支持南美国家的独立,曾在英国下院说:“我创造了一个新世界,用以改变旧世界的力量对比。”[16]

从卡斯尔雷到坎宁,英国孤立于欧洲之外,这是由于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格局符合英国均势战略的意图,在“孤立”的旗帜下,英国可以将全部的精力拓展海外霸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英国完全置欧洲大陆的形势发展于不顾。

(二)从帕麦斯顿[17]到索尔兹伯里[18]

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帕麦斯顿政府,仍然致力于向海外实行殖民扩张。同时,通过“孤立”和干涉并用的手段,来维护英国国家利益,保障大陆均势。

1830年比利时发生起义,英国担心俄国、法国、普鲁士、奥地利会进行干涉,乘机扩张势力,控制比利时。于是帕麦斯顿决定同法国合作干涉比利时起义,以阻止其他三国干涉的企图,之后又以战争相威胁迫使法国军队撤出比利时,最后以“欧洲协调”的方式通过了《伦敦公约》,保障了比利时的独立和中立。欧洲的均势格局得以保持。

帕麦斯顿政府对于欧洲事务并不总是秉持“干涉”的态度。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后,帕麦斯顿政府拒绝了俄国提出的由俄英奥普联合干涉二月革命的计划,因为据他判断此时的法国并不会对其构成重大威胁。此外,对1848年中的德意志革命、奥地利革命、意大利民族运动等英国政府均持观望和调停态度,而没有加以干涉。与此同时,沙皇俄国的迅速膨胀成为英国均势战略的主要威胁。在1848年欧洲大革命[19]中,俄军通过帮助奥地利对匈牙利革命进行武装干涉,奠定了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之后,俄国又扩大了在土耳其的势力,夺得了黑海海峡的控制权,俨然成为欧洲霸主。在此背景下,英国联合法国和奥斯曼帝国,于1853年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了俄国。战争的结果是,黑海实现中立化,禁止俄国在黑海沿岸建设海陆军基地,土耳其以抵御俄国的缓冲国被保留下来。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被遏制住,而有利于英国在近东、印度甚至是远东的扩张。

三、小结

梳理英国近代均势战略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谋求均势是近代英国处理与欧洲大陆国家关系的主线。工业化铸就的经济优势、强大海军力量的存在、成熟的政治体制,为英国长期推行均势战略提供了重要基础。英国通过运用均势战略,使欧洲大陆始终没有出现一个超强的国家能够越过海峡,对英国本土造成威胁。英国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海外的殖民扩张,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通观英国近代均势战略的运用,具备两个基本特点:

总之,英国传统的均势战略简单概括就是秉持着“扶弱抑强”的原则。丘吉尔在谈及十七世纪中后期之十八世纪的英国外交政策时,就曾总结道:“对于西班牙(霸权)的恐惧逐渐在英国人的脑海中淡去。......在他们看来,对于英国的信念、自由和贸易的新威胁是法国。......因此英国的危险与困难并非来自于西班牙的强盛,相反,而是西班牙的羸弱。据此,法国不断攀升的权势就成为了英国人的首要关注之处了。”[24]显而易见,这一均势传统也给丘吉尔带来深刻启发,在二战中,丘吉尔正是秉持着这一原则,不断转变对敌友的判断。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