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老子的“道”的本性与人生境界

论老子的“道”的本性与人生境界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20:51:29
论老子的“道”的本性与人生境界
时间:2023-08-06 20:51:29     小编:

【摘要】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五千言中,几乎无处不言及“道”。道的思想贯穿老子思想始终。通过对老子道的解读,揭示道的本性:自然,亦即“道法自然”。追求自然的本性是老子思想的主要部分,也是老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自然是老子所赞美的一种存在状态,是他提倡的生活态度,也是他一生所崇尚的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人生境界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一、老子及其“道”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原名李耳,字聃,因此又名老聃。老子出生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自幼聪慧,静思好学,从师于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后入周求学,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知识渊博,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他博学多才,同时关心现实,这为老子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社会基础。

在周求学及任职期间,老子对于统治者的腐败、愚昧和荒淫堕落越来越感到厌恶,加上周王朝国力日衰,各地诸侯纷纷夺取政权,因此,这一阶段老子饱食人间的沧桑,深感王权衰落、诸侯混战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最终决定辞去藏书史官的职务,离开了周都城这个声色犬马、尔虞我诈的是非之地。

据史书记载,就在老子离京准备隐居之前,在函谷关应关令大人的要求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名著《老子》。“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

关于老子及其著作《老子》(《道德经》)的研究,从古至今,研究成果可谓硕果累累。其中关于老子“道”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从自身的学科角度出发,对老子的“道”进行了各种释义,极大地丰富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出于《老子》语言的艰涩难懂,学者对于老子的解释稍有差异,最大的特点是根据自身学科的需求,按照所在学科的领域进行解释。本文注重挖掘老子“道”的本性,探究其本性于人生境界的关系,并以此来说明老子“道”的本性对追求人生境界的启示。

“道”是《老子》(《道德经》)一书的中心论旨。全书几乎无处不言“道”,在81章中五千多字中,“道”字前后出现了73次。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口,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十四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老子》二十一章)

“道”,不可视,不可闻,触不到它的形状,以此,老子以“夷、微、希”三字概括它。它好像没有具体的形象,但在“恍恍惚惚”间又似乎有一定的形象。“道”就是这样一种难以琢磨的东西,从而引发的无数人的思考。然而,就是这样无形无状的“道”中却有着无穷的人生哲学。

二、“道”的本性:自然

“道”在《老子》一书中被描述得“玄之又玄”,但它毕竟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本,总是可以被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如上文所述,老子所描述的“道”是“恍兮惚兮”的,同时又强调“道”为天地之根和万物之本: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第四章)然而,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唯有自然才是“道”的真实本性。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节选自《老子》第二十五章)

一句“道法自然”向世人道出了老子“道”的本性。在此句之前,老子列举了人、地、天的大,在最后一句道出“道法自然”,“这种逐层铺垫式的句式,无非是要凸显“自然”这一最高准则”。在人、地、天、道、自然五者中,地、天、道只是起到过度的作用,真正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于“自然”,古代和现在理解的自然在含义上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所指的自然一般指大自然或自然界,这是“自然”一词较晚的解释,在古汉语中,“自然”则没有这样的意思。古汉语的自然指一种天然的没有任何人为成分的状态。在《老子》中,“自然”更多的是附于人类身上的意义,指人类本身的存在状态,人的天然本性。这种状态类似于原始社会形态中的大同社会,每个人都存在纯真朴实的个性,没有任何私心杂念。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老子》第二十八章)

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老子所主张的“道“的本性“自然”即人类初始的状态,提倡人的本性要回归婴儿。像婴儿一样真诚,纯洁无暇,人们之间的斤斤计较、尔虞我诈消失殆尽,换来的是人们之间的真诚相待,互相帮助,那么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定了。

就老子而言,对于“自然”的理解是与他自身的经历分不开的。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老子更关注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生存状态,因此,大自然的本身就游离了老子的视野。在文中,老子极力推崇人类“自然”存在,如:“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自然”(五十一章)……

综上所述,“自然”是老子“道”的本性毋庸置疑。追求自然的本性是老子思想的主要部分,也是老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自然是老子所赞美的一种存在状态,是他提倡的生活态度,也是他一生所崇尚的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三、老子“道”的本性与人生境界

老子在周都城的所见所感,使他明白了“人世难逢开口笑”的现实,这使他最终走上了归隐的道路,在隐居生活中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境界。

(一)“无欲’’,因顺自然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老子追求心神的安静,就犹如水的柔静。它激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为了达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不去与万物争夺,不刻意去追求自身利益,顺应本性来发展。

要达到“无欲”,必须挫钝意识的锐势,和解不同欲望的纷争,调和智慧的光焰,使它和尘埃一样朦胧。即“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