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吃口黄金尝尝鲜

吃口黄金尝尝鲜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0 01:02:45
吃口黄金尝尝鲜
时间:2023-03-20 01:02:45     小编:

金箔和尤二姐吞的金块可不是一回事。

现代医学证明,纯金无毒,吞入纯金物件并不会引起中毒死亡。尤二姐吞金自杀,主要是因为吞下的金块太大,造成肠胃穿孔等物理损伤所致。而且,这里的吞金可以说是曹雪芹特意设定的一种文学性隐喻,尤二姐贪图富贵进了贾府,以为攀上了高枝,最后却带着一块金子入了土。

金箔是利用黄金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锤打形成的薄片,一克黄金可以打制成厚度为0.12微米的纯金箔约0.5平方米,不仅对人体无毒,《本草纲目》中还记载,金箔可以“疗惊痫风热肝胆之病”。

显然,金箔入酒不是为了疗病。黄金几乎不与任何物质起反应产生化合物,它耐久和不易磨损的特性,自然而然成为财富的象征。加上其在自然界中很罕见的光辉夺目、金光闪闪的颜色,很多民族都将其神化,想吃黄金的人,世界各地层出不穷。

最有代表性的是古埃及人。古埃及人膜拜太阳神,不仅把黄金比作大地上的太阳,更将它们制作成各种首饰、护身符、法老面具等,认为它可以保护和延续生命。古埃及人认为黄金是神圣的食物,吃了可以离神更近,可以净化身体和灵魂,激发生命动力,长生不老,容颜永驻。而美洲的印第安人认为吃了黄金可以让人轻轻浮起,飘飘欲仙。

大约在公元1世纪,古埃及开始出现以得到长生不老药和获取财富为目标的“炼金术”活动,这个活动后来传到阿拉伯,再流传到欧洲。到最后金没炼成,倒是术士们对各种物质的配对反应加合成,奠定了现代化学和医学的重要基础。

中世纪欧洲的土豪们有钱没处使,喜欢用贵重又稀少的黄金作为食物的装饰。薄薄的金箔撒在菜肴上就像在响亮地宣告:“看啊,我多么有钱!”

上流社会在宴请时给食物贴金的习惯在意大利尤为风行,鸡鸭鱼肉、鹌鹑、牡蛎、面包、饼干,全都贴金箔,吃饭的人眼睛都要被闪花了。直到16世纪,由于食用黄金太泛滥,意大利的帕多瓦城市议会规定,婚礼宴请中只能有不多于两道菜贴金箔作为“点缀”。

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不喜欢这种在大鱼大肉上撒黄金的粗犷风格,她喜欢在各类水果、果冻、干果、咖啡和茶里撒金箔。在酒里加金箔也从此开始。

12到13世纪,也就是成吉思汗的时代,蒙古贵族兴起了“饮金为誓”,他们相信喝下掺了金子的酒,誓言就永不会更改。

所以不用怕,白酒里面加上金箔经过几百年的真人验证,充分证明其无毒无害。

而且,国际权威风险评估组织,FAO/WHO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把黄金归入食品添加剂,用途是作为色素,不过使用量和应用都非常少。由于使用量极少,JECFA认为黄金并不会产生危害,不需要设定安全值。

在欧盟,2013年的最新标准显示,黄金可用于一些糖果、巧克力的涂层,也可用于一些酒类,主要用途仍是作为色素。目前欧盟对其使用也没有明确的限量,认为可以按需适量使用。在澳洲和新西兰,黄金可以用作糖果的装饰物,这个一般不会直接食用,所以没有限量;它还被允许用于酒精饮料和一些低度酒,限量不超过100 mg/kg。相比这个数值,我国的建议限量已经低了很多。

金箔虽然食用起来很安全,但它不溶于酒,人的肠胃也不吸收,喝金箔酒有什么意义呢?

有一种金箔酒礼盒标价3999元,厂家打出的广告称:常饮金箔酒会让您精力充沛、心旷神怡。但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黄金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黄金的稳定性很好,在人体内不会消化,也不会发生反应,它没有任何营养价值或者味道,食用后在体内不会堆积,只会原封不动地离开人体。最简单的说法是,吃进去的黄金会随粪便排出体外。说什么让人精力充沛,是明摆着的大忽悠!

美国纽约前两年曾经有一家汉堡店推出了加金箔的汉堡,每只售价666美元。但这家店很快就倒闭了。

引导顾客吃金炫富,是商家的营销手段,理性的消费者会不会买账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