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的三个方面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的三个方面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4 21:15:37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的三个方面
时间:2023-08-04 21:15:37     小编:

万事开头难,每一次在高一新生中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学生都习惯性的说是计算机课。如何在高一年级给学生打好基础,让学生能够顺利的通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如何安排。这些都需要我们精心的准备,认真的思考。具体的如何去做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感受、体会和总结。

1备好理论课

要备好课,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首先必须与教材进行对话,备好教材。在备课中,教师应通读整套的教材,在头脑中建立整套教材的印象,这是备好课的基础和前提。在通览教材的基础上把握具体教材内容在整个单元,乃至在整个教学中的低位和作用,理清这一具体内容的前后联系,吧具体内容的教学纳入整个课程的教学体系之中,精心统筹的规划和安排。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为学生上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要结合典型事例(最好辅以相应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出学习的欲望,明确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课时,一方面教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要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另一方面,还需要他们怎样的密切配合等等,让学生有一个必要的心理准备,为今后的学习,尤其是上机课能充分利用好45分钟开个好头。

对于新的课程内容,只要学生能自学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已见"的机会。最后教师再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完整化。而对于新技术、新名词的教学,则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设想与追踪。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但不忙乱,自身的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和谐一致,使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

要体现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课程理念。教学关注的焦点不应仅停留在教材中和课堂上,更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让师生一起从问题走向教材,走向生活,也即师生的学业不在仅停留在书本上、课堂上,而是更加关注学生鲜活的现实生活,秉承“教育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承认学生是社会人、生活人和发展人。

2抓好上机课

信息技术课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因此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是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所以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适合完成像基础知识、语言算法、小结讨论等内容的教学。上机课才是学生通过动手来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因此,上机课时应占信息技术课教学的70%以上。

2.1任务驱动,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是指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任务的创造性设计、构思非常重要。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心理情绪。特别是学习的情绪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很好地为学生营造恰如其分的以人为本的具有个性化的人文主义学习情趣和愉快的学习心理环境。在设计任务时应具体考虑怎样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完成和小组协作的形式、怎样根据教材将所学的知识点设计成有层次的、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并根据知识点来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协作能力的多样性任务。任务的设计要紧紧联系他们的周围实际生活,联系他们的学习,要体现任务的实践性、趣味性、人文性。要预测学生对这些任务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反应,以便跟好地保障好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另外还要对各个子任务进行系统化和层次化,对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和巩固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不如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段来形成一个任务系统,即将我们课本的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和巩固形成一个前后有联系,有着明确教学目的、有层次、可操作的、动态的任务教学子系统。

2.2教师演示,学生示范。

教师的示范在计算机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的操作示范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更有推动和促进作用。每节课上,我都尽可能地留出点时间,利用电子教室的“学生演示”功能,将部分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有学生讲解任务完成的过程,教师在旁边适时提出表扬和鼓励。这不仅会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与学生的直接对话,能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蔼,同时也给某些同学起到纠正错误的作用,能使得课堂效果大大提高。

3安排好实践课

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已经应用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会涌现出许多学生计算机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课堂所学的知识,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尤其是电子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校、教师、家庭应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给予保护、培养和正确引导,以保证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可分程序设计和应用技术两大类进行辅导。

3.1程序设计小组。

中小学各个阶段的程序设计课外实践应与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相结合。由于此类竞赛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只有心理素质好、文化课成绩优异、熟练掌握一种计算机高级语言的学生才有可能在较高级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因此在课余可组织程序设计兴趣小组。如Pascal语言的程序设计,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国家计算机高级人才的早期培养尽基础教育的责任。

3.2 应用技术小组。

在应用技术的课外实践中可把计算机当作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在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如用Frontpage自制网页;用Word设计公益广告、贺卡;用"画笔"或Photoshop创作美术作品、电子相册;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通过Internet进行信息传递、资料查询等等,这些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到、巩固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规划的能力,深受学生喜爱。由于指导这些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所以这样做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中心,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