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境界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境界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24 00:22:55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境界
时间:2023-07-24 00:22:55     小编:刘小丹

摘 要: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境界主要体现在发展理念上。强调未来发展的理念,描绘了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前景。回应人民需求的理念,揭示了生态环境为了人民以及生态环境依靠人民的新本质。遵循自然规律的理念,开启了山水林田湖系统发展和保护发展辩证统一的新思维。着眼国际视野的理念,突出了展现中国良好形象和提升全球生态质量的新维度。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念;未来发展;人民需求;自然规律;国际视野

基于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破坏的残酷现实,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提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更是进一步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高度。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将绿色发展提升到了理念的高度。思维是行动的指南,理念是实践的先导,而唯有正确的理念才能指导成功的实践。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都离不开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研究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境界,即生态文明理念的新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描绘新前景――强调未来发展的理念

十八大报告中有几个关键词:长远大计、美丽中国、永续发展、新时代等等。这些新词汇都注重可持续发展,描绘了未来发展新前景,体现了强调未来与永续发展的理念。

(一)建设美丽中国,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

“美丽中国”自提出之日起就成为了国内学界激烈探讨的热门词汇。从字面上来理解,“美丽中国”一方面是指自然生态环境的美丽,另一方面是指人类社会环境的美丽,从而达到自然美和社会美和谐统一的新境界,也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具体来讲,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应对自然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日益脆弱的紧迫要求,更是对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城市经验的适时升华。这种应时而生的战略性选择,彰显了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体现了党致力于改善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打造绿色中国和生态中国的决心。“美丽中国”重在建设,而且要努力建设。

(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又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需要我们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关系民生福祉和民族未来。大自然抚育了人类祖先,给予了人类生存的优越条件,将来还会养育人类的子子孙孙。然而人类并未给予大自然应有的回报,反而将大自然破坏得丑陋不堪。面对发展的瓶颈,习近平不失时机地提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维护好自然界对我们人类永续的供养力是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把资源、环境、生态统筹协调好。需要我们全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二、开启新思维――遵循自然规律的理念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并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其中体现的辩证思维方式和系统思维方式都强调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这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值得参考借鉴。这些思维方式也体现了遵循规律、实现共赢的发展理念。

(一)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田者出产粮食以维系人的生命,水者滋养田地以肥沃其土壤,山者涵养水源以平衡生态,而平衡之根本在于树。环环相扣的生态链条说明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重在生命要素之间的联系。“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山水林田湖不同要素各自分工,但每个要素又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要素都是生命共同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治理山水林田湖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系统规划、综合治理以达到彻底根治。因此习近平提出“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性思维强调每个要素的作用及相互联系,但也更注重各要素的轻重主次,以发挥共同体最大效益。“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按照复言命题逻辑推理,就可以得出“人的命脉在树”的终极论断。树是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林业是一个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问题。要拯救生态系统必须从树木出发,拯救绿地、拯救森林。从森林入手来治理生态环境将会事半功倍,这就是生态系统的内部优化。

(二)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辩证思维

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一个日久弥新的问题。可以说是一直在关注,从未被重视。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使环境保护成为了时代最强音。2013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我国现阶段已经进入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促进环境保护的探索发展新阶段。

事实证明,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发展与保护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经济发展决定人民生活水平,环境保护决定人民生活条件,两者具有同一性,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一性需要有辩证的思维。通过做好经济工作,带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通过环境保护带动新兴环保产业的发展。两者相互带动,确保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突出新维度――着眼国际视野的理念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致力于自身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要通过良好的生态环境展现中国良好形象,通过生态措施的蝴蝶效应提升全球生态质量。这种超出一国范畴的新维度,体现了着眼国际视野、强调国际交往的发展理念。

  (一)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中国环境外交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却提出了“中国环境威胁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抓住中国巨大的能源消耗量,认为中国是世界能源紧张的罪魁祸首;抓住中国由发展引发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认为中国是全球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中国在发展经济外交的同时忽视了环境外交,忽视了生态环境的软实力建设,由此被西方国家抓住了“小辫子”,并且大做文章来质疑中国污染治理能力和环保责任的承担。这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中国良好形象的建设将会举步维艰。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会纷纷削弱,由此也会影响同周边国家特别是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

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习近平针对国内外舆论在“十三五”规划中强调“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简单的一句话蕴含着一箭三雕的意义。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是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其次,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对“中国环境威胁论”者的致命一击,使对中国不利的谣言不攻自破。最后,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达到了平衡。中国环境的改善必将促进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通过改善国内环境、击破不利谣言、提升全球环境这三者,重新树立中国良好的形象指日可待。当然在世界交往越来越频繁的今天,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建立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治理机制,也是我国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和良好形象建设的应有之义。

(二)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提升全球生态质量的增长点

目前,全球约有60%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天然林面积以每年660万公顷的速度锐减,沙漠化土地达3600万平方公里,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自1750年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上升了32%。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全球生态支撑系统将会面临奔溃,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基础将不复存在。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能力也有责任提升和改善全球生态质量。

如何让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提升全球生态质量的增长点,就必须要做好以下两点:第一,树立全球命运共同体理念。单纯而狭隘地治理本国生态环境问题而忽略与周边国家的生态环境联系,只能事倍功半。我们要看到每个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都不是独立的,都是与其他国家息息相关甚至是全球性的。因此,在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把其他周边国家的生态问题考虑进来,用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思维进行分析,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环境治理效果。第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经验共享。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水平远远不如有几百年环境治理历史的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在有些环境问题治理上只靠中国自己是不行的,必须要向其他科技发达国家讨教经验。总而言之,中国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着眼于全球范围,而不能局限于本国;同时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能促进全球生态质量的提升。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