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自然周期与促排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效果分析

自然周期与促排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效果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7 03:16:37
自然周期与促排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效果分析
时间:2022-12-07 03:16:37     小编:汪吉鹏

摘要:目的 分析自然周期与促排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的夫妇106对,按照是否使用促排药物将其分成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卵周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率以及尿促性腺激素(HMG)组、克罗米芬(CC)组的妊娠效果。结果 自然周期组临床妊娠率为8.8%,促排卵周期组临床妊娠率为15.7%,尿促性腺激素(HMG)组的临床妊娠率明显优于克罗米芬(C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尿促性腺激素(HMG)组临床妊娠率为16.8%,克罗米芬(CC)组临床妊娠率为8.9%,尿促性腺激素(HMG)组明显优于克罗米芬(C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自然周期行宫腔内人工授精的妊娠效果相比,在排卵周期行宫腔内人工授精的效果更好,此外,利用尿促性腺激素治疗不孕症的妊娠率要更高一些。

关键词:自然周期;促排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效果

随着发展中国家中不孕症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男性生殖功能以上是导致不孕症的主要原因,其中,无精子症占到了10%~20%,其他原因还有男子少精弱精、那行宫颈粘液异常等。宫腔内人工授精是一种通过非性交方式将精子注入到女性宫腔中,使女性妊娠的一种辅助性生殖技术,这种技术费用低廉、简单易行,同时还具有无创的优势,但是成功率比较低,通常在10%~20%[1],本次研究主要对比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的临床结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的夫妇106对,按照是否使用促排药物将其分成两组,其中,自然周期组68个周期,女性平均年龄为(32.1±4.2)岁,不孕年限为(4.5±3.4)年;促排卵周期组197个周期,女性平均年龄为(32.5±4.3)岁,不孕年限为(4.3±3.2)年。经检查证实女性的生殖系统有一侧以上输卵管是通畅的,且男性的精液正常。两组患者的病情、不孕年限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自然周期组 从女性月经第10 d开始,对其卵泡的发育情况以及子宫内膜的情况进行监测,监测的内容包括子宫的形态与厚度等,并开始对女性尿液中的促黄体生成素进行检测,如果得到的检测结果呈现阳性,在之后的24~36 h以内行宫腔内人工授精;优势卵泡发育到18 mm时,同时得到的促黄体生成素检测结果为阴性,或者检测半定量在45 IU以上,这时应注射5000~10000 IU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之后行宫腔内人工授精。

1.2.2促排卵药物组 在该组中按照使用不同促排卵药物,将患者分成尿促性腺激素(HMG)组和克罗米芬(CC)组。其中,HMG组患者在女性月经的第5 d进行HMG的肌肉注射,在月经的第10 d开始,对其子宫内膜和卵泡大小等情况进行检测,并结合卵泡检测情况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CC组在女性月经第5 d开始服用克罗米芬,连续服用5 d。如果优势卵泡发育到18 mm,尿中促黄体生成素检测结果为阳性,这时应注射5000~10000 IU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待24~36 h以内行宫腔内人工授精。

1.2.3精液处理及授精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对精液进行处理,完成处理后即行宫腔内人工授精。利用一次性的受精管和无菌注射器对精子混悬液进行吸取,然后顺着子宫的方向插入到宫腔中,然后将其缓慢注入进去。

1.3统计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利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分别利用t检验和?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妊娠结果分析 自然周期组临床妊娠率为8.8%,促排卵周期组临床妊娠率为15.7%,促排卵周期组明显优于自然周期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不同促排卵药物妊娠结果 尿促性腺激素(HMG)组临床妊娠率为16.8%,克罗米芬(CC)组临床妊娠率为8.9%,尿促性腺激素(HMG)组明显优于克罗米芬(C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2],目前我国育龄夫妇中不孕不育的比例已经超过10%,且始终存在不断上升的趋势。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为很多没有生育希望的夫妇带来了希望。柏海燕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3],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成功率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指导同房史、输卵管疾病、授精操作时机以及促排卵方案等方面。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周期组临床妊娠率为8.8%,促排卵周期组临床妊娠率为15.7%,可见,尿促性腺激素(HMG)组的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克罗米芬(C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尿促性腺激素(HMG)组临床妊娠率为16.8%,克罗米芬(CC)组临床妊娠率为8.9%,尿促性腺激素(HMG)组明显优于克罗米芬(C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相关研究也已经证实[4],克罗米芬的抗雌激素作用可能会使女性的子宫内膜变薄,进而对女性子宫内膜的容受性造成影响。本次研究中,尿促性腺激素(HMG)组中有多个卵泡发育成了优势卵泡,可见尿促性腺激素可以增加雌激素水平,同时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与克罗米芬相比,尿促性腺激素更利于受孕。

综上所述,与在女性自然周期行宫腔内人工授精的妊娠效果相比,在女性排卵周期行宫腔内人工授精的效果更好,同时,促排卵药物中利用尿促性腺激素对不孕症进行治疗的妊娠率要更高一些。

参考文献:

[1]马延敏,贾婵维,兰永连,等.自然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8):114-115.

[2]陈秀敏,朱文杰,刘锦,等.促排卵对宫腔内人工授精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3(6):107-109,98.

[3]夏敏,郑洁,雷亚兰,等.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18):2945-2947.

[4]赵芳,孙莹璞,苏迎春,等.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的相关因素分析[J].生殖与避孕,2009(1):21-25,30.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