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空心型古村落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

空心型古村落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9 01:24:20
空心型古村落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
时间:2023-01-29 01:24:20     小编:

党的十八大以后,“新城镇化建设”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热点。新城镇化建设意在把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把农村的自然风光和城市景观融合起来。但是由于政府保护力度不够,村民意识淡薄,理论研究和法规体系不完善,致使部分古村落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在老村之外又聚集成新村,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宅遭受灭顶之灾,而新的民宅布局散乱,耕地大量流失,承载着传统乡土文化的传统古村落正受到空心型的侵蚀,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空心村”。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①。这为空心型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指明了方向,将空心村的整治与人居环境营建结合在一起,使空心村的整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高度。

广西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湘楚文化、百越文化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交融与变化,形成了大大小小具有浓郁民族传统气息的古村落景观。县境内的秀水瑶族“状元村”、富川福溪古瑶寨、富川凤溪明清的乡村街市等都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古村落,但这些古村落也正受到空心型的侵蚀,文章以这些古村落群为例,对空心型古村落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进行研究。

贺州富川县“空心村”景观资源破坏现状

古村落空心化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宅经》中记载“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我国的传统景观营造讲究“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古村落的环境与布局尤其强调与自然山水风光的融合,而在空心村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较多的采用“一刀切”的发展模式。富川福溪古瑶寨位于黄沙岭中段的山脚下,村寨的东西南北被众多山峰包围,自然形成了“五马归槽”的天然景观。但在新农村改造之初,没有对古村落进行深入研究,无视原有自然环境,随意进行规划和建设,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设备占领田地,原生态的林地被肆意砍伐,河道、池塘被填埋,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些忽视自然的行为,最终对富有乡土气息的自然景观资源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

古村落空心化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破坏。目前,我国的古村落空心化主要呈现“新村包围旧村”的形势,原有的古村落由于有着良好的“风水”,村民既要保存老宅也要向外扩建新的住宅,以满足对生活不断进步的需求。由于人们肆意扩建所形成的“空心村”,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村落环境的整体空间形态,进而演变成古村落空间形态的空心化。我国的古村落绝大多都具有枕山面水、坐北朝南、土地丰厚、植被茂盛等特点,有着显著的生态学、人类学、艺术学价值。而古村落空间形态的空心化改变了原有的街巷格局和建筑序列,使古村落空间布局拥挤、散乱,富有乡土气息的青石板路被水泥路所代替,白墙黑瓦的古朴民居也被红砖房、水泥房的现代民居代替,整个聚落空间以崭新的色彩取代了能体现历史、民族、文化、地域的古朴的色彩。有的新式建筑与传统建筑在整个空间中的格格不入,破坏传统古村落环境的整体和统一。

古村落空心化使传统特色建筑不断消亡。古村落空心化对传统特色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由于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有的生活设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古建筑内部卫生设施简陋,采光及通风条件差,迫切需要通过新建住宅提高生活质量,导致古村落内留下大量旧房和危房,出现人去房空的“空心”现象。如:贺州富川秀水瑶族“状元村”,村内有状元楼、古戏台、古牌坊、古泉池、古照壁等文化景观,有历朝历代皇帝赐封和官府贺赠的各式古牌匾,唐、宋、元、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以及古建门楼等古迹,因而享有“宋元明清古建筑露天博物馆”之称。但是,目前大部分村民已搬迁到村外居住,原生态民居较少存在,因旧房常年无人看管,破坏、坍塌严重,木构架系统岌岌可危。有的在原有老宅旁边修建新的住宅,与古村落环境格格不入。

第二,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古建筑变成“一宅多户”。在“人丁兴旺”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由于人口的不断壮大,原有的老宅不能满足整个家族的居住需求,人们纷纷往外迁移,留下破败的老房子,一栋古建筑甚至同时属于几户人,都认为这是老祖宗留下的“风水”宝地,不愿意交给政府维护和管理,而拥有古建筑的他们也无力对其进行修缮。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的古建筑随着岁月的洗礼而逐渐消亡。

第三,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人们的盲目追捧,一场为古建筑穿新衣的活动悄然展开,有的千年古建筑因此被拆除,新建的建筑形式平庸乏味,毫无地域特色。幸存下来的建筑被披上同一件“外衣”,打造出“面貌一新”的新农村景象。如:民居建筑统一刷成白墙,原本是翘檐飞角的屋顶统一装上马头墙,富有乡土气息的青石板巷道被统一的水泥路铺平等等。这种把原本不属于本地方的东西硬生生地照搬套用的建设方式,使整个建筑与周边的古村落环境格格不入。

这些脱离地域、历史、文化所形成的空心村整治,必然导致仅存华丽的外壳而没有灵魂的“空心村”景观的出现,富有地域性、文化性的古村落景观资源日益消失。 “空心村”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措施

根据2014年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的具体方法③。可以说,这是一项长期的基于社会、历史、文化、生态的有机再生和延续,是对乡土景观、文化景观和产业景观构成的环境景观的综合研究。要通过深入挖掘与整合乡土景观资源、建筑景观资源、文化景观资源、产业景观资源、自然生态景观资源等,融入到古村落景观营造与开发的过程中,走优势产业与空心型古村落的景观资源相结合的道路,以达到空心型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整合、组织重塑与产业重组的目标。

转变古村落村民传统观念,为古村落保护奠定坚实基础。空心型古村落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人”的问题,要留得住人,才能使古村落充满生机与活力。人是重要人文景观资源,是古村落的“持有者”及古村落文化“解读者”。但“空心村”的“持有者”普遍存在思想保守、封建观念强的特点,认为老祖宗留下的“风水宝地”自己喜欢怎样处理就怎样处理,“本族人”的事不允许“外族人”的干预,必定会阻碍对空心型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开发。

为了更好地帮助村民转变观念,首先,政府和开发商可以将一部分的经营权、管理权交给当地农民,使他们参与到古村落的日常经营及管理中来,使他们体会到保护古村落给他们所带来的生活条件、质量、环境等方面的改善,真正意识到自己拥有的资产价值。其次,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改变他们对文化古迹、传统民俗等的历史文物的价值观,避免只顾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的以损坏文物、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低水平的开发行为,从而自觉地保护古村落的自然风貌和资源,积极投身到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中。

遵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原则。“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是空心型古村落景观开发重点。这与党中央在2014年所提出的城镇化会议提出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完美诠释。对空心型古村落的景观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主要是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等生产和生活环境,结合地理、气候、地形、植被、水体等因素,综合形成“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地域特征的“农村”。自然界的给予,使古村落拥有多质的土地、流动的水体、丰富的生物、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树林,同时要注意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链的延续性,提高环境的自我恢复、自我完善能力,让人处处都能够感受生命的力量,这是一个生存生息的自我完善的生态环境系统。《周易》“林卦”记述到:“知林,大君之宜,吉”;“禁林,贞;吉”;“甘林,无攸利;既忧之,无咎”等等,《周易》把知晓林木的生态益处看作是君子的见识,把禁止森林砍伐看作是“吉”的表现,把破坏森林看作是“凶”的行为,反映了周代人们的环境意识所具有的生态学上的认识④。

富川福溪古瑶寨是一个自然村,村寨的东西南北被众多山峰包围,方圆数公里没有人烟,自然形成了“五马归槽”的天然景观。这是我们的祖先运用智慧和原始的工具,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建造形成人性化空间尺度的村落自然生态景观。它既是自然景物的延伸,又是在自然之中巧妙点缀着文化意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生态观,具有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总的来说,空心型古村落自然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以整合古村落自然环境与空间资源为基础,体现着自然与自然、自然与人类、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这是空心型古村落景观保护与开发所追求的最终目标⑤。

施行“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人文景观资源保护方法。空心型古村落景观开发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历史人文元素的发掘,它是整个“空心村”建设的重点,更是灵魂。当地文化与历史文脉的引入,有利于形成独具地域性、文化性的古村落。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包括村落空间形态与格局、古建筑艺术、传统工艺、民风民俗等方面,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古建筑艺术保护方面:第一,对于已损毁的建筑,在维护村落空间形态的前提下重建。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根据详细调查后的文献及图片资料进行重建,要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原样,使其保存原有的历史遗存和历史风貌。第二,对于不适应现代发展需要或局部损毁的建筑,进行局部修善。

贺州富川秀水状元瑶族“状元村”,自然风光秀丽,村内拥有大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但由于古村落的生活条件不适应现代需要,采光、通风、排水等生活条件较差,古村落的居民急于改变旧的生产生活方式,违规搭建、拆除古建筑现象随处可见。针对这种困境,当地政府可以在保持古建筑原貌的情况下,引导村民利用对建筑内部结构进行加固、改变室内空间布局、增设卫生设施等方法对古建筑进行内部装修,既能很好地保护原建筑的完整性,又能依托古建筑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以多产业整合的方式,构建丰富的产业景观资源。空心型古村落产业景观的营建主要体现在对农产业、旅游产业的开发。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需要走与产业相结合的道路,依靠产业的发展为古村落的保护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养分。空心型古村落经过历代祖先的勤劳耕作,有着稳定的农产业基础,物产丰富。在保护与发展空心型古村落的同时,不能把祖先留给我们的丰硕成果丢弃,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挖掘各产业间的契合点,与古村落保护开发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发展的局面,形成空心型古村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

在农业方面,空心型古村落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地理位置偏远等原因,更应从“以农养农”出发,还地于民是产业景观开发的第一步。比如,富川县的地理气候相宜,有着较为丰厚的农业基础,形成脐橙、蔬菜、高产油茶林等特色优势农业,结合农产业优势和周边的民居,把乡村内外菜蔬瓜果的农业种植与劳作体验等整合进来,让地理位置偏远成为优势,发展成为都市人所追求的“世外桃源”,形成空心型古村落的农业景观资源。在旅游业方面,每一个空心型的古村落都沉淀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以打造历史文化古村落为切入点,带动和提高当地的经济及就业,使空心型古村落不再“空”,成为留得住人才甚至吸引人才的聚集地。

加强制度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管理体系。在对空心型古村落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之初,就应建立古村落保护的法规制度和实施条例。目前,我国的村镇规划与管理制度,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农民建房需求。2008年4月,国家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名村条例》,这是首部针对古村落保护的相关法规条例。各级政府可以依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当地古村落的特点,出台适合当地古村落发展的管理细则,特别是出台针对“空心村”整治的相关规范性文件,使古村落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章可循。同时,在空心型古村落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确立一套完善的政府管理体系、公众监督体系和资金保障体系,推行古村落保护的社会化和市场化。首先,当地政府在政策、资金、人才管理与引进等方面,为空心型古村落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次,建立以当地村民、游客及开发商为主体的公众监督体系,确保古村落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顺利进行,并提高大众对古村落景观资源的保护意识。再次,以多元化资产为主导的资金保障体系,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调动全社会保护古村落的积极性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