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湿婆的后花园

湿婆的后花园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9 00:14:58
湿婆的后花园
时间:2023-08-09 00:14:58     小编:

婆罗门教进入东南亚的时间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之后,以从陆路穿越孟加拉或从水路跨越印度洋的商人、僧侣为载体,主要通过和平的方式传播。婆罗门教复杂的仪轨和神秘性为东南亚早期国家统治者所需,其多神信仰、崇拜自然神祗的特征又与当地原生的泛灵论暗合,因而得以在东南亚快速发展。公元八至九世纪,婆罗门教在印度革新成为印度教之后,很快又传到东南亚,与婆罗门教、佛教共存。公元11世纪以后,由于上座部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强势崛起,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在东南亚衰落了,但时至今日这两门宗教仍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在缅甸、泰国等上座部佛教国家,湿婆、毗湿奴等印度教神祗仍然受到尊崇。不过东南亚在古代也没有全盘照搬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比如种姓制度就没有流传开来。

婆罗门教、印度教是东南亚文化艺术的瑰丽之源

东南亚众多宗教建筑和雕塑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留痕的直接写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柬埔寨吴哥古迹和印尼普兰巴南庙最为典型。这两大寺庙群造型恢宏,如果说普兰巴南庙更多体现的是印度建筑模型的移植,吴哥古迹的规制结构则反映了本土特色与外来元素的完美结合,表明东南亚人对外来文明并非机械接纳。寺庙浮雕大多取材于印度史诗的故事情节,雕功繁复华丽,手法纯熟。每天当游人的喧嚣远去,诸神雕像在金黄的余晖中愈显肃穆优雅,依稀可见千余年前印度教的辉煌。基于神王合一的观念,东南亚一些地区的宫殿形制、色彩和装饰样式都具有明显的印度教文化特征。

东南亚各国语言、文学、表演艺术因印度宗教文化而更为丰富多彩。梵语作为婆罗门教的宗教用语,在泰语和柬埔寨语中的文化角色可类比于英语中的拉丁语。语言学者分析,泰文、高棉文以及缅甸早期的骠文同梵文有发生学上的联系。泰语中有上千个词汇发音与梵语相似,还有人说爪哇语中约10%的词汇是梵语借词。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进入东南亚后经口耳相传,形成各种形式文本,成为当地文学和戏剧发展的基础。东南亚人借鉴史诗模板,或把国王比作罗摩化身,或创造出了本土的英雄形象。宗教故事中蕴含的社会理想和道德规范融入当地人的传统价值观,通过民众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代代相传。东南亚戏剧和舞蹈的人物造型和表情规范、剧目结构、服装色彩也有浓重的“印度风”,例如十分讲究用手语传情,以眼神达意,其渊源正是印度传统舞蹈。

政治的行为艺术

沿袭自印度婆罗门文化的仪式和巫术、占卜活动,在现代东南亚社会仍大行其道。柬泰两国国王登基或举办宫廷大典时,庄严神圣的婆罗门仪式总是与佛教典仪融合并行。在普通民众的成年礼和新居入住等礼俗活动中,婆罗门教仪式也从不缺席。巫术和占卜格外流行于泰、缅、老诸国。很多军政要员和普通人一样笃信此道,习惯把求神问卜作为重大决断的参考,或把巫术当作一种政治手段或政治行为艺术。

深受印度教浸濡的巴厘岛

婆罗门和印度教介入东南亚社会的程度固然既深且广,但多数情况下仍是隐藏在主流宗教之后的,但印尼巴厘岛的印度教算是个例外。印度教在巴厘岛的扩张顺风顺水,在16世纪印尼麻诺巴歇王朝时期达到鼎盛。此后数百年,巴厘岛的印度教在周边地区伊斯兰教化的洪流中安居一隅、独善其身,教义理论和教徒修行方式也经历了深层次的本土化调适。目前,印度教徒在东南亚各国当中所占人口比例最高只有6.3%(马来西亚),绝对属于“小众”,但在巴厘岛的 400万人口当中有85%是印度教徒,全岛的印度教庙宇、神像不计其数。

巴厘岛留给世界的最深印象,除了浪漫的酒店、壮观的海景,就是印度教对当地社会生活的全面统治了。在巴厘人眼里,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比礼敬神灵和举办宗教仪式更重要。每天清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寺庙里、院落前甚至路边的石雕、木雕神像献上装有焚香、水、米饭、鲜花的小祭篮。为了取悦各路或善或凶的神灵,人们还为各种雕像披衣、打伞、沐浴,印度教早期“祭祀万能”的特点在这里被无限放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