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解析《论语》独具文化本源的叙事特点

解析《论语》独具文化本源的叙事特点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8 00:40:05
解析《论语》独具文化本源的叙事特点
时间:2023-08-18 00:40:05     小编:

引言

《论语》 在诸子散文里是产生比较早的散文,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开端,同时也是一部重点记叙人物言语的书,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诸子散文早期记言的特点,但是具有独特的语言特色,这主要表现为其叙事部分。

一、《论语》的叙事空间特点

空间是叙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叙事传统对叙事空间的体现程度有所不同。《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经典文本之一,从叙事学的理论意义上来看,《论语》的叙事空间主要是指其在叙事中所体现的空间观念。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时空这一科学概念,这一概念是在《管子》中提出的,其旨在于指出天地是万物的口袋而包容万物,而宙合却又涵盖了天地这一观念。在古人朴素唯物主义看来,空间因多维而展开,具有无限性的特点。

(一)非实用空间

从最开始的自然崇拜到图腾信仰,到祖先崇拜,再到遵奉上帝,这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体现了人们对“天”的认识,每一阶段的变化与进步都代表着人们的思考和思维的转折和变化。对上帝的信仰的怀疑是人们对真理的筛选。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天就是指人头上的至上空间。由于人们深受远古时代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因此对于人们来说,天这一高而远的空间具有很大的神秘性,天在人们的思想中则带有较浓的泛神主义色彩[1]。公元前500年,中国人对天这一空间的思考和探索达到了一个高峰,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孔子出现了,儒家孔子及门人也开始对天进行思考和探索,在《论语》中则体现了孔子对天的问难与思考,以及对空间王国的独立思考。关于“天道”的研究和思考在《论语》中出现过多次,其中提到“子不语怪、力、乱、神”,由此可见,孔子对“天道”这一类神秘玄虚的事情并不是很感兴趣,不过这并不妨碍其研究的进展。孔子在叙事中对空间的使用主要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事情无须过多解释的情形。例如,在孔子与南子相见这一事件中,孔子婉言拒绝了南子的邀请,但是最后还是不得不与之相见。孔子在进入大门之后并对背面叩拜,夫人则在帷幕后面回拜,这段描写非常生动。子路在得知这件事之后就对孔子进行责备,认为南子本身的名声就不好,肯定是与孔子做了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情。而孔子自己则光明磊落、无愧于心,只是没想到自己会被自己的学生所怀疑,因此而非常地恼怒,但是他也知道,很多事情总是越描越黑,因此便发下赌咒,如果自己真的做了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情,那么就让老天厌弃我吧[2]。由此可见,在当时他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求证的时候,便要求助于冥冥之中的上天来作为庇护,这一方面是受当时环境的局限,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思想中以天为意志的特点。

其次,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孔子会提到天命。例如,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始终将天命所归作为自己遭遇挫折或者不幸时的安慰武器。由此可见,孔子对天命的身份以及人生保持高度的信心,可以说将其看作是一种客观必然性。

最后,在情感时空的条件下,孔子也会谈到天。例如在颜渊去世的时候,孔子说:“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是孔子最钟爱的学生,他们亦师亦友,同时也有深厚的类似于父子的亲情,颜渊也是孔子所唯一中意的儒家准继承人,可见孔子对他的重视,当颜渊去世的时候,孔子悲痛难耐。另外,冉伯牛也是孔子所青睐的学生,后来却得了怪病而去世,孔子却认为像他这样的人不应该染上这样的病而承受痛苦。在经历了这两次生离死别之后,孔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可见此时孔子对天和天道已经有了自己的深刻认识[3]。总的来说,在《论语》中,在“天”这一空间的描写中主要涉及其至高、至大、至远这三个空间属性,与此同时,还带有一些宗教道德色彩,这是由于历史阶段的局限性影响,此时人们对于“天”的研究已经开始趋向于理性思索。

(二)实用空间

实用空间在《论语》中有大量的描写,主要涉及到教学场景和日常生活记事的场景小空间,以及列国巡礼的地理大空间。其中就教学场景而言,主要是通过孔子大量“子曰”式的独白和“问”与“答”的双向互动来表现的[4]。在《论语・先进》中记载了千载令人激赏的孔门和乐图,其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孔子的循循然善诱人的风采,可见孔子教学主要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另外,就日常生活场景来说,《论语》中《乡党》篇对孔子的日常生活描写得最为详细,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其中有孔子对君子式的儒者衣着有严格的规定,夏天应该穿什么,居家衣服应该怎么穿,颜色要如何搭配,镶边的颜色,睡觉怎么穿以及喜庆怎么穿,居丧怎么穿等。在饮食方面孔子也有自己的很多见解[5]。从地理大空间来说,孔子晚年开始周游列国巡礼,宣传自己的政治学说,其中描写了不少孔子到各个地方所经历的事情。

二、情节简单,语言描写风趣幽默

《论语》篇幅一般都非常短小,并且叙事情节也非常简单,但是却并不枯燥乏味,内容非常丰富,并且充满了风趣幽默,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风貌都会非常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例如在《阳货》中就描写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子游的对话,孔子看到子游以礼治武城获得了很好的政绩,因此便非常高兴,与他开了个玩笑“割鸡焉用牛刀?”此句话一改过去孔子庄重严肃的态度,显得更加无拘无束且非常风趣,而子游则非常相信老师所说的话,郑重以待,并且还用孔子平时教导他们的道理来回答他,从而使孔子立即端正态度,纠正自己刚才的话,说自己是开玩笑的。在这段对话的描写中,虽然比较简短,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到孔子在刚看到子游业绩时高兴的心理,以及调侃子游时妙趣横生的风姿,子游对老师的敬重和当时回答时严肃的神情和死板的性格,以及孔子改口后表现出的谦恭和蔼的思想品质,除此之外,从这段谈话中,我们也可看出孔子和子游之间亲密融洽的关系[6]。 有时,《论语》会通过简洁、生动的叙述日常发生的事情来阐述一个道理。例如,在《先进》中,讲述了性格爽直的子路总是在孔子面前表现自己,引起了孔子的批评,而门人则认为子路失宠于孔子,便不再恭敬地对待子路,孔子看到之后非常不满,便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这意思是说子路在做学问方面已经入门了,但是却并不够精深[7]。孔子既肯定了子路,又指出了他的不足,可见孔子作为师长爱护弟子的大家风范。

三、娓娓道来,说理透彻

《论语》正处于多个学术派别百家争鸣的时代,不同派别和不同观点之间有很多辩论,在辩论中,孔子则总是保持着儒家典雅的风范,对事心平气和,对人则谦恭有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8]。例如在《子张》中,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在儒家思想中,老师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叔孙武叔公开诋毁孔子,因此子贡自然也当仁不让,对他们进行反驳,但是在反驳的时候,子贡并没有怒目而视或者破口大骂,而是通过将孔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的围墙来表明其学问的精深,并说进不了围墙的人就看不到宗庙的雄伟,借此来表达孔子的学问要远高于叔孙武叔,叔孙武叔是走不进孔子学问大门的人,因此也不了解孔子的学问之高深,才错误地认为子贡比孔子强。随后,子贡又将一般人的贤能比喻成“丘陵”,并将孔子的贤能比喻成太阳和月亮,丘陵是任何人都可以超越过去的,而太阳和月亮则是任何人都不能超越的[9]。从而为孔子树立了高大的形象,即使别人再诋毁孔子也不会损害他,而只能说明诋毁者自己不自量力。在这段反驳中,子贡就像是日常讲道理一样,很有耐心地娓娓道来,话语委婉,却柔中带刚、婉中带直,哲理深刻,不仅维护了老师的尊严,同时也不失儒家的大家风范。

四、委婉含蓄,有深远的寓意

在《论语》中,很多叙事故事中的表情达意都采用含蓄的表现手法,具有弦外之音,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回味的余地。例如,在《阳货》中,阳货是鲁国季氏的家臣,家臣把持着鲁国的国政,孔子对他的这种行为非常反感,而阳货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则想拉拢孔子做他的助手,因此便以教训的口吻指责孔子并让其出仕。此时孔子并不想为他效力,但是却迫于其权势,难以正面拒绝,因此便答曰:“诺。吾将仕矣。”单从这一句话便可以看出,孔子虽然没有拒绝阳货的请求,但是也没有明确地答应,可见孔子是迫于无奈才有了这敷衍塞责的回答。另外,在《子罕》中记载了孔子赞美了松柏面临严寒仍然朝气蓬勃、郁郁葱葱,具有大义凛然的气度,实际上也赞美了人的高风亮节的品质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结语

总的来说,《论语》中叙事简单短小,语言凝练,描写生动形象,妙趣横生,非常注重对人物典型性特点的描写,增加了叙事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特征更加突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