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导入的艺术性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导入的艺术性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7-30 13:46:47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导入的艺术性
时间:2015-07-30 13:46:47     小编:

摘 要: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和兴趣的情境,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精心选择素材、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投入。要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因素是妙用导语,导语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梁架在学生通向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的必经之路上。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以极富艺术性的课堂导语创设美的意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整个课堂的效率明显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导入;导语;艺术性

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妙的导语,可烘托出特异氛围,把学生的感情引入到课文情境中去。教师如能通过艺术性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设出各种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高中语文教学怎样设置艺术性的导语导入新课呢?

一、善于用质疑释惑法导入新课

高中语文教学中,面对一篇课文会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思想内容等许许多多的疑问。质疑或高屋建瓴,或切中要害,或发微见著,或探求精蕴,均能引起思维冲突,开启学生心智,激发浓厚兴趣。这样质疑导入,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并促使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卫风・氓》《孔雀东南飞》等课文可这样设问:女主人公温柔善良、聪明美丽,勤劳贤慧,那么她们究竟因何被休呢?学习《祝福》时可设问:本文写的是20年代的旧中国一个年轻守寡的女人的故事,有人说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什么?祥林嫂是自杀还是他杀?你能从文中找到明确的答案吗?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有了深入学习的兴趣。

二、善于用情感刺激法导入新课

教师一开始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具体做法有两种:第一是音乐导入,用音乐营造气氛、激发情感。在讲解《长亭送别》时,我播放了《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动人心魄的旋律,诉说了一个永恒的爱情故事,同样,在我国古代戏曲里也有着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西厢记》就是一朵在封建礼教束缚的时代开放的爱情奇葩。故事的主人公相府小姐崔莺莺和贫寒书生张珙虽然没有遭遇北冰洋冰山所带来的‘死别’,却也感受了与死别同样痛彻心骨的‘生离’,本文就是崔莺莺不得不与自己深爱的人分别时所抒发的浓浓的离愁别恨。”这样,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课堂教学也就顺利展开了。第二种是古诗词导入。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美是让人咀嚼不尽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诗词名句作导语,可以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健康的发展。在上《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涌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轼,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古人笔下的赤壁,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急于想去领略它的风采。

三、善于用联系生活法导入新课

语文就是生活,结合现实生活导入课堂,学生马上就激起兴趣,打开话闸。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有许多的惠农政策,老百姓得到真正实惠。把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与作品巧妙嫁接,可以既让学生看到作品的现实意义,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品是现实的升华。如《剃光头发微》这篇课文的导入,我结合实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去理发店剪头发,要求理发师按你要求的发型理发,理发师会怎么办?”同学们听到这样一个问题后,都很活跃,有的说:“理发师会按我的要求剪”;有的说:“他会根据我的脸型给我更好的建议”;有的说:“他会在我的要求基础上,询问一些更细致的方面的要求”……这时,我把话题一转,说到:“可见,理发师很尊重顾客的意见,但是,在我国八十年代,却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位乡下人要求理发师理平头,理发师却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而拒绝了他。这是为什么呢?”不仅顺理成章地引出了课文,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不断地进行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认识到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深刻地理解了杂文作为“匕首”、“投枪”的社会意义。

四、善于用温故知新法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出与之密切相关的旧知识,通过复习旧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新旧知识在相互作用中“融化”,为学习新知识做好搭桥引路的准备。如在教学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时,可以这样导入: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为毛泽东主席所描绘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主席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有什么不同。学生驾轻就熟,便会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作铺垫。在学习《致橡树》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穆旦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树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了以旧带新的过程,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依据自己教学的实际,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应当力求省时,但不能流于形式。现阶段,新课程更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思维品质、文化品位”,作为人文性很强的语文课堂,更不能忽视教学第一环节的人文渗透。用新颖的导入语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从而用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即用人文精神感召学生,这样,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从一开始就会亮起来、动起来,激发学生愿学、乐学,进而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