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论语第二则读后感300字左右篇一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进取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就要有进取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我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我也有的缺点。那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仅有经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本事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我的习惯。经过自身的知识储备,构成自我有理有据的确定,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我所感
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二、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我,努力实践,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现代人一般都期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我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理解不理解。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自我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异常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理解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市民供给快捷服务、便利服务、微笑服务。
三、以正确的心态应对人生观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经过自我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我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我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的认识没有本事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我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份内的事,那么整个团体就是一个和谐的团体,是一个进取向上的团体。
四、生活中正确对待自我的得与失。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十分细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经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
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我是否有可比性,比较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经过比较应当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欢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才会收获更多。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我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日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异常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日,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有时间就去读一读《论语》吧。
论语第二则读后感300字左右篇二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典籍不计其数,他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论语》就是对人们影响最深的书籍之一。
学习《论语》内容,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每一位华夏子孙的本分。本学期我们的教材中就列出了《论语》十句经典,让我感慨最深的就是这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一句是孔圣人在河流边感叹的,他告诫我们:时间就像河水一样不停的流逝,要珍惜宝贵的时间。是啊!时间飞速流逝,一去不复返。有一句名言:请珍惜时间吧!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只有抓住了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我们才会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延长,出彩。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崇拜“游戏英雄”,整天抑郁不振,导致学业荒废,这是非常可惜的。如此美妙的花样年华,却被白白浪费在虚拟的游戏中,被白白浪费在浑浑噩噩中。年轻时代,时间不能太随性去支配,要让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过得踏踏实实。
我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确实惜时如命,他把别人喝咖啡、谈天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鲁迅以各种形式来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和工作。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惜时如命的精神,鲁迅在他56岁的生命旅途中,广泛涉及自然、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一生著、译一千多万字,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纵观古今,没有哪一位对国家,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伟人不是珍惜时间,忘我勤奋的楷模。时下,不少中学生缺乏的就是时间观念,他们没有人生理想,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上课就萎靡不振,无心听讲。基本的学习时间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用业余时间让自己有所作为。长此以往,岂不是毁了自己的一生。
年轻的朋友们,为了自己光明的未来,为了自己充实的人生,让我们携手,一起珍惜时间,一道务实奋进。来展现自己靓丽的青春,实现自己成功的人生。
论语第二则读后感300字左右篇三
当我抱着一本厚厚的《论语》走在路上的时候,看见我的人都会惊讶的说:“你看得懂吗?”而我会自豪的说:“看得懂!”其实这本书很有趣。
论语这本书讲的是在我国东周时期,由王全空东迁后日益衰败,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威风,各个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展开了长期的斗争。
在这期间,鲁国的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十分心痛。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和规则,孔子为了恢复周公建立的礼乐制度,提山“克已复礼”的主张,用“仁”对“礼”进行改造,提出并完善了“仁学”的理论。
孔子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遵重丄和关爱,就是重视老百姓,关心老百姓的病苦,就是“德治”。为此定现“仁”,孔了十分重视“礼”,主张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论行为都符合的要求。
这本中还让我们知道了一些关干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老师,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克制自己,恢复周礼,就是“仁”;以周礼为标准,时时处处严格安排,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礼,就是“仁”了!”
另我失望的是孔子为了让自己的主张成为现时,于是四处游访,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可最后各个诸侯国由忙于争霸,所以没有理会孔子的主观,孔子十分失望只能回到鲁国……
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十分气愤,因为孔子这么努力的做到“仁”可最后他得到的却是拒绝,要不是个各诸侯国不听孔子的建议,所以才伤亡惨重。
《论语》这本书不但有趣,还能让你受益韭浅,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论语第二则读后感300字左右篇四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等。
你认为一篇论语读后感怎么写才优秀呢?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论语第二则读后感3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当我抱着一本厚厚的《论语》走在路上的时候,看见我的人都会惊讶的说:“你看得懂吗?”而我会自豪的说:“看得懂!”其实这本书很有趣。
论语这本书讲的是在我国东周时期,由王全空东迁后日益衰败,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威风,各个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展开了长期的斗争。
在这期间,鲁国的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十分心痛。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和规则,孔子为了恢复周公建立的礼乐制度,提山“克已复礼”的主张,用“仁”对“礼”进行改造,提出并完善了“仁学”的理论。
孔子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遵重丄和关爱,就是重视老百姓,关心老百姓的病苦,就是“德治”。为此定现“仁”,孔了十分重视“礼”,主张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论行为都符合的要求。
这本中还让我们知道了一些关干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老师,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克制自己,恢复周礼,就是“仁”;以周礼为标准,时时处处严格安排,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礼,就是“仁”了!”
另我失望的是孔子为了让自己的主张成为现时,于是四处游访,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可最后各个诸侯国由忙于争霸,所以没有理会孔子的主观,孔子十分失望只能回到鲁国……
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十分气愤,因为孔子这么努力的做到“仁”可最后他得到的却是拒绝,要不是个各诸侯国不听孔子的建议,所以才伤亡惨重。
《论语》这本书不但有趣,还能让你受益韭浅,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典籍不计其数,他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论语》就是对人们影响最深的书籍之一。
学习《论语》内容,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每一位华夏子孙的本分。本学期我们的教材中就列出了《论语》十句经典,让我感慨最深的就是这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一句是孔圣人在河流边感叹的,他告诫我们:时间就像河水一样不停的流逝,要珍惜宝贵的时间。是啊!时间飞速流逝,一去不复返。有一句名言:请珍惜时间吧!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只有抓住了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我们才会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延长,出彩。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崇拜“游戏英雄”,整天抑郁不振,导致学业荒废,这是非常可惜的。如此美妙的花样年华,却被白白浪费在虚拟的游戏中,被白白浪费在浑浑噩噩中。年轻时代,时间不能太随性去支配,要让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过得踏踏实实。
我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确实惜时如命,他把别人喝咖啡、谈天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鲁迅以各种形式来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和工作。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惜时如命的精神,鲁迅在他56岁的生命旅途中,广泛涉及自然、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一生著、译一千多万字,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纵观古今,没有哪一位对国家,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伟人不是珍惜时间,忘我勤奋的楷模。时下,不少中学生缺乏的就是时间观念,他们没有人生理想,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上课就萎靡不振,无心听讲。基本的学习时间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用业余时间让自己有所作为。长此以往,岂不是毁了自己的一生。
年轻的朋友们,为了自己光明的未来,为了自己充实的人生,让我们携手,一起珍惜时间,一道务实奋进。来展现自己靓丽的青春,实现自己成功的人生。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可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我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进取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就要有进取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我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我也有的缺点。那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仅有经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本事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我的习惯。经过自身的知识储备,构成自我有理有据的确定,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我所感
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二、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我,努力实践,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现代人一般都期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我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理解不理解。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自我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异常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理解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市民供给快捷服务、便利服务、微笑服务。
三、以正确的心态应对人生观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经过自我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我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我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的认识没有本事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我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份内的事,那么整个团体就是一个和谐的团体,是一个进取向上的团体。
四、生活中正确对待自我的得与失。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十分细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经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
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我是否有可比性,比较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经过比较应当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欢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才会收获更多。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我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日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异常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日,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有时间就去读一读《论语》吧。